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为什么引进顶尖人才难?
HR为什么引进顶尖人才难?
近日,一则关于人才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人才海外滞留率平均达87%。
而近年来全国各省区市相继推出引才计划。人才计划助推了海外人才引进,但值得深思的是:为何仍有那么多出国留学的顶尖人才滞留海外?面对全球人才争夺大战,如何弥补顶尖人才引进难这一“短板”?保证引进人才的量质齐增,提升国家层面的人才竞争力?
问题:顶尖人才流失数量居世界首位
“一直以来都想回国发展,只是担心回去的科研、市场环境以及发展方向。”考虑到是否回国,毕业于美国哈佛学习生物学的陈路说。
陈路的想法也是许多顶尖人才对回国发展的顾虑。
杜峰是英国华威大学的博士,毕业后顺利进入英国一家企业。采访中,他道出了自己选择国外工作的心理。
“国外不论在科研设备和研究环境上,都优于国内。我是做软件开发的,国外技术尖端、科研环境优越、市场需求大,相比之下,留在国外发展对我的科研更有帮助。”杜峰说。
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统计显示:中国流失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近140万名留学生,而归国留学人员不到三成,滞留在海外的人才已超过百万,特别是一些工程领域的顶尖人才。
“人才计划依然存在不足,一些措施只重视短期效应,不重视可持续性,如只关注人才引进短期效应;只考虑引进方式,不注重人才引进后的成长机制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相关专家表示,“这些问题造成很多人才计划并未真正引进顶尖
人才,我国依然面临顶尖人才引进难问题。”根源:科研市场“软环境”结构失衡
面对顶尖人才引进难的现实,与其“望洋兴叹”,不如退而反思:国内环境特别是科研、市场环境,还存在哪些问题,顶级人才为何引进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李月田表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计划(20102020)》显示,截至目前,各地引进的海外顶尖人才只有2万人。数据显示,国家和地方对人才引进的投入使我国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第一人力资源大国,但人才总量的增多却不能掩盖人才引进中科研、市场环境结构失衡等“软环境”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药学博士陈宁说,“虽然国内政策力度大,但科研环境等不及发达国家。我是研究生物制药的,新药研发投资周期长,变数多。美国研发能力强劲,就在于完备的'科研环境和研发融资体系、信用制度等。”
对此,李月田认为,虽然我国政策力度不小,投入较大,但受科研、市场等环境限制,退而求其次引进二流人才,而真正顶尖人才并未引进。目前人才引进中存在重复享受优惠政策致使经费大量流失;利用身份学术造假骗取项目经费等问题。
另外,科研、市场环境结构失衡最终导致人才层次方面的失衡。经济学人社研究显示,目前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我国依然缺乏竞争力,在高层技术专家和人才严重匮乏方面体现明显。如在电子信息产业中,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为3.2%,而发达国家在20%40%之间。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曾建勋说,“高端人才匮乏导致研发力量相对薄弱,这一状况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同时,东西部区域分布失衡致使人才市场结构失衡,导致大量投入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献策:营造人才发展“软环境”
“尽管我国为2011年至2012年间人才指数同期进步最大的国家,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顶尖人才吸引力表现平平,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曾建勋说。
当前只关注人才名义上短期效果;只考虑引进方式,不太遵循人才引进市场规律;很少考虑实际引进效果等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曾建勋认为,吸引顶尖人才回国,除提供生活待遇、工作平台,深化科技、教育和人才机制改革,营造顶尖人才聚精会神、心情舒畅地做科研的“软环境”十分必要。“引进顶尖人才计划需顺应人才成长规律,除考虑人才优惠政策外,还包括教育投入、多元包容、鼓励创新的环境和灵活实用的劳动法规等。”
“老实说,对回不回国的问题有过纠结,虽然国内政策力度大,但我从事转基因研究,主要担忧回国后的市场供求,我觉得这也是很多留学人员回国后面临的问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化工博士吴平说。
对此,李月田认为,全球化语境下,人才流动应顺应市场规律,人才计划要遵循市场供求规律,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匹配。
[人力资源管理 HR为什么引进顶尖人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