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精选13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精选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1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推进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四川省巴中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及我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具有143年办学历史,系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四川省体育传统示范学校,巴中市重点项目--跆拳道训练点。,校园占地265亩,有教职工374名,在校学生7823人。
(一)师资情况:现有体育专职教师18人,其中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6人,二级教师6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5人。
(二)学生情况:现有高中教学班77个,学生5478人;初中教学班31个,学生2345人。
(三)场地器材:现有300米和400米塑胶跑道场地各一个,篮球场10个,排球场3个,乒乓球台20张,网球场2个,双杠区、单杠区、联合器材区,体育教学器材齐全。
综合分析,现有师资、场地、器材可供10个班同时上课。
二、课程实施目标
通过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增强体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1—2项或更多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力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和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模块设计
现拟定了9个教学模块设计,提出了评价要素及标准,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考,具体内容详见后附件表1至表11。
四、教学组织形式
(一)必修必选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并修满学分。
(二)自主选修课:
(1)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主选修模块,将选修相同模块的学生重新组合成新的教学班。由体育老师开展教学工作。
(2)每一次选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选报人数选择,一般情况下,每一名学生前两次选项不能重复。
(3)选项教学的每一内容分不同的模块内容,具体的模块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基本情况统一制订,以后学生选择高层次的模块学习内容必须以学习过低层次的模块学习内容为基础。
五、教学方法
学生的体能与技能、性格与性别、兴趣与能力的差异,导致课程内容设臵的多选择性和教学中的区别对待,在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在男、女分组教学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更有利于提高女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发展基础体能与技能的训练;按基础体能与技能的差异性分层教学。如篮球教学,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能力的学生,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和练习方法,在篮球课学习中让他们自主练习和自己发展,定时检查学习效果。对于基础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由教师组织学习与练习,对于进步较快的学生采用择优提升的方法,进入上一类学生活动的行列;按兴趣、能力分层教学。如必修内容教学的分组练习,采用按学生锻炼兴趣、能力相近的自由组合分组练习,有利于教师指导和相互促进,活跃课堂练习的气氛。
学生在提高运动技能的自主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缺少原理指导和有效的练习方法与手段,常规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自己追求和成功感。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必修课程内容的教学中采用分项教学,如跳高、跳远、三级跳远的模块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给足学生练习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练习方法中发展自己,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己追求与发展、合作学习与竞争、探究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六、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
依据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四川省巴中中学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办法》的要求,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办法如下。
(一)学习评价
1、评价机制。建立必修必选模块学习、自主选修模块学习、健康教育系列专题模块学习自评机制;建立以班委、学习骨干、分组或选项学习小组的相互评机制;建立过程评价、模块评价和终结评价的师评机制。
2、评价方法。
(1)学段终结评价:以高中三学年累计获得11个学分或超过11个学分为标准,开展高中学段终结评价。
(2)模块评价:过程评价(50%)和技能评价(50%)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评价,并认定学分。
①过程评价(50%)。
A、自评:每一个教学模块结束,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知能力、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进步度、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健康状况、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态度进行小结与评价。
B、互评:每一个教学模块学习结束,相互评价小组对本小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度、合作学习、健康状况、情感因素、体能与技能的表现力进行等级评价。
C、师评。加强教学的过程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可选择性,突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做好常规记录、考核记录和评价记录,结合自评和互评,确定每一个学生完成模块学习的过程评价结论,并以分数呈现。
②技能评价(50%)。根据该模块的评价要求及标准,由体育与健康课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技能进行模块考试,其成绩以分数呈现。
(二)学分认定程序
1、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学生可向任课教师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2、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由体育与健康课教师在学生学分认定申请表上填写学分认定意见并报年级部学分认定工作组。
3、年级部学分认定工作组汇总情况后报学校学分认定办公室,由学校学分认定办公室提交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定并公示。若学生对公示的成绩提出异议,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调查复议并作出认定结论。
七、主要措施
(一)加强师培。教师的观念、态度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制定一份新课标教学理念、课程理论、实施方法与过程的教学计划,学期结束交一份实施成果小结或专题论文。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高中各年级部的管理干部要经常性的组织听课与交流,推广成功的经验,提出新的要求,使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
(二)整合资源。为了使教师的业务专长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在自主选修课教学中按学生的选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2
为了积极稳妥推进新课程实验,有效实施普通高中学生学分的认定和管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办法(试行)》等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试行)。
一、建立学分认定组织机构
1、学分认定委员会:
主任:x
副主任:x
成员:x各学科高中教研组组长
职责:负责制订学分认定实施方案,全面领导和指导学分的认定工作。
2、学分认定工作小组
组长:x
副组长:x
成员:年级段长、备课组长、班主任(教学班指导教师)、学科任课教师、学生代表。
职责:负责对学分的认定、评定、公示等工作的组织实施。
3、学分认定仲裁委员会
主任:x
副主任:x
成员:办公室、教务处、教科处、政教处、团委等处室负责人、年级段长、高中各学科教研组长。
职责:负责对学分认定工作的监督,对学分认定过程中学生的申诉进行调查、核实以及纠正。
二、学分设置
xxx
三、学分认定的内容和办法
学分由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是:
(1)达到一定的课程修习时间(不少于规定学时的2/3);
(2)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表现(依据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成果、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
(3)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或考查)并成绩合格。
(一)学科模块学分认定
学分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均由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模块测试)两个部分组成,我校规定两部分的分值权重为4:6。模块测试以满分100分计,成绩在60分以上(含60分)为及格,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不及格者不取得学分。
1、学习形成性评价成绩(过程表现)(40%)
学习形成性评价成绩包括修习时间、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平时测验等平时过程性表现,累计以满分40分计入总分成绩。
学生修习时间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2/3以上。因病假、事假未能达到规定时的,在课余时间通过补课达到要求的给予认定。修习时间未能达到要求的不予认定学分。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有实验操作的学科实验操作的考核也包含在本项目内;作业质量包括作业完成的次数和质量等;平时测验成绩模块学习中间的阶段性测试,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或实验操作等其他形式。
