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沙僧形象分析
沙僧,又叫沙和尚、沙悟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在书中也称黄婆,土母、刀圭,五行属土,俗称沙和尚、沙僧。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危害一方,专吃过路人。后经观音点化,赐法号悟净,一心归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玄奘法师(又称唐三藏或唐僧,俗名陈)西天拜佛求取真经。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西游记沙僧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
西游记沙僧形象分析 [篇1]
《西游记》取经集团中最不引起人们注意的人物就是沙僧。有关沙僧的专题论文更是屈指可数, 许多人都认为沙僧是个性苍白的艺术形象,认为他缺乏个性,但不知,其无个性即是个性。
从《西游记》全书可以看到: 唐僧是取经队伍中的精神领袖, 西游故事是围绕唐僧遇到八十一难进行的, 取经队伍的真正统帅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猪八戒和沙僧是孙悟空的左右手, 一个主要充当前锋孙悟空降妖伏怪的帮手, 一个主要担任后卫唐僧的贴身随从, 行李、白马的看护者。师徒四人, 虽有主次之分, 但无论缺少谁, 都是断然无法完成取经大业的。
一 沙僧的人物形象
《西游记》中对沙僧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的描写不在大段的细腻文字上,而在于生动的情节描写中。
第一,沙僧是一个稳重踏实、任劳任怨的人。在唐僧的三个徒弟中,他一直踏踏实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像悟空那样好名,也不想八戒那样贪财好色。在漫长的取经路上,沙僧最大的职责就是照顾唐僧,牵马挑担,这些事情虽然平凡琐碎,但他依然任劳任怨,每件事都能够处理的有条不紊。遇到妖魔鬼怪时, 他一般都是看守行李、马匹, 但一旦直接参加战斗, 就绝不象八戒那样临阵脱逃。“四圣试禅心”时, 唐僧要他留下招赘, 他表示“宁死也要往西天去, 决不干此欺心之事”。所以,八戒常常说自己“老实”,“ 若论老实,象师兄就摆一队,也不如我”。而实际上,取经队伍真正的老实人却是沙僧。
第二,沙僧是一个秉性善良、逆来顺受的人。唐僧虽然也十分善良, 但他的
善良多表现为是非不分,人妖不辨,总给人做作的感觉,只有沙僧的善良,才是发自性情的真情实感。八戒贪色,做了一夜“绷巴吊拷女婿”,“沙僧见了,老大不忍,放了行李,上前解了绳索救下”。悟空被三昧真火烧得火气攻心,是沙僧跳进水中救出悟空,见到悟空“浑身上下冷如冰”,他便不由得“满眼垂泪”,痛哭失声。唐僧被妖怪变成了猛虎,又受到悟空的“揭挑”,是沙僧“近前跪下”,恳请悟空“万望救他一救”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不可伪装的善良。其次,沙僧是即逆来顺受, 不会反抗。在第一百回沙僧取得正果, 被封为金身罗汉, 居于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之后。虽然猪八戒叫嚣着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沙僧, 他
只是默默地领受, 这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会安慰自己, 觉得自己不如孙悟空来得神通广大, 也不似唐僧是注定成佛, 对取经的贡献也不比猪八戒来得突出。沙僧的这种表现与他的身世背景是分不开的。他原是凡人, 后遇见真人, 受到帮助, 历尽千辛万苦修满“三千功德”,才“见天颜”,“受封卷帘大将”。这得来不易的荣誉他当然十分珍惜, 却没料到会因失手打破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比起猪八戒的调戏嫦娥,孙悟空的大闹天宫,沙僧只是犯了点小错,但他所受的苦难却是最多的。对此, 他认为是理所当然,并且毫无怨言,默默承受。这是由于他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身份: 原为凡人,即使成仙做了卷帘大将也不过就是个玉皇大帝的奴仆。
