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汤的功效与作用
甘遂汤的功效与作用
甘遂汤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有点陌生的,其实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一些特定的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甘遂汤的功效与作用,仅供参考!
【处方】甘遂(炒令微黄)半两,半夏(汤浸去滑,生姜汁炒干)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留饮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后乃快,虽利心下续结满,此为留饮未除。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再入芍药末并人参末1钱匕,蜜半匙头,更煎3两沸,空心、晚食前温服。气虚人减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处方】甘遂1两,黄芩1两,芒消1两,桂心1两,细辛1两,大黄3两。
【功能主治】暴坚久痞,腹有坚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2升半,分3服。
【摘录】《千金》卷十一
【处方】甘遂2分,甘草(炙)2分,黄芩4分,大黄4分。
【功能主治】破痞除热。主小儿服汤已得大利,温热已解,而滞实不去,心下坚痞满,不可按,按之则啼,内有伏热。
【用法用量】以水2升,破鸡子2个,和取白,投水中,搅令沫上,吹去之,纳药煮,合为2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二引《汤氏宝书》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知道甘遂汤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中药方剂,但在使用甘遂汤之前还是要结合一下自身的体质,毕竟如果不注意的话,也会给人体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的。
【别名】:
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化骨丹、肿手花、头痛花、猫儿眼。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苦甘,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甘,大寒,有毒。
③《吴普本草》:神农、桐君:苦,有毒。
【归经】:
归肺、肾、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气分。
②《本草新编》: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
【入药部分】:
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
【产地和分布】:
多生于草坡、农田地埂、路旁等处。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地。
【形态特征】:
甘遂 多年生草本,高25-40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细长,弯曲,中段及末端常有串珠状、指状或长椭圆状块根,外表棕褐色。茎常从基部分枝,下部带紫红色,上部淡绿色。叶互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及狭披针形,长2-9cm,宽4-10m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杯状聚伞花序顶生,伞梗5-9,基部轮生叶长圆形或狭卵形,长1.5-2cm,宽8-9mm;每伞梗常再次分叉,细弱,长2-4cm;苞叶1对,三角状卵形,长5-9mm,全缘。总苞陀螺形,长约2mm,先端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白毛,腺体4,新月形,黄色,两端有角,生于裂片之间的外缘;雄花8-13,每花具雄蕊1;雌花1,位于雄花中央,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近球形,无毛,灰褐色,长约2mm。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甘遂的功效与作用
泻水逐饮;破积通便。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①《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②《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③《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④《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
峻下泻水
水肿为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其制在脾。甘遂味苦能降泻,根药主下沉,归肺、脾、肾诸经皆与水液气化调节相关,故功专行水而为泻水除湿峻品,《珍珠囊》谓“乃泄水之圣药”。常用于水湿壅盛以致的水肿胀满,二便不通,形证俱实者。
涤痰逐饮
水之所停,凝则为痰饮,逆则为肿胀。痰饮为患,主要责之在肺脾等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甘遂味苦性寒,降泄除热,入脾肺诸经则可制其痰源,理其痰器。《本草衍义》称“专于行水,攻决为用”;《药性论》言“能去痰水”,故为涤痰逐饮之要药。