2、学业水平测试成绩(60%)
由学校依据课程标准统一命题(满分为100分),或采用市教育局统一的模块测试卷。该部分以满分60分计入决成绩。
以上两项由学校统一制定评定细则(见附件)。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1、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学分以课题评价形式认定。按照《州温七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实施,高一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识培训并完成一个课题研究,通识学习部分获得3个学分,课题研究获得6个学分。高二年级完成一个课题,获6个学分。研究性学习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每组控制在5-10人之间。课题立项时,要根据课题大小和难易程度及所需时间来确定学分。其认定依据主要是:
(1)参加研究的活动时间记录;
(2)开题报告和学习方案;
(3)每次课题研究学习活动记录和《州温七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记录册》;
(4)具体反映成员参与研究的感受、体会、小结;
(5)课题研究学习成果(论文、研究报告、解决问题的方案、活动设计、实物设计、多媒体课件等)。
2、社会实践学分认定
社会实践每学年总的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周,共六个学分,社会实践由学校政教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第一学年安排军训,第二、三学年安排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参观考察或社会调查。由学校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实践的效果和实践场所书面意见等进行认定。
(1)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有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并且有个人的社会实践记录(如日记、体验材料等),可获得2学分。
(2)社会实践可以在校内或校外进行。校内实践活动可以是值周班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外可以是春、秋游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校内实践2学分、校个实践4学分。
(3)军训是社会实践的独立内容,时间不少于一周,记2学分。
3、社区服务学分认定
社区服务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10个工作日。公益活动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三月学雷锋月,为三个工作日;宣传教育安排在暑、寒假里,为5个工作日;扶贫帮困活动一般安排在课余和节假日,为2个工作日。
学生三年内应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共获得2学分。参加社区服务少于10个工作日的,不给学分。
社区服务以小组或行政班的方式进行。学校依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相关材料(服务对象及联系方式、服务时间、服务项目、认定签名、服务体会等)认定有效工作日及学分。
4、选修学分认定
学校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学生选修创造条件,并在修习结束后进行考核。选修学分的认定与必修学科模块的学分认定一样从学习课时记录、修习过程反映和课程考核结果三方面来认定。以上三方面均合格者,才能获得相应学分。
四、学分认定的时间和程序
(一)学分认定时间:学科类课程在修习完每个模块后,由学校确定时间组织考试、进行学分认定;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由学校根据情况确定时间进行统一认定。
(二)学分认定程序
1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任课教师及时向学校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2、任课教师综合学生学习时间、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终结评价等情况进行考核,填写《学科模块学分认定登记表》,并提出学分认定的初步意见。
3、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学分的认定、还须有实践场所、服务对象单位的书评鉴意见和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过程的详实记录等相关材料,由班主任或带队老师进行考核,提出是否予以认定的初步意见。
4、相关科目学分认定小组或年级学科备课组对任课教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资料进行审核。
5、教务处复核。
6、学分认定委员会确认学分。
7、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签署认定意见。
8、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未取得学分的学生,学分认定委员会书面通知学生并说明原因。
9、教务处记录学生学分成绩,并存档。
五、学分认定的处理
1、未取得学分的学生对学校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在得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由学生本人向学校学分仲裁小组提出书面复议申请。学校学分仲裁小组提请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复议,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在15日内召集有关教师、认定小组复议,作出决定并相关学生。
2、学生对学校给予其他学生的学分认定如有异议,可以书面向学校学分仲裁小组反映。阐明提出异议的理由并有权得到答复。
3、学生因模块考核成绩不合格而不能取得学分的处理。
(1)可以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若补考后的模块考核成绩仍不合格者,可申请重修、改修或放弃(必修课程和有必修学分要求的选修课程不得放弃,选修课程中要求获得必修学分的模块有其他选择的除外)。
(2)重修要在接到不取得学分的通知后1年之内完成,重修所用时间不得与先前修习所用时间累加。同科课程(模块)重修不得超过两次。学生因修习时间不足不能取得学分的,可在补足修习时间后认定。
六、学分管理
1、学校设立学生学分档案,由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妥善保管学生学分认定相关材料,待上级落实信息系统软件后,建立学生学分管理的平台。
2、学校不以学分奖励学生,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信优异或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可在“学生成长记录册”或“学籍管理卡”的相应栏目内予以真实记录。
3、合格学分是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按照规定,高中学习期间学生必须取得相应学分,才能准予毕业。
4、学分认定工作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学校学分认定工作应接受学生、家长、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3
自20xx年x月起,江苏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标下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为保证我校的新课改革工作得到稳步推进,特制定我校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县教育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为依据,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以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促进我校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织机构
1.成立新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
副组长:x
成员:xx
2.成立各学科新课程实施研究小组。以各教研室主任为责任人,所有任课教师参与研究。
三、工作计划
(一)宣传发动阶段
20xx年1x月-20xx年x月为宣传发动阶段,主要任务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上级关于课改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让教师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等工作,为新课改的实施做好思想准备。
(二)培训学习阶段
20xx年xx月-20xx年xx月为培训学习阶段,主要任务为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各级部门组织的新课改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学观念,确保新课改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实施阶段
20xx年xx月开始为组织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有如下几点:
1.认真研究实验教材,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教材体系,认真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把握住重点难点。
2.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尤其在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贯穿研究性学习方式,利用图书馆、学校网站,结合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
3.改变课程传授的教学方式,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让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实施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4.举办新课程改革教学展示活动。主要分为教学观摩和研讨、课外活动和教育成果展览。教学观摩要做到主题明确、教法新颖。成果展览力求能展示个性和创新性。
四、工作措施
1.阶段总结,不断反思。要求教师必须做到重点课每课反思、写出小结;每月反思、写出总结,进行交流,从面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一整套适应课改要求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2.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每周三及周日晚教职工会议后为老师集体学习时间,鼓励老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号召全体教师都参与课改工作,每人写一篇本学科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体会文章,在教研组会上进行交流,共同促进我校的课改工作。
