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建设方案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通用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牢固树立“快乐体育”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狠抓体育教学六认真工作,强化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坚持开展学生体育训练工作,本着“求实、创新、协作、奋进”的精神继续做好体育工作,力争在各项体育竞赛中争创佳绩。
二、工作目标
1、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立足课堂,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到学生人人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抓好课间操、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
3、加大体育运动队训练力度,严抓训练质量,争取各项比赛获得好名次。
三、工作要求
(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1.体育课程标准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为使体育教师尽快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促使每一位教师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2.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因此,体育教师要坚决维护体育课程的严肃性,按课时计划上好体育及活动课,并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及防范意识。
(二)强化常规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师将一如既往,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继续加强学习,弘扬团队精神,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贯彻《体卫工作两个条例》精神,以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
2.在体育教师之间倡导勤学习、共研讨之风,以不断充实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3.围绕《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体系开展教学活动,本学年,体育教师人人上实践课,在实践中得以提炼、得以升华。
4.一丝不苟做好各种资料工作,不断充实完善学校体育资料。
5.全面负责特色项目建设,拟定专项计划,用好校本教材,开展各项活动,为创建特色建设先进学校工作作出贡献。
6.精心组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三)、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打造体育文化
1.全面抓好“阳光体育”活动,精心组织好大课间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课间活动氛围,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2.继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组织好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游戏、活动。
3.配合学校行政、德育组、艺术组认真研究,拟定计划,组织举行2013年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
(四)、加大课余训练力度,提高竞技水平
1.在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使学校体育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2.重新调整学校体育运动代表队,重点建设田径队。责任到人,合理制定训练计划。科学训练,严格训练,争取在区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3.注重运动队员全面发展,做好督促、沟通、协调工作,使运动队员在学习、思想、行为等诸方面全面发展。
四、重视体育课安全问题
体育课的安全问题是我们体育教师所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上课前,应认真检查场地器械是否牢固安全;在课堂中,应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免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
五、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新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2、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校本课程的教学理念。
3、做好冬季业余训练计划,继续业余训练工作;
4、训练学校运动队,参加县小学生运动会。
5、组织学生对201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进行训练
十月份
6、各班体育老师对201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进行测试并记录
7、对201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上报统计
8、抓好大课间、篮球特色活动。
十一月份
9、做好校运动会各项筹备工作
10、开展学校运动会
十二月份
11、 加大业余训练力。
12、 做好男子篮球训练指导工作。
13、 做好女子排球训练指导工作
一月份
14、 做好学期总结
15、做好体育资料的整理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将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引学生教工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提高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创建和谐、高效和充满活力的我校校园体育文化。
二、实施目标:
我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认真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我校每位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明显提高,逐步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风气。
三、结合实际: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就需要每位教师都能够重建课程理念,“使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对体育教学要有全新的认识,进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丰富已开设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尽快成长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专家型教师。
四、实施措施:
1、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课
1)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育教学常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3)要加强体操项目的教学,尽快将技巧列入体育课的主教材
4)在体育课中,要增加身体素质练习的比重,积极推广长跑运动。
2、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组建各级各类运动队
1)组织学生做好两操(广播操和眼保健操)。将广播操和眼保健操也编入课程,使每个学生每天能做一次广播操和两次眼保健操,并定期开展年级和校课间操比赛。以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每班若当天没安排体育课的,在下午第三课以后安排体育活动课,要求做到内容丰富、组织有序、计划措施落实到位;放假期间,布置假期体育锻炼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我选择、我喜欢、我活动、我健康”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投身到“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来,使这项利在当代,功在铅球的大好事能够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组建好各类运动队,运动队的训练要科学化、制度化、正常化。
我校是篮球、排球、田径运动开展的比较广泛学校,为各高校输送了多名体育人才,由于受到场地的影响,我校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我校创建省级示范高中,现代化的操场即将动工之际;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在注重学生训练同时,应关心学生的思想和文化成绩,力争把体育活动办成学校的品牌。组建好校篮球、排球、田径队,即作为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体育人才,又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田径比赛,为校争光。
3、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
1)举办好每年一度的运动会:运动会的内容以田径项目为主,同时设置游戏类和球类项目,目的是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运动会中,不再做出色的观众,而是做积极地参与者。
2)组织开展好每年一度的“文体科技节”素质展示的小型体育竞赛,竞赛的内容为:跳绳、踢毽子、拔河、排球垫球、篮球定点投篮等项目,突出体现健身、娱乐的特点。
4、全面贯彻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另附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校要成立宜昌市第七中学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
组长:龚文红、何儒培、陈秀峰
副组长:曾毅成员:全体班主任、全体体育老师
2、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各项活动在安全中进行
对学校的场地器材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为学生办理好合适的意外保险,为学校处理好意外保险提供保证。
3、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要充分利用学校里的广播、黑板报、晨会、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里形成积极锻炼的校园氛围。
4、强化督查,表彰奖励先进,
由学校的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督促检查,及时通过相关载体公布检查的情况,并表扬奖励先进。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3
摘要:
学校体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对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探索和研究。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其的可操作性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也探讨和论证,既有肯定也有疑问,并且也说出了自己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些解决的办法,我们应该群策群力来不断完善它,为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了指导作用,使得学生身体、心理和谐发展,从而做到“健康第一”。
关键词:
体育 健康 新课程 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快乐
前言
体育要确立健康第一的宗旨,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以达到健康为目的的课程。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而健康的获得离不开身心的基础。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不仅强化了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也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新课程确立以健康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的思想,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在教学与锻炼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建立新理念、改变旧观念
1.1 身心健康和谐统一
心理卫生学研究指出,人的身心健康是紧密相连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心理健康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在跨栏跑练习时,除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过栏技术、栏间跑技术和跨栏的节奏感的同时,还可以用刘翔奥运夺金这一感人事迹,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创设生动的组织形式,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1.2 发展全体、兼顾个体