第三,沙僧是一个精明世故、明哲保身的人。沙僧个性中稳重踏实、细心周全等性格是受人肯定的一面,同时他又是精明世故的。首先,沙僧是精明世故的。在西游记第四十回,孙悟空要与红孩儿认亲,沙僧笑到: “哥啊, 常言道: 三年不上门, 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返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什么亲耶?”结果果真如沙僧所言,红孩儿压根儿不买孙悟空的账。沙僧对取经集团内部矛盾曾起到调解作用,促进了取经集团的团结,但当矛盾激化的时候, 却又常常缄口不言, 明哲保身。唐僧数次念《紧箍咒》, 沙僧除了在号山“ 苦劝”过一次外, 其余都是“ 唯师是尊”。特别是唐僧两次驱赶悟空, 沙僧竟然连一句公正话都没有。悟空就对此十分不满, 责备他说:“你这个沙尼! 师-父念《紧箍儿咒》,可肯替我方便一声?”五圣成真,八戒被授为净坛使者,还当面表示不满,可是,沙僧仅仅被授予金身罗汉,却默默接受,没有丝毫争辩的意思。 尽管沙僧这个形象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我仍然认为它基本上是成功的。人
们谈起沙僧,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他忠厚、善良、老实的品格和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精神。他的性格特征一下子就被读者抓住了, 这就说明沙僧这个形象已经在读者心中占据了相当的地位。
二 沙僧在《西游记》中的地位
从《西游记》的结构设计上来看, 《西游记》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并不是普通的神话人物, 作者也不是简单的通过人物的性格或者活动来展演或推动故事情节。而是每设计一个人物就赋予每一个人物一种直接的目的。作为主要人物之一的沙僧,在《西游记》中也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一, 沙僧是取经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西游记》中常出现“心猿’、“意马”、“元神”等似佛似道的宗教学术语言,从这些用语及文章的内容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将宗教方面“五位一体”的结构引入文中:孙悟空寓为“心猿”,白龙马寓为“意马”,唐僧寓为“ 元神”,猪八戒寓为“清”,而沙僧则寓为“性”。这“心猿”“意马”“元神”“性”“情” 其实是一个人身上的五个重要方面, 把它们分开, 可以外化为一个个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各人有各人的表现形式, 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 成为一个人的各个部分, 构成一个人的整体。作者这种五位一体的设计, 主要来自于佛家修炼的五个法门, 即心神意情性,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一心向佛, 只有元神赋予的一种志向、一种追求还不行, 还必须磨炼自身的心、意、情和性, 使它们和一心向佛的元神保持一致, 修佛才能成功。这同时也寓意着他们五个人是一个整体, 沙僧是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种五位一体的人物设计模式在小说艺术塑造上是非常新颖而且富有创造性的。 第二, 沙僧在取经队伍中起着后勤保障的作用。唐僧师徒取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内外矛盾不断交织的过程。在对外方面, 主要是指取经集团与外界的妖、神以及自然灾害之间的抗争。在这方面, 沙僧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唐僧, 看护行李马匹的作用。孙悟空是降妖伏怪的主将, 猪八戒, 是开路先锋以及孙悟空的帮手。而取经集团的核心人物唐僧, 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凡夫俗子, 经常自身难保, 更别提看守行李马匹了。但是他又是极为重要的人物, 没有了唐僧, 就无所谓取经了,这时就需要一个人来保护唐僧,看守行李马匹。沙僧就是这样一个甘当后勤人员的人物形象。他做事细心而稳重,不似猪八戒的粗枝大叶,也不似孙悟空的暴躁任性,他一心向佛对取经抱着一颗坚定虔诚的心,不似猪八戒常嚷着散伙,
也不似孙悟空叛逆妄为。由沙僧这样一个人物来照顾保护唐僧、看守行李马匹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沙僧的存在使唐僧这个取经的核心人物处于更加安全的地位, 同时也使得孙悟空能后顾无忧的去大展拳脚,斩妖除魔。