4.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新课程的扎实推进。每备课组实行每周一课制度,“教学七认真常规”的定期检查制度,年级组及教务处的督查制度,比较完善的制度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5.加强校际交流,拓宽视野。一方面请连云港师专及省市有关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我校传经送宝,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听课取经,拓宽课改工作视野,努力形成新的人才观、评价观、教育观,打开我校课改工作的新局面。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先后六次颁布了六套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不断修订的教学大纲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地理教育思想和社会要求。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论纲领性文件,它在课程理念、评价机制、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与现行地理教学大纲有较大的不同,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一、《课程标准》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
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5、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的领域,如设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应用性强的模块。
二、《课程标准》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
1、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一思想将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改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通过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评价以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三维度认知心理”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结构。
2、学分制的实施和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发自兴趣的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中课程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等。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则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这些要求:
1、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2、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因为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创新素质。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创新教育,既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创造志向。
3、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目标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做是惟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己的关系。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出了“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的要求。地理是惟一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这是因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地理才从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诸方面综合起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4、强调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学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领域。在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萨顿曾经鲜明提出的那样,要建立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指出,为了防止科学主义的出现,“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不排除科学,相反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它将“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
《课程标准》构建的多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现在:
1、知识与技能选择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包括“理解周围的世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情感观念。渗透点具体、广泛、可操作性强。
四、《课程标准》调整了内容标准
1、《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国民利益和民众兴趣所在,瞄准当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终生发展需要,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增加相应内容,删除部分“繁、难、偏、旧”的知识。如在《课程标准》中,大量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和理论:“地理2”中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3”中有“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修1”中有“宇宙大爆炸”假说;“选修2”中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选修7”中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但是,有关“土壤”的具体内容却没有在《课程标准》中出现。
2、《课程标准》摒弃了现行《教学大纲》中的传统的学科内容划分体系和传统的“条述法”的叙述方式。在教学内容上,通常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点,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但对于主题下的每个知识点都给以较多说明和教学建议。《课程标准》突出“教学案例”的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通过对“教学案例”的阅读、讨论、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五、《课程标准》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在《课程标准》中设计“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比之现行的教学大纲是一大进步。在这两个“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和学法指导,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有序和谐发展。因此,这两个“建议”是实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活动建议”内容清晰、要求明确,便于操作,对开展教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3、“实施建议”对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作了详细说明,便于操作。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中,配合案例,针对性强,便于借鉴;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新修订的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更加明确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为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依据。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他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地理实践活动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才能发展和提高。在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完善独立的人格。实践活动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5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高中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效率,已经成为了高中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自20xx年新课程颁布和投入使用以来已走过十一年的时间。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却只注重新课程方案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对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毫不重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有许多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死板教学,使得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最大表现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无效或低效。因此找出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并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高中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此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首先,教师受应试教育惯性影响,导致只会运用机械、程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与新课程提出的“注重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不一致;其次,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不当;最后,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了解得不够彻底,导致课堂教学目标错位。
二、新课程下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交流