消肿散结
本品味苦而甘,性寒有毒。苦能降泄燥湿,寒能清热泻火,有毒则可攻毒。故本品研末调敷外用,有消肿散结之功,可用于疮毒痛胂诸证。《本草从新》曰:“有治水肿及肿毒者,以甘遂末敷肿处,浓煎甘草汤服之,其肿立消。”
缓急止痛
善泄经隧水湿而通脉络;又兼甘味,更可缓解痉挛拘急。故外用贴敷患处,有缓急止痛之功,尤对痰湿阻滞经络,导致肢体麻木重着丽痛者适宜。《本草纲目》载其治“麻木疼痛,捣饼贴之” 有效。
解治蛇毒
本品苦寒有毒,既能泻火解毒,又能以毒攻毒。故用本品研末外敷,可治毒蛇咬伤。《本草品汇精要》讲:“甘遂,解蛇毒。”
甘遂的附方
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甘遂于中,以火炙之令熟。日一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补缺肘后方》)
②治水肿腹满:牵牛子半两(生用),甘遂(微炒)一钱。上二味粗捣筛,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煎至五分,放温细呷,不计时。(《圣济总录》二气汤)
③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甘遂半两(煨令微黄),蒜瓣半两(煨熟,研),黑豆半两(炒热)。上药除蒜外,捣罗为末,用蒜并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木通汤下十丸,日二服。(《圣惠方》甘遂丸)
④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来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且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十枣汤)
⑤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
⑥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谓之马脾风者:辰砂二钱半,轻粉半钱,甘遂一钱半(面襄煮,焙干)。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少许,上滴油一小点,抄药在上,沉下去,却以浆水灌之。(《田氏保婴集》无价散)
⑦治风痰迷心癫痫,及妇人心风血邪: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取三管血,和药,入猪心内,缚定,纸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钱,分作四丸。每服-丸,将心煎汤调下,大便下恶物为效,不下再服。(《济生方》遂心丹)
⑧治膈气哽噎:甘遂(面煨)五钱,南木香一钱,为末,壮者一钱,弱者五分,水酒调下。(《怪证奇方》)
⑨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金匮要略》大黄甘遂汤)
⑩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吐泻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
甘遂钱半(轧细药汁送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甘遂的配伍应用
配甘草,“十八反”曰:甘遂反甘草。然现代药理研究,尚未就此定论,正反结果,皆有报导。况二药伍用,古有方证。《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即为二药相配之例,取其相反相成而具下水去饮,攻破利导之效。《医宗必读》讲:“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行,取其相反而立功也。”
配牵牛子逐水泄热通便。牵牛子性清降,走气遭,通三焦,泻水利尿。二药相须,则逐水通便之力大增,使水热壅实之邪由二便分消。故《圣济总录》二气汤以此二药为方,专治水肿腹满,二便不通等证。
配大黄泻热逐水散结。大黄气味俱厚,长于泻实热不通。二药配合,相须相使,既大增攻破散结之功,又倍添逐水泻热之效,为治水热内壅,水饮结胸等证的常用对药。
配芫花、大戟攻逐水饮。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痰癖水饮。三药合用,其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功甚著,经隧、脏腑、胸胁等积水皆能攻逐,故《圣济总录》名此为“三圣散”。
配白芥子祛痰逐饮。白芥子辛温走散,专入肺经,善治皮里膜外及胸膈痰涎。二药合用,则能祛逐停于胸膈,肋间之痰涎水饮,相得益彰。
配朱砂逐痰定癫。朱砂专入心经,质重可镇怯,有镇心神、治惊痫之功,二药相合,善治风痰闭窍,癫痫惊狂,如《济生方》遂心丹,以二药为伍,共奏逐痰定癫之效。
配芒硝逐水破结。芒硝成寒,善能软坚散结泻热,二药伍用,能破固结,逐水饮,泻实热,对水热互结,结胸腑实之证,尤为相宜。
甘遂的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配人参(或党参)、虫笋尖、黑牵牛、沉香、肉桂等遂水药和益气行气药,消肿效果不错。
2、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所致胸水,急性期如兼有实热症状:潮热、协痛、便秘、口燥而渴、心烦,属“结胸”证,单用甘遂效力不够,须配大黄、元明粉,方如大陷胸汤。
3、用于治疗肾炎水肿(急、慢性肾炎均可)。甘遂6g,研末,放入雄猪腰(肾)中,其外以竹纸包裹,用水沾湿竹纸,然后以火煨之,煨熟后把猪腰切成7片,每天服1片,旺旺服4~5片后便开始消肿。
甘遂的食用禁忌
1、孕妇忌用,一般服后病愈即予停服;
2、宜用煨甘遂,或用醋制过者,因煨过后可减少其呕吐等副作用。又经醋酸作用后,可减少甘遂的毒性刺激作用。生甘遂毒性和泻下作用均较强,不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