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习惯主要指哪些方面
良好的习惯主要指哪些方面
习惯主要指在某种情境下一个人做出的自动反应的应对。很多父母都有疑惑,什么习惯才是好习惯,应该培养孩子哪些好习惯?下面我们来看看良好的习惯主要指哪些方面。
良好的习惯主要指哪些方面
一、行为方面的习惯
社会是复杂的,所以人类属于高智能生物,以异常复杂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我们生下来就会的行为都属于本能,比如吃奶。其他的一些都是后天学习而来的,这些占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当家长把一种行为教给孩子并让他反复练习时,孩子便学会了该种行为,久而久之熟练该种行为,然后不用心想就会做出该种行为,这种就叫“习惯”,像睡觉、穿衣、吃饭、走路、说话、洗澡、刷牙、看书、待人接物等都属于行为方面的习惯。
二、情感方面的习惯
对于周围的事物,人类都会做出情感反应,喜欢或排斥。这种反应出了手本性影响外还受父母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当孩子对某类事物有了固定的情感反应时,就形成了习惯性模式。比如,有的孩子遇到困难表现出兴奋的情感,渴望战胜困难而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有的孩子遇到困难就沮丧,希望赶紧逃开以避免困难带给他的压力;有的孩子因为能够给予别人帮助而对自己有存在价值感到快乐,有的孩子因为获得别人帮助而感到快乐。
三、思考方面的习惯
人的思维习惯在童年即形成,有得人从小就有卓越的思维习惯,然后不自觉的对每天遇到的问题思考加工,让自己有更好的处理态度。有的孩子思维问题的角度很乐观,总看到事物的美好一面,有的孩子则常常看到悲观的一面;有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有的孩子则以自我为中心,从不体会别人的感受。
孩子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习惯
1、对人生负责,积极主动的习惯
孩子管理自己态度、行为、情绪,做了错事不会责怪别人,会自己去做正确的事情,哪怕没人再监督自己时。
2、定目标,定计划的习惯
做事情之前会定目标和计划,做的事情是有意义和有积极影响的,比如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公民,希望为班级群体做贡献。
3、先工作后娱乐,做事分轻重缓急
重要的事情要花时间做,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做事井井有条,自律有序。
4、换位思考,利己利人
争取自己想要的同时,还会考虑他人的感受,有矛盾的时候寻求平衡彼此需求的解决方法。
5、先理解别人再求别人理解
倾听别人的想法,理解别人的情感,努力从对方角度看待问题,不插嘴、不打扰他人说话。
6、谦虚合作的习惯
善于学习他人优点,和大家友好相处,明白团队合作比单打独斗更能获得解决方案,保持谦虚好学精神。
7、平衡健康的生后方式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注意饮食、睡眠、锻炼,注重陪伴家人、朋友。学习的方式很多,不至于学校。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小孩子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中期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儿童处于心理发育初期,个性还没有形成,可塑性较强。如果在这个时期就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的劳动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学生的表率。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为榜样,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方法,它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德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以榜样引路,弘扬文明行为,抑制不良行为,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榜样示范包括仪表示范、语言示范、性格示范、行为示范、人格示范等,以性格为例来说,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班规是不行的。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我首先组织学生逐条学习,理解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文,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再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并实行定量与定级相结合,鼓励学生按《小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并结合实际,提出“管好自己的生活”、“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学习”、“管好自己的手”等要求。要求学生把好人好事都记录在册,每周操行评比一次,做到公正、公平,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从“个别教育”入手,抓住一两个典型,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质熏陶。比如: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宗旨;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做到时时讲、日日讲、月月讲,以防为主。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树立善于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的意识。形成维护集体,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培养高度的主人公意识。同时还应培养小学生在突发事故中的应变能力,以便使突发事故中的各方面的损失减小到最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期模仿力最强,所以教师应注意班风的建设,如果说学习成绩是一个班级的生命,那么良好的学风将是它的保障。所以,每接一个新班级,我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过去,做到心中有数。在排位置时,做到让先进带动后进,真正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于极个别“顽固”分子,可以采用四周包围策略,当他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再则,良好的班风与建立一支关心集体、工作认真负责的班干部队伍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班级的干部,尤其是班长,是班级的主心骨,班主任应肯定他,做他坚强的后盾,给他加油鼓励,让他更大胆地开展班级工作。采用两周一轮换,人人都能当班长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一次班长告诉我课间检查时被扣了0.5分。原来是有两位同学不遵守纪律,还对班长说“谁要你管,你管得着吗?”这样的话,使得班级纪律一度混乱。得知这一情况后,我立刻找到那两名同学,与他们谈心,让他们思考这样做的不良影响,他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以后再也不会这样无理取闹。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当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社会、学校、家庭也是学生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他们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如果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教育目的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这三者中,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有确定的教育内容,有一大批受过专门训练、懂教育、懂学生、知识丰富、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手段集中,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因此,家庭教育更有持续性与稳定性。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优势,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
而社会则是通过新闻传媒、社会风尚、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各种形式,对青少年的行为实施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起着全面的影响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但要注意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增加学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