课程标准曾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两者通过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首先。师生通过交流可以拓宽彼此的知识面,丰富资源积累;其次,经过阅读交流还可以激活和寻求到更多的潜在资源,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门课时,由于《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抛砖”:“金陵十二钗”都有哪些人?她们为何能入选“金陵十二钗”?她们各自的地位如何?关系如何?由于《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而家喻户晓,因此学生们或多或少都能够回答出部分内容,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接着教师就可以“引玉”了:林妹妹既与薛宝钗同为“金陵十二钗”之冠,除了容貌,她待人处事有何过人之处?师生通过学习课文,讨论交流可以认识到,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王夫人房中,知礼数:“挨炕的椅上坐了。”更有当贾母问黛玉是否念书识字时,她明白古代“女人无才便是德”的道理,因此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在学习之前,不盲目地进入课程授课,而是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又大概了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有学习热情,并为了答出疑问而认真学习。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上得也就精彩了。
(二)开发课程资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该大胆整合教学内容,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可围绕教学目标,根据课文内容的连贯感知、意脉流动等内容特点,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和顺序,对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真正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例如我们知道在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中梁衡的《把栏杆拍遍》是一篇关于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评传性质的散文,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因此在学习到选修模块《唐诗宋词选读》中辛弃疾的词时,教师可将两者结合起来,当学生在了解辛弃疾的人生志向和经历后,必定能更加容易地把握其词的情感。而对于《雷雨》《茶馆》这类的话剧范文,教师则可以通过让学生尝试自编自导,进行自主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有效生成
语文教学课堂要想真正突出人文性,又想要表现出充沛的情感因素,可以借助相应的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学习《雷雨》或者《祝福》等已被翻拍成话剧或电影的作品,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进行下载放映供学生观看,这不仅可以补充必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弥补课文信息的不足,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优势,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营造形象的语文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总结
新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新的挑战。教育者只有在真正理解了课程的性质,弄懂了教学目标之后,从本质上转变固有的教学传统,大胆探索,大胆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一直保持无穷尽的活力。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6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xx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厅函[20xx]5号),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为确保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于20xx年秋季全面展开,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目标
立足甘肃实际,借鉴先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增强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征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了解和掌握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逐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完善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体系,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各普通高中学校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内容与对象
(一)培训学科: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门学科。
(二)培训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情况及各学科课程方案的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介绍;各学科有关重要内容的解读;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有关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辅导;教学评价方法的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等。
(三)培训对象:20xx年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民办高中,下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分学科参加)、省市县高中学科教研员,共计约1.5万人。
三、培训时间
(一)准备阶段:6月5日—7月20日,各市(州)完成各学科班级组织工作,组织对班主任、辅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发课程资源,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各项准备。
(二)培训阶段:7月28日—8月6日,组织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教师学习。每天5学时,共计50学时。其中学习视频课程2小时,在线学习、交流和研讨时间不少于3小时。
(三)总结阶段:8月7日—8月17日。各市(州)培训主管部门将本地区培训工作总结报告(电子版)报送至“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一)本次远程培训工作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省教育厅专门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由分管副厅长担任小组组长,成员由省教育厅基教处、师范处、财务处、民教处、督导室,省教科所、省电教中心负责人以及十四个市(州)教育局负责人。省教育厅成立“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执行办公室),执行办公室设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项目执行办公室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省项目管理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我省培训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调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组织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组织培训者培训,加强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省教育厅成立巡视督查组,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巡视、指导与督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二)网络培训服务平台的主要职责。“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挂靠在中央电教馆)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工作。通过招标机制遴选有关专门网培训机构提供远程培训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具体任务分配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负责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学科;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负责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负责思想政治、信息技术学科。
网络平台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参与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培训光盘制作,协助专家团队进行教学,组织专家在线辅导、远程答疑,提供教务管理服务,制作操作指南,配合培训者培训的实施,组织在线研讨和提供培训信息交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三)各市(州)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解、细化我省的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针对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市直高中的培训工作;成立检查小组,对各县(市区)培训工作的准备、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向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和省教育厅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审核各县、区呈报的学员培训成绩报表;为本辖区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并对本地区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四)各县(市区)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本县(市区)学校、教师分布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县(市区)集中学习点(以下称为“学习中心”);做好本县(市区)各“学习中心”班主任、指导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遴选工作;及时向所在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本县(市区)班主任、指导教师、联络员、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制定本县(市区)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和应急预案,对培训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做好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选派辅导教师的接待和在各学习中心的分配工作;做好本县(市区)普通高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存档、上报工作。