第三, 沙僧是取经队伍的调和剂,调和了各方的矛盾。西行取经是漫长的旅程,而取经集团内部每个人又各有性格,摩擦是难免的,其中以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激烈。唐僧是取经集团的核心人物,他时刻以佛门弟-子为警戒, 以身作则,严于自律。而孙悟空则是不服约束,自由自在,任性妄为的,因此矛盾经常由两人引起,有时激烈程度甚至大于外界矛盾。猪八戒在二人起冲突时除了落井下石,火上泼油,别的就没有了。而沙僧可以视为本事不大但对团队的价值观强烈认同的人, 他在取经集团的核心任务之间和团的主力成员起冲突时, 起到了调和矛盾的作用。如第八十一回时孙悟空去追地涌夫人时, 把唐僧交于猪八戒和沙僧, 但由于他们俩一时疏忽让唐僧被抓: 行者怒气填胸,也不管好歹, 捞起棍来一片打, 连声叫到:“打死你们! 打死你们!”那呆子慌的走也没路,而沙和尚却近前跪下道:“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来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达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须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徒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一席话说得孙悟空平息怒气,解决了一场可能散伙的矛盾。在第八十回,唐僧对能否取得真经感到忧虑,八戒附和, 眼见唐、猪、孙三人又要因这个问题起摩擦,沙僧此时站出来呵斥二师兄:“ 莫胡谈,只管跟大哥走。” 一场争执被沙僧的一个举动一句话所平息,可见沙僧在调和集团内部矛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三 结语
沙僧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稳重,任劳任怨、细心周到,却也存在着国民的劣根性世故圆滑、逆来顺受,不懂反抗。但无论如何,他的存在调和了集团内部矛盾,保证了取经集团可以顺利取得真经。所以说沙僧的存在无论从结构设计、情节内容还是人物形象上都起到了完善《西游记》的作用。
西游记沙僧形象分析[篇2]
真正的智者《西游记》中沙僧性格浅析
一、沙僧的性格特点
沙僧在《西游记》这个享有盛名的取经团队中,本领一般、修行一般、长相一般、性格也一般。但正因为这一个个“一般”,他身上的劳苦大众的特点才更为突出、明显。他秉性善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也正是这些美德,才使得沙僧成为《西游记》中的无名英雄。
(一)任劳任怨、勤恳敬业
正如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中所唱的“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沙僧就是这样肩挑着担子,走过“山一程,水一程”,不知走过多少个春夏秋冬。甚至他肩上的担子已经成为了他的标识。尽管如此,但沙僧对此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不仅如此,他还兼任了团队中打杂这一角色。除去“担担子”这一本职工作,他在没人化斋的时候要去化斋,在猪八戒探路久不回的时候要去找人,在两个师兄都有事的时候要用生命保护师傅,也许这些都只是偶尔的情况,但不可否认,它们都曾真真切切的发生过。沙僧不像猪八戒那样,有点事就尽量的偷懒,实在不能偷懒时嘴上也要念一大通,嗦个没完没了。他也不会像孙悟空那样,做事高调出场、风风火火。即使是如唐僧般的人物,在孙、猪二人争论由谁去化斋时,也会抱怨几句。但沙僧却从来没有过一句抱怨之词,没发过一次牢骚。如此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沙僧,不是劳苦大众的化身吗?
(二)秉性善良、情深义重
唐僧十分善良,这几乎是所有人公认的事实,但他的善良多表现为是非不分,人妖难辨。只有沙僧的善良,才是发自性情的真情实感。悟空被三昧真火烧得火气攻心,
①是沙僧跳进水中,救出悟空;见到悟空“浑身上下冷如冰”,他便不由得“满眼垂泪”,
②痛哭失声。九头狮子精拷打悟空,“沙僧见打得多了,甚不过意,道:‘我替他打百十下罢。’”③唐僧被妖怪变成了猛虎,又受到悟空的“揭挑”,是沙僧“近前跪下”,恳请悟空“万望救他一救”④黄袍怪揪着百花羞来到被捉的沙僧面前对质,沙僧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毅然替百花羞圆谎。这种出自内心的或者说是潜意识的善良,又和他的老实密不可分。
