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优秀6篇】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一
《杨家将》中的孝子杨显忠诚父母
杨显是明朝著名将领杨家将的后代,他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自小就听说过祖辈们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事迹。然而,他最令人称道的品质并非他的勇敢和武艺,而是他对父母的孝顺和敬爱。
杨显的父亲早逝,他的母亲则丧失了双眼。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杨显一直努力工作,为母亲提供所需。每天早晨,他会亲自煮粥、切菜,然后喂给母亲吃。尽管这样的工作对于一个将军来说可能有些琐碎,但杨显从不觉得烦躁,因为他知道这是他表达对母亲爱的方式。
有一次,杨显的母亲生病了,需要服用非常昂贵的药物才能治愈。然而,杨显的工资远远不够支付这样的费用。杨显决定卖掉他唯一的财产——一匹珍贵的马,来为母亲买药。尽管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做,但杨显坚持认为没有什么比母亲的健康更重要。
杨显的母亲在接受治疗后康复了,她感激地对儿子说:“你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你对我的关心和孝顺让我无比幸福。”杨显的妻子也对他的孝顺感到非常自豪,她说:“你的品质和行为真正展示了一个好丈夫和儿子的样子。”
杨显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应该被尊重和崇敬。孝顺不仅仅是通过物质上的支持,更是通过关心、尊重和陪伴来表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杨显的榜样,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二
《孟子》中的孝子梁惠王
梁惠王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君主,他以孝顺父母而闻名于世。在《孟子》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梁惠王孝敬父母的事迹。
梁惠王的母亲很爱吃腊肉,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梁惠王知道母亲对腊肉的喜爱,于是他每次出征回来都会带回一些珍贵的腊肉作为礼物。他知道这样的行为可以让母亲开心,也是他对母亲的一种孝敬。
有一次,梁惠王的父亲生病了,他非常担心父亲的健康。于是,他亲自煮汤、熬粥,然后喂给父亲吃。他还每天早晨亲自给父亲擦洗身体,换上干净的衣服。尽管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梁惠王从不觉得疲倦,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对父亲孝敬的方式。
梁惠王的父亲在接受治疗后逐渐康复了。他感激地对儿子说:“你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你对我的关心和孝顺让我无比幸福。”梁惠王的母亲也对他的孝顺感到非常自豪,她说:“你的品质和行为真正展示了一个好儿子和君主的样子。”
梁惠王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应该被尊重和崇敬。孝顺不仅仅是通过物质上的支持,更是通过关心、尊重和陪伴来表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梁惠王的榜样,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三
古代有一位名叫李白的善儿,他以孝敬父母而闻名于世。李白的父亲是一位农夫,他年老体弱,无法劳作,全家靠着李白的努力才勉强维持生计。然而,尽管生活困苦,李白却从不抱怨,始终以孝心对待父母。
李白从小就懂得感恩,他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来自于父母的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每当父亲因为年老体弱而无法工作时,李白总是主动地帮助他做农活。他挥汗如雨地耕种田地,照料着父亲种植的庄稼,以确保家庭能够有足够的粮食。
李白不仅在农田中尽心尽力地照顾父亲,他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父亲解决了许多难题。有一次,父亲的庄稼受到了虫害的侵袭,面临着严重的损失。李白立刻想到了一种解决办法,他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成功地将虫害排除,挽救了父亲的庄稼。
然而,李白并不满足于此。他还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了医术和草药知识,以帮助父亲和村里的人解决身体上的问题。他开设了一个小小的诊所,为大家治病看病,不收取一分钱。他说:“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只有通过帮助别人来表达感激之情。”
李白的善举感动了许多人,他的故事传扬开来,成为了古代孝道的楷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感恩和孝敬父母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话,更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时刻保持感恩之心,用自己的努力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些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价值观:孝道。无论是医者张仲景还是善儿李白,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并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践行的基本原则。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四
二十四孝——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五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黄香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篇六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