(五)普通高中的校长、“学习中心”配备的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是培训的具体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对顺利实施和完成本次远程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全面负责该中心培训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对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按时参加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班学习活动,了解本班学员学习进度,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不足的学员进行督促,检查审核作业。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负责本班学习指导,组织并引领学员研讨,点评并推荐优秀作业,编辑并提交学习简报。各地要选择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担任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聘请已进入实验省区的高中课改优秀教师承担辅导工作。同时,要切实发挥教研部门的力量,要求各市(州)教研部门积极总结和利用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教师教学远程研修”平台中开展的两次研修经验,保证本次培训的顺利实施。
(六)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网络技术人员,其职责是:密切配合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开展工作,协助行政部门、班主任、辅导教师进行管理与辅导,解决学员在注册及学习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做好本地的技术保障工作。
五、培训原则及方式
(一)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进入新课程的高中一年级各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全员岗前培训,原则上各学科任教教师都必须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系统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二)组织方式:采取班级化组织管理。组班方式以县为单位,分学科组班(网上虚拟班级)。每个班不超过100人,设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1名。各市(州)、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组织学员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学科集中参训。各市(州)、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学习中心”,组织学员集中培训。
各市(州)、县(市区)高中学科教研员、各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按相应学科组班进行学习。
(三)学习方式:由市(州)、县(市区)集中安排学员在“学习中心”学习。其学习形式主要包括:通过多媒体投影在线或离线(dvd光盘播放)集体收看专家主讲的视频课程;辅导教师组织学员针对专家授课内容结合各自教学实践开展网下的研讨和交流;学员个人借助可上网的计算机自学网上的拓展性课程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网上的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提出问题或咨询,接受专家的问题解答和教学指导;按要求完成相关作业等。
(四)辅导方式:本地研讨、在线交流与专家答疑相结合。本地研讨应在班主任与辅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在线交流应在本地研讨的基础上,在课程专家团队的主持和指导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交流和专题讨论。针对各地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课程专家集中答疑指导。
六、培训实施及流程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20xx年6月启动,分阶段、分学科逐步推进。具体实施步骤为:
(一)6月10日前,各市(州)应负责将参加本次培训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人数(含高中学科教研员、各高中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设施设备的数量及技术状况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报“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另外,各市(州)对各县(市区)学校上报的上述信息数据进行认真审核,按照参训学员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设立和确定“学习中心”。(注:“学习中心”在冠名时可以其所在学校为基础,冠以“xx高级中学学习中心”、“xx学校学习中心”等),确定学习中心负责人与技术保障人员。指定“学习中心”所在学校的一名校长和两名副校长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培训期间该“学习中心”培训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二)6月11日,省教育厅将通过视频会议方式,组织进行对管理者进行培训,一是部署我省“国培计划——20xx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工作;二是对各市(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学习中心”负责人、技术保障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流程,各级培训管理者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
(三)6月20日前,各市(州)按附件2的信息上报要求,完成统计参加培训相关信息:
1.将各县(市区)应接受培训的教师按学科进行编班,原则上每个学科为一个班,并确定每个培训班级培训期间所在的“学习中心”。对于学员人数超出50人以上的较大班级,可再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组,便于组织网下的交流、研讨。
2.为每个培训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和培训辅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小学科,可二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3.各市(州)指定一名同志作为联络员,负责与“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接洽工作。
(四)7月1日前,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帐号分配到我省;7月10日前,完成辅导教师、班主任的注册报名工作;7月20日前完成学员注册报名工作,以便学员及早体验网络平台操作。7月22日班主任在各学校校长的配合下完成审核确认工作,7月24日之前,“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将确认信息(线下)上报给平台,7月25日完成用户调整工作。
(五)7月15日前,省教育厅将组织全省培训者培训,届时邀请国家学科课程专家及网络平台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对我省班主任与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者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培训组织流程、培训辅导者工作职责、课程主要内容、讲解课程特点、组织交流研讨与辅导答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教务管理与技术操作办法与流程、学习简报内容与编制、与课程专家组交流沟通及信息反馈形式与办法。期间,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准备。
在此期间网络服务平台应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相关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向市(州)教育局送达各络视频课程的dvd光盘,各市(州)教育局根据县区上报的“学习中心(学校)”数向各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送,最终逐级配送给辖区内各“学习中心”的培训点。
2.完成计算机网络检测、dvd光盘播放测试、学员网上注册、分班、预览相关课程资源等工作。
(六)7月28日至8月6日,培训工作正式实施。在此期间,各“学习中心”负责人(校长、副校长)、班主任,应认真组织本中心的教师按照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表的安排到指定的培训点集中进行培训;班主任负责对参训学员集中培训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辅导教师在业务上具体指导参训学员的网上学习和组织网下集体研讨、交流等活动。
(七)网上远程培训工作结束10天内,辅导教师应根据有关规定,综合评定出学员的培训成绩并交给班主任;班主任经审核无疑义后应将学员培训课程、课时、成绩等信息呈交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归档保存,作为学员进行继续教育登记和颁发结业合格证书的凭据。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学习中心”对培训工作做出认真的总结,对培训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纳入本年度“教师培训年”评选表彰活动中。
七、培训考核与发证
对成绩合格的.学员,省教育厅颁发由教育部监制的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合格证书,同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为了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省教育厅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并在省教科所成立了项目执行办公室,由省教科所负责组织实施。各地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当地的培训工作。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管理、辅导人员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确保远程培训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各普通高中校长要特别重视本次培训工作,保证每位教师完整参加培训全过程,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