取经队伍中,沙僧最关心也最敬佩的人是唐僧。在他看来,唐僧的一言一行都堪为佛教信仰的楷模。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由于唐僧将其从罪孽深重的流沙河中救了出来,才有他日后的皈依佛门,修成正果。取经途中,他对唐僧忠心耿耿,嘘寒问暖。无时无刻不把师-父放在心上。每到一处地方,唐僧要下马来休息,他总是毕恭毕敬地搀扶师-父下马;每当唐僧饥渴难耐时,又总是他细心将茶水端上。完全是一个忠实老仆人的形象。在小说第八十六回,隐雾山的豹精用计骗了唐僧,八戒将妖洞之门打破。妖精抛出一截树根做成的假唐僧头,被悟空识破。紧接着又抛出个真人头,骗过了悟空师兄弟,三人齐声大哭。悟空、八戒报仇归来,到“唐僧”坟头,“见沙僧还在哭呢”⑤虽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由此可见沙僧对师-父真情一片。此外,沙僧对唐僧的性情了如指掌。小说第七十二回,唐僧见春光明媚,又道路平坦,意欲亲自去村子里化一回斋,悟空、八戒坚决反对,只有沙僧充分理解唐僧想自我表现一下的心意,因而,不仅不阻拦,反而劝说悟空与八戒道:“师兄,不必多讲,师-父的心性如此,不必违拗。若恼了他,就是化斋来,他也不吃。”⑥沙僧对唐僧的心性知道得很清楚,但为照顾师-父的面子,他没多说,真可谓唐僧的知音。正因如此,唐僧在取经路上对悟空念紧箍咒,骂八戒“呆子”、“夯货”,却从来未数说过沙僧。
(三)精明世故、逆来顺受
沙僧个性中稳重踏实、细心周全等性格是受人肯定的一面,同时他又是精明世故,逆来顺受的,这一面在其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首先 沙僧是精明世故的。在《西游记》第四十回,孙悟空要与红孩儿认亲,沙僧笑到:“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返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哪里与你认什么亲耶?”⑦结果,果真如沙僧所
言,红孩儿压根儿不买孙悟空的账。又如小说第六十三回,沙僧向祭赛国国王吹嘘悟空、八戒的本事:“不瞒陛下说,我大师兄乃齐天大圣皈依。他曾大闹天宫,使一条金箍棒,十万天兵,无一对手。只闹得太上老君害怕,玉皇大帝心惊。我二师兄乃天蓬元帅果正。他曾掌管天河八万水兵大众,唯我弟-子无法力,乃卷帘大将受戒”⑧而事实上,沙僧的本事虽不及悟空,但较之猪八戒,则不相上下。他当着两位师兄的面,对他们极尽赞美之能事,自然令两位好名的师兄内心极为受用,而对自己则不置一词,其实是一种自谦的表现。
沙僧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他对时局形势的判断准确,沙僧在小说中第一次亮相,大战流沙河,在流沙河岸上,八戒同沙僧大战二十回合,不分胜负,旁观的孙悟空看到这种斗杀场面,恨得“咬牙切齿,擦掌磨拳,抡起铁棒,往那怪着头一下,那怪急转身,慌忙躲走,径钻流沙河里”⑨沙僧对自己的实力有自知之明,同实力相差无几的八戒他敢大打出手,见到实力远高于自己的悟空,却立即躲避,能打就打,打不赢就溜,任凭悟空、八戒在岸上百般辱骂,他就是不上当,弄得实力超强的悟空干着急却束手无策。第四十一回,悟空大战红孩儿,让红孩儿的烟火熏得大败回来。这时,沙僧便建议以“相生相克”取胜,悟空遂往东洋大海求借龙兵,希望以水灭火,谁知凡水灭不了三昧真火,沙僧又建议悟空去求观音菩萨,终于降伏红孩儿。
其次,沙僧是逆来顺受,不会反抗。在第一百回沙僧取得正果,被封为金身罗汉,居于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之后。虽然,猪八戒叫嚣着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沙僧只是默默地领受,这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会安慰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孙悟空来得神通广大,也不似唐僧是注定成佛,对取经的贡献也不比猪八戒来得突出。
(四)驯顺服从、奴性人格
《西游记》中的沙僧虽然名为“卷帘大将”,但那只不过是皇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所以连卷帘人也要封以将军之名。他虽然曾自我夸耀说:“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余在上。”⑩但实际身份却相当低微,以至于虽然参加过蟠桃大会,却没有一般神仙吃蟠桃的份,只能在一旁为玉皇大帝执玻璃盏。在五庄观,他一见到人参果便即认得,悟空问起原因,他回答说:“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可见,他的职责仅仅是“扶侍鸾舆”而已,是玉帝手下的侍臣,实际上就是奴仆。