(二)质量保障。培训期间,省教育厅将组织人员分赴各地检查、督促培训工作。省教科所要组织省级专家团队深入培训现场指导培训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培训结束时要提交高质量的评估报告。
(三)应急保障。各地要认真做好培训的准备工作,对突发情况要做到快速有效应对。对黑客、病毒攻击等导致培训无法进行的情况,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尽快恢复正常;对培训过程中出现停电、设备故障及其他突发情况等,要有应急措施,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
(四)经费保障。
本次活动经费采用分级负担:
1.本次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组织、网络平台支持服务及管理等费用由教育部安排专项经费;
2.省教育厅负担本次培训中管理者培训费用,班主任与指导教师培训费用(不含交通费),督查指导工作、省级管理组织费用以及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工作补助等费用;对于在培训中获得优秀的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3.各市(州)承担本次活动中各县(市区)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集中培训费用,市级管理组织以及督查指导工作等费用;
4.各县(市区)及各校承担本次活动中对各“学习中心”班主任与指导教师集中培训费用,县级管理组织以及督查指导,场地、设备使用维护及其它费用(上网费、电费等)。
本次活动不向培训教师收取任何费用。
九、其他
本实施方案的解释权归省教育厅“甘肃省普通高中课改试验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如需咨询相关问题请与办公室联系。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7
历经三年试点和两年多的筹备,《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下称《方案》)近日发布,其核心就是“减少必修,增加选修”,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浙江省教育厅从下半年开始筹划研究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基本思路就是“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构建重基础、多样化、可选择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根据此次出台的方案,浙江省高中必修学分将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选修课学分比提高到总学分的三分之一,每学期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解读这份新方案时表示,此举意味着把更多的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
“这是一次循序渐进的课程改革,与高考无关,但希望能变成浙江教育界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希望浙江高中生能提早规划未来。”该省教育厅人士称。
但是,走在浙江前面的改革实践看起来并不乐观。
江苏省早在2005年开始新课改试点。实施一年之后,江苏省教科院2006年7月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很多学校采用新旧两套课程体系并行的办法,反而加重了师生负担。而校方的理由是,完全采用新课标“怕影响高考,家长有意见”。
“新课改在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提升素质方面效果不大。”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所康研究员表示。
此次浙江省的方案提出,将把高中选修课程纳入高考招生改革评价体系,对高中阶段具备相关选修课程学分或相关选修课程成绩优良的考生,高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录取。这样的措施似乎有利于扭转“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但力度显然还不够。
“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的突破,新课改难有大动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胡瑞文指出,要推进新课改,就必须突破现行的高考制度。
此前江苏、天津、浙江等地针对新课改推出的高考方案,力图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之中。但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框架下,方案并没有受到高中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缺乏与新课改对接的整体性高考方案,表明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将新课改与高考改革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虑,新课改的推出有草率之嫌。这种割裂的做法,表面看来使改革容易推行,实际上恰恰使新课改与高考改革都走向复杂化。
胡瑞文认为,与新课改相配套,应该同时进行高中教育和高考招录制度的改革。比如,在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可以让民办高中根据办学特色而不是中考成绩来自主招生,分流一部分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推进高中新课改,将更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
胡瑞文表示,目前高考的命题权已经下放到省,为上述改革创造了条件。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8
我校全面推行教改一年多以来,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程度地改善,满堂灌的单边教学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师生关系日益融洽,学风校风显着改良。
11月23日,我校举行了全市公开教学活动,组织了教改促学校发展研讨会,市教育局陈兴初局长、陈华副局长,基教科陶冶科长,教研室陆为农主任、王金海副主任,以及市内外学校名师来校参加了活动。与会领导和专家观摩了我校教育教学活动,给我校教改工作进行了分析指导,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的收获主要在学的一头,而在教的一头却远不如我们的设想,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改未能真正促使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真正的改变,不仅如此,在一些教学常规方面我们反而削弱了,教学钻研不到位、教学环节不严谨、教学基本规范不执行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不解决教的问题,我们的课改无法持续也难见成效,对学生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在这次研讨会上,市教育局陈华副局长有一句话是我们要警醒的:“某种程度上教师的基本素养已经成了当前课改的一种严重制约。”如何改变目前这种局面,是我们下阶段课改工作的着眼点。
从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切实把握下阶段我校课改工作追求的目标、贯彻的思想、遵循的思路和采取的举措,是我校下阶段教改工作的中心。
一、目标。
教改目标:实现两个转变发展学生三种“学力”。
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教师由“敬业”向“精业”的转变,二是实现学生由“敬学”向“乐学”的转变;
发展学生三种“学力”,一是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二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思想。
牢固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在教改实践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这样的思想。
1、坚持正确的教改方向,一切教学设计、组织和行为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实施,在教学中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遵循学科教学规律,苦练教学基本功,深于研究教材,精于掌握教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坚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的理念,助长学生的学习自信,消除学生的学习挫败感,引导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4、坚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从我校学生学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坚持进步就是成功的质量观,不断分层,不断分类,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三、思路。
(一)教师工作思路。
1、克服三大问题:业务功底薄弱教学准备不足,教学思想保守教学方法单一,人格魅力欠缺师生距离较远。
2、落实以下几条:
第一,围绕“进度以学定教、目标锁定基础”这个核心对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处理,确保学生学得了、学得透、学得牢。
第二,下大力气钻研教材钻研考纲,迅速提升业务素养,每次走进课堂必须做到吃透学生、研透教材、悟透教法;
第三,在深耕教材的基础上,坚持学案导学、问题引领的课堂思路,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做一个出色的课堂教学组织者;
第四,变布置机械的作业为灵活的学习任务,还学生更多的课后学习自主权,保障学生“先学”这个环节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先学”这个环节教师要深度参与。
第五,及时完成常规业务,深入把控学情,围在学生身边,第一时间给予学生检查督促辅导答疑。
(二)学生学习思路
1、克服三大问题:信心缺失,无序盲目,学习被动。
2、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人人要有阶段性的具体进步目标,目标不是达到怎样的分数,而是掌握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第二,每天每课学习任务明确具体,有完成任务的时间和空间,学习任务完成必须及时并讲究效率;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形成机制,分工、互查、互助、互评每天每课要进行,定时定点定要求。
(三)课堂教学思路
1、克服三大问题:针对性不强,参与度不高,收获不明。
2、贯彻一条:全面实施我校课堂教学师生行为规程。
贯彻规程把握三点:
第一,先学要真学,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有责任有压力;
第二,任务问题化,问题要抓准抓牢,问题抛给学生,围绕问题大胆放开教学过程,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用学生学的思路而不是教师教的思路来主导课堂教学过程。
第三,建立大课堂理念,把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环节构建成一个课堂教学的有机整体,全面把控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四、举措
1、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的准备程度和研究问题的深度,确保集体备课聚焦问题、聚焦教法、聚焦课堂。
教务处推出集体备课细则要求。
2、成立学校文科教学研究室和理科教学研究室,加大听课力度,全面推进课堂教学行为规程。
文科教研室:主任,季正荣;副主任,王友标。理科教研室:主任,赵雪英;副主任,殷建平。
成员由行政、骨干教师、外聘名师组成。行政成员每天至少听一节课,并做好认真的课堂教学贯彻分析。
3、全校推行学生问题讲堂。通过问题讲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理顺年级学生学科研究会的组织机制,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利用双休日晚走或提前到校的时间让学生和学生进行学科问题研究成果分享。
问题讲堂教师做到指导、到位但坚决不讲。
4、推进班级图书馆建设。做到专人负责、半月交换、定时保障、方便阅读、竞赛促进。
每个年级每周至少保证两个时段的阅读。
5、实施高三年级学科调研制度。学科调研每周汇总一次,全面检查每周计划的落实情况,部署下周工作安排。
语文:xx。
数学:xx。
外语:xx。
物化生:xx。
政史地:xx。
6、规范班会课工作制度。由政教处黄建新主任带领三个年级部制定班会课要求,形成班会课评比工作机制。
五、下阶段着力推进的几项工作
1、继续邀请市局有关专家和校外名师深入探讨教改思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策略。
2、广泛开展以学科为主体的校际交流研讨活动。
3、狠抓教师业务培训,加大中青年教师业务基本功考试力度。
4、精心部署年度学生学情调研和学生评教活动。
5、高质量策划组织师生艺术节。
6、改进学生管理,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在管理上变硬的管理为软的管理。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9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我校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经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
二、活动安排:
1.面向全校教师积极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参赛的积极性,以此推动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各教研组推选本组部分教师参加学校优质课评比,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各3--5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 心理健康学科各1--2人。
3.活动工夫安排:
(1)10月24日—11月6日,各教研组上报参加校级优质课竞赛的教师名单及课题。
(2)11月21日—12月4日,开展校优质课竞赛。(详细的活动工夫、地点、参赛教师、赛课内容等安排到时另行通知)
4.校优质课竞赛的评委要坚持参加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按照评课的标准,认真公正地评比参赛的每一节课。
5.竞赛分文科组、理科组进行,其中文科组含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心理健康学科,理科组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学科。
三、学校考评组成员:
理科组:教育局领导一人:其他指定人等
文科组:教育局领导一人:其他指定人等
四、奖项建立与奖励方法:
优质课评一、二、三等奖,其中文理科一等奖各2名, 二等奖各4名,其余为三等奖。获奖教师在教师评聘时可参照教师评聘方案给予加分及肯定的物质奖励。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10
为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推动高效课堂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为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精神,促进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增强教学改革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探讨素质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周寒
副组长:卓乃筹
成员:王太忠 舒 白 杨炳新 各教研组长
2、工作小组
文、理科组组长及成员见下表
组别 组长 成员 学科
文科科组 舒白 刘义、苏平良、谢连胜、李自然、卓乃筹 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
理科科组 杨炳新 陈洪涛、蔡义春、陆宏国、苏秀忠、曹子阳、翁迪俊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
三、参赛对象
3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为主,全体教师均可报名参赛。
四、活动主题
深入研讨有效课堂教学
三、比赛内容
1、教学设计:占30%,评价标准详见附件1
2、课堂教学:占70%,评价标准详见附件2
四、竞赛安排
第一阶段:推选阶段(第6周10月8日——14日)
各科组在一周时间内组织选拔,选手产生方式由科组自行决定。
名额分配:语文、数学、英语科组各派2人参赛;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和艺术科组各派1人参赛,共计14人。(物理空缺名额可安排给化学或生物)
第二阶段:比赛阶段(第7周至第8周即10月15日——28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时间另定)
五、活动要求
1、本次比赛活动各学科参赛选手上课安排与“推磨课”相同,体育、艺术科自选时间;各科组要认真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听课,欢迎跨学科听课。
2、各科组长将参赛教师的授课内容、年级班级、节次于 10月13日前上报教科室杨炳新处。
3、参赛教师所报课题须按当天当次课时进度上报,不得重复旧课。
4、每一位参赛教师要以积极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设计好参赛教案并准备好多媒体课件上好优质课。参赛教师每人要准备好教案,并用A4纸复印好九份,发给评委人手一份,课后将一份教学设计交教务处存档;教案、上课课件、说课稿的电子文稿发到教科室室邮箱。
5、所有评委提前三分钟到堂,不得迟到缺席(有课的请提前调好),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给每个参赛选手打分,且填好综合评价量表,并在课后当堂交给组长。
六、评分细则
详见附件1、2
七、奖励办法
1、名额分配
文、理科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其余参赛选手均为优胜奖。
2、物质奖励
一等奖奖金500元、二等奖奖金300元、优胜奖奖金200元。
3、精神鼓励
所有参赛选手由学校统一颁发荣誉证书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11
一、指导思想
为切实打造学科教学品牌,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评价,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搭建交流、学习与展示的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优,培养更多骨干教师,现举行20XX年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教师“三优化一提高”优质课评比活动,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比武内容
1、比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以“学为中心”的三种课型:即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习题课);四种教学方式:即问题探究、自主体验、逆向探究、实践提升。
2、比武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三、组委会及评委会
组 长:赵春明
副组长:季建祥、杨金林、张国忠
成 员:史杏清、朱晔姿、殷黎荣、汤敏强、 黄雪峰、李德明、徐永民、金燕
各学科教研组长以及骨干教师
四、参赛对象:
全校45周岁(1971年1月1日后出生)以下所有在编在职的任课教师。近3年内(20XX年9月1日以后)宜兴市以上优质课评比、基本功评比一等奖、无锡市二等奖、省三等奖以上的获得者暂不参赛。
五、比赛项目及要求
1、此次优质课评比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占30%)、课堂教学(40分钟)(占70%)最后计算参赛教师的总分。
2、备课:参赛老师就所带班级、所带学科、教学进度选出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写出为学(教)案(应具备较为详细内容)。参赛教师在比赛前交一份学(教)案设计于教务处徐永民老师处(含电子版和纸质版)。
3、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为:以新课改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先进,合理使用电教手段,体现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明显。
六、评价与统计
1、教学设计:由评委进行打分,采用百分制,却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他评委平均分。按30%计入总分。
2、课堂教学:分评委打分和其他听课教师打分,采用百分制。只算评委分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按70%折合计入总分。
七、评奖
本次三优化一提高优质课大赛设一等奖和优秀奖,其中一等奖推荐参加宜兴市三优化一提高优质课大赛,对本次活动中获奖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八、活动安排
1、10月12日——10月16日,教师到教研组长处报名并做好上课准备。
2、10月19日——10月20日
,教务处安排上课时间。3、10月21日——10月31日 优质课比赛教学活动(地点:录播室)。
4、11月初公示获奖名单,并上报参加宜兴市优质课大赛教师名单。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12
根据《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成都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指导意见》,按照市教育局普教二处和市课改办要求,拟定我校课改三年规划及管理方案:
一、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分项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扎实推进课改工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切实负责,着力践行课改各项具体工作,特成立以下
12个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1、课改全面工作领导机构
组长:
成员:
2、课程管理及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3、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监测评估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4、选课指导中心