沙僧的奴性人格,当然是奴隶文化薰陶的结果。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沙僧的这种性格,在中国古代民众之中又是极具代表性的。换句话说,奴性人格不仅仅是奴隶的主体人格,也是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突出表现。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就对奴性有客观描述,并称之为国民劣根性。因此,沙僧形象实际上有着更为广阔的典型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视野便不能仅仅局限在奴隶文化这个层面,而应该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更深层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笔者认为,形成国人也是沙僧奴性人格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耕文明背景下的宗法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君主专制制度,与其身世背景是分不开的。他原是凡人,后遇见真人,受到帮助,历尽千辛万苦修满“三千功德”,方才“见天颜”,“受封卷帘大将”。这得来不易的荣誉他当然十分珍惜,却没料到会因失手打破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比起猪八戒的调戏嫦娥,孙悟空的大闹天宫,沙僧只是犯了点小错,但他所受的苦难,却是最多的。对此,他认为是理所当然,并且毫无怨言,默默承受。这是由于他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身份:原为凡人,即使成仙做了卷帘大将,也不过就是个玉皇大帝的奴仆。
(五)人云亦云、明哲保身
在沙僧奴性之中,又隐藏着更为世故圆滑的国民劣根性。沙僧在取经团队中自始至终几乎从未发表过自己的任何言论,也从未对任何事情做出过评判。与猪八戒因妖精掳走师-父之后的抱怨,及孙悟空举棍便打的行为相较,沙僧表现出来的却是一副淡定从容的神态,这并不是因为他不担心唐僧的安危,而是他确信天塌下来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大师兄顶,遇到困难时面不改色心不跳,每次被妖精抓住,即将面对上蒸笼、下油锅的命运时,不说猪八戒,就连一向以镇定自若自居的唐三藏都大惊失色,狂喊“悟空救命”,可是,沙僧却不慌不忙地安慰他们说“师兄会有办法的”。突想起如今职场上的种种现象,想尽一切办法在领导面前表现的职员,多数情况下会遭到上级的厌恶,甚至下级的嫉妒,可是,那种默默无闻的职工虽然不起眼,但是他们永远都不会被批评,他们会跟随别人的意见而从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主见,而是唯命是从,正如第七十二回有集中描写道:正值春光明媚,前面是小桥,流水,人家。唐僧道:“平日间一望无边无际,你们没远没近的去化斋,今日人家逼近,可以叫应,也让我去化一个来。”不言而喻,这是唐僧的豪兴,且情出于一种上级对下级的慰抚。可孙悟空却不同意,说:“你要吃斋,我自去化。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岂有为弟-子者高坐,教师-父去化斋之理。”猪八戒也不赞成,说:“古书云:‘有事弟-子服其劳。’等我老猪去。”唯沙和尚在旁笑道:“师兄,不必多讲。师-父的心情如此,不必违拗。若恼了他,就化将斋来,他也不吃。”一个是“有心栽花花不开”,一个是“无意插柳柳成荫”。三人跟随唐僧十四年,行程十万八千里,我行我素的孙悟空固然常被咒念紧箍,喜欢卖乖弄巧的猪八戒也常遭厉颜斥责,唯默而侍之的沙和尚,却始终未落一辞,其深层原因恐怕亦在于此吧!有好多次,孙悟空和猪八戒所说的话,唐僧并不认同,但是,沙僧只简短的一句话:“师-父,大师兄(二师兄)说的对!”他这样说并不是盲从,而是坚信孙悟空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这表明他还是很敬佩有本事的同事的。这样在领导面前夸自己同事的人不多见,在同事和领导面前维护上级的下属更是少见。这样的职员想必会赢得团队中所有人的喜爱吧!他和上下级都能搞好关系的原因,不正是在于他的这种明哲保身的智慧吗?
二、沙僧在取经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 沙僧在取经队伍中起着后勤保障的作用。
唐僧师徒取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内外矛盾不断交织的过程。在对外方面,主要是指取经集团与外界的妖、神以及自然灾害之间的抗争。在这方面,沙僧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唐僧,看护行李马匹的作用。孙悟空是降妖伏怪的主将,猪八戒是开路先锋以及孙悟空的帮手。而取经集团的核心人物唐僧,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凡夫俗子,经常自身难保,更别提看守行李马匹了。但是,他又是极为重要的人物,没有了唐僧,就无所谓取经了,这时就需要一个人来保护唐僧,看守行李马匹。沙僧就是这样一个甘当后勤人员的人物形象。他做事细心而稳重,不似猪八戒的粗枝大叶,也不似孙悟空的暴躁任性,他一心向佛对取经抱着一颗坚定虔诚的心,不似猪八戒常嚷着散伙,也不似孙悟空叛逆妄为。有沙僧这样的一个人来照顾、保护唐僧,看守行李马匹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沙僧的存在,使唐僧这个取经的核心人物处于更加安全的地位。同时,也使得孙悟空能后顾无忧的去大展拳脚,斩妖除魔。
第二,沙僧是取经队伍的调和剂,调和了各方的矛盾。
西行取经是漫长的旅程,而取经集团内部每个人又各有性格,摩擦是难免的,其中,以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激烈。唐僧是取经集团的核心人物,他时刻以佛门弟-子为警戒,以身作则,严于自律。而孙悟空则是不服约束,自由自在,任性妄为的。因此,矛盾经常由两人引起,有时激烈程度甚至大于外界矛盾。猪八戒在二人起冲突时除了落井下石,火上泼油,别的就没有了。而沙僧可以视为本事不大但对
团队的价值观强烈认同的人,他在取经集团的核心任务之间和团队的主力成员起冲突时,起到了调和矛盾的作用。他与取经队伍中其他成员不仅保持了和谐融洽的关系,而且还会调和师徒间的矛盾。在“号山逢怪”一难里,红孩儿两次变作红云,想捉住唐僧。悟空一会儿将唐僧推下马,说是有妖怪,一会儿又将唐僧扶上马,说是过路的妖怪。唐僧大怒,误认为悟空在捉弄人,狠狠的要念“紧箍儿咒”,就是多亏沙僧苦苦相劝方才作罢。这是他调和水火的一个例子。可见,取经队伍中最尊敬爱悟空的正是沙僧。但当悟空暴躁时他也常会以柔克刚。如第八十一回孙悟空去追地涌夫人时,把唐僧交于猪八戒和沙僧,但由于他们俩一时疏忽让唐僧被抓:行者怒气填胸,也不管好歹,捞起棍来一片打,连声叫到:“打死你们!打死你们!”那呆子慌的走也没路,而沙和尚却近前跪下道:“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来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须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一席话说得孙悟空平息怒气,解决了一场可能散伙的矛盾。在第八十回,唐僧对能否取得真经感到忧虑,八戒附和,眼见唐、猪、孙三人又要因这个问题起摩擦时,沙僧此时站出来呵斥二师兄:“莫胡谈,只管跟大哥走。”一场争执被沙僧的一个举动一句话所平息,可见,沙僧在调和集团内部矛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三、小结
沙僧不是《西游记》的主角,作者没有像写孙悟空、猪八戒一样,倾泼一样多的笔墨。沙僧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不是个性模糊的人物,他是个很有性格的人。我们不能离开每个人物在书中的地位,以及他们所担任的角色评价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不能因为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取得了巨大成功,从而低估了其他人物形象的美学价值。而且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绝不在于笔墨的浓淡,而看是否写的恰到好处,是否给人们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谈起沙僧,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他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稳重、任劳任怨、细心周到。却也存在着国民的劣根性世故圆滑、逆来顺受,不懂反抗。但无论如何, 他的存在调和了集团内部矛盾,保证了取经集团可以顺利取得真经。所以说,沙僧的存在,无论从结构设计,情节内容,还是人物形象上,都起到了完善《西游记》的作用。
[西游记沙僧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