组长:
成员:
5、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织:
成员:
6、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7、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各学科备课组长
8、通用技术课程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9、学分认定委员会
主席:
成员:
班主任、学科老师,学生代表
10、教分评价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刘克和副组长:田明张建清
成员:魏亚明蔡德军龚建林
11、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及课改成果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12、课改“样板校”辐射及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县管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实验中学)
二、目标规划,分期实施
按照《成都市普通高中课改工作指导意见》和成都市课改办工作要求,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校新课改各项工作,结合校本实际,着力做好八项具体工作:
1、组织学习,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
2、编制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相关制度。
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4、有计划地进行队伍培养。
5、稳定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6、抓好课堂教学。
7、做实校本研修。
8、着力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拟定三年目标规划并分期着力实施:
学校近期(2010年7月-20xx年7月)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走进新课程,践行新课改”: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着力培训教师,做好新课程下的校本研修和教师培训及培训后培训工作,规范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注重“五项策略”,实施“六步教学”,努力研究新课程,规范教学设计,编写新课程教学“导学案”,着力研究新课程目标“叙写”和可操作性,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效,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七项工作:
1、制定“大邑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按八个学习领域15个学科的课程架构健全学科备课组,用好新教材。探究新课程下大邑中学“自主参与式课堂策略与模式。实施“三段(课前、课中、课后)、六步”课堂教学。
2、强化老师新课程各项培训及校本培训,开发新课程资源,稳定教学质量。
3、切实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着力上好必修课,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出更多选修课,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5、做好学生学科模块学习过程评价登记工作,做好学生学期、学年学分认定和登记工作。
6、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
7、着力做好市级样板校区域性引领工作(建立课改推进工作月工作研讨制度,并邀请县管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参加,起好市级样板校辐射、引领作用)。
学校中期(20xx年7月—20xx年7月)的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我与新课程同行”:大力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着力推动“三个教学整合”(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努力实现三大提升(开发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着力推进校本课改特色研究,凸显符合大邑中学特色的“自主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六步”课堂教学特色)。
2、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微格”课堂参与式教学管理。
3、有序推进校本选修课程。
4、进一步研究符合校本实际的选修课程、创新修习方式,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水平和质效。
5、大幅度提高必修课的模块教学效果。
6、着力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并逐渐总结、提炼出符合校本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内容、方式,评价和管理模式、特色。
7、开好通用技术课,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方法与途径,提高通用技术的实效性、彰显通用技术课程的校本特色。
8、切实做好学科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工作,结合省会考和学籍管理,做好学年学生学分认定
登记和上档工作。同时做好学生补修、补考工作。
9、切实做好教学课改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工作。
学校中远期(20xx年7月—2013年7月)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收获新课改”:巩固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特色,形成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精品选修课程,完善多元教学评价、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新课程下教学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备考机制。本阶段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构建符合校本实际且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机制。
2、做好市级样本校规定的新课改实验研究、总结、提炼工作。
3、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科模块教学设计库、试题库。编写符合大邑中学校本实际的“导学案”,并形成大邑中学“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特色,以期推广、运用。
4、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丰富和完善校园教学资源库,使校园网络和学科资源库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发挥显著作用。
5、建立符合校本实际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资源库,并以此形成特色。
6、构建并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教师评价体系和机制,完善我校首轮新课程改革下的学分认定和教分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7、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运行和管理体系。
8、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学生选修课程,教师校本研修课程体系和特色,并进行推广、辐射。
三、突出重点,变革实践,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按照四川省、成都市普通高中首轮新课程改革各项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我们将努力做到:按照新课程改革下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适应社会发展和校本实际,力求实现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并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校新课程改革的“三期目标规划”既注意有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较大灵活性,有利于开发和建设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实际,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选修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又注意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构建适合我校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健康、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方案 篇13
为提高高三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效益,保证明年的高考成绩,特举办高三青年教师过关课活动。这次活动旨在使全体高三教师继承我校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创新,新教师有进步,老教师有提升,共同提高,共创佳绩。
一、过关课的要求
1、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和高三教学特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课堂实际效果,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的空间与情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3、充分体现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板书工整,设计条理,声音洪亮,教态得体,语言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感染力等。
4、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备课充分,知识点讲解到位,教学流程安排合理,课堂节奏舒缓有致。
5、如果课堂不能体现上述要求或有明显缺陷,经评委会商定不能过关者,将另行安排时间,延期过关。
二、参加过关的人员
来实验高中未带过高三的青年教师。
三、过关课的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由师训处、高三年级组安排布置检查督促,教研组长组织,学科组长参与,安排如下:
1、学科组长组织好过关课的集备工作,认真研讨。
2、教研组长负责召集评委和本学科教师听课、评课。评价表由师训处统一印制发放。
3、过关课安排时间为第二周至第四周。
4、活动期间该组全体教师必须听课、评课,不许请假。提倡相近学科教师听课、评课。
5、各教研组长把参加过关课的教师成绩报师训处,由评委会确定过关名单,个人评出一、二、三等奖,教研组评出优秀组织奖。
四、评委会成员
科教研组长学科组长
实验高中师训处
高三年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