“健康第一”要求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健康水平和身体情况,有针对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全体学生在体育中不仅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更要使他们得到健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生确立终生体育观念。
学校体育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体育兴趣的培养,积极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创造性,体育教学应视学生具体情况予以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可以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使其最大限度地有助于学生摆脱陈规旧习。允许学生相互交谈、议论、提示和鼓励,游戏和竞赛中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叫喊等。
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可以给学生充分夫人空间,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提倡学生要有创造精神,勇于质疑,以表现自我和潜能发挥,来展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1.3 学生主体、主动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而是应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乐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地认同学习内容,体验学习的过程,领悟学习的知识技能。有些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放开一点,可以让学生自主组织形式和自行安排内容,准备活动、放松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安排内容,并自行组织练习。
允许各种进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难度,如不同人数的篮球赛、足球赛等,使学生会判断,会选择。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理解、探究与创新,并通过在活动中体验反思。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体验,使学生的学习从强迫性转化为自主性,进而培养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创造性,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 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注重整合和创新
2.1 优化整合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单单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不能与现在的教学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加以整合和优化,现今的教学模式很多,如:“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合作式”教学模式等。为此,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模式,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是体育教师们应该较好地掌握的。
笔者认为,要想较好地掌握和合理的运用这些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对模式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要分析其优缺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其运用的价值有多少,是否值得运用和借鉴;
其次,要对模式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的需要从这些教学模式中选择出适合教材内容的操作性强的、实用的、价值高的、效果好的,还可从各种教学模式中选择出各自的精华部分再进行整合,进行创新,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出符合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不断修正,逐步完善,做到选择模式、优化模式、整合模式、创造模式。
2.2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都是一门艺术,体育也不例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这样才能融益智、健身、添趣于一体,从而启迪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育教学应以活泼、自由为主,将封闭式的传统体育教学,发展成为开放的现代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加强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原本单调的教学内容具有新意,唤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学练时做到入趣、入情、入境,获得生动的主动体验。例如教学生跳远,目标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可以先不讲解跳远的有关动作要领和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相象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思考,怎样的跳跃动作是比较合理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示,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跳远动作进行评价,教师再进行讲解几种不同的跳远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跳远技术,这样就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跳远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3. 多方位组合、多角度评价
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一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一些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体育丧失了兴趣。《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强调的是从多方位和多角度来进行评价的,也就是评价的多元化,应多激励学生,评价的功能应以激励学生为主,应以学生的进步为标准来实施评价。对一个学生实施评价时,不仅重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的进步,更应重视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意识、体育兴趣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和“健康第一”的宗旨。
正确地评价学生应该是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方法应该是科学的、多样的,做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定量和定性、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自评和互评、过程和结果等的评价相结合。评价应从原来的“达标”发展到向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多方位多角度评价转化,使体育教学评价真正转移到“发展学生智力,调节学生心态,健全学生体质,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最重要的目标上来。从而真正体现体育的“健康”职能。
4.对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4.1 选项学习的可行性
打破班级的界限,实行选项分组学习无疑有利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利与提高某些运动项目的水平提高,有利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当然在城市里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条件好,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很到位,学生选项上课有较好的场地设施和比较充裕的教师配备,上课的效果肯定也很不错,学生也能真正学好体育,运动技能也能很好的提高。可是在农村学校由于场地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限制,开展选项学习就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不高,教师往往是顾着这组就顾不了那组,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就会有影响。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着手,从学生中挑选出各类体育的尖子。在分组学习时,可以起到教师的作用,做好教师的小助手。这样教师就不会顾此失彼,学生也可以很好的学习各选项。同时也可以选用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来进行兼职、客串体育教师做某些选项的指导教师。农村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自身的特点和当地开展比较多的体育活动来进行定项,不需要一成不变的照搬教条,应因地制宜的开展体育新课改的进程。
4.2 如何进行体育评价
现在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现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时的实际操作会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异样性,评价学生的体能还有一定的标准,可评价学生的技能时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难有统一的尺度,评价的结果多为教师的主观判断力。学习水平段的划分和学生掌握学习水平也全凭体育教师的主观的判断,没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技能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有待更好的研究和论证。
4.3 学生体质能否得到真正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学生的体质有下降的趋势,直到20世纪末,发现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身高现在普遍低于日本人!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为了有效的改变现在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选项学习以后,学生的运动量是否够。我们现在的新课改是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出发的,也就是快乐的学习体育。
日本的体育讲究的也是快乐体育,可日本将“快乐”定义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而我们的快乐思想却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在嘻嘻哈哈中上好体育课。我们的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否只是一味的快乐,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现在学生的意志品质普遍较差,经过学生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的学生喜欢选一些趣味较浓,运动量不是很大的运动项目,较苦较累的项目选的人寥寥无几,其中田径项目几乎无人选。在我们所谓的快乐教育中,学生的体质是否会真正得到提高,需不需要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5、结束语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它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基础上,更重视体育对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作用上。如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锻炼的能力等等。学校体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主要重要职责。在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学要本着以人为本,特长发展的要求,通过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围绕“健康第一”的宗旨,教育出“健康”的,高素质的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来不断完善它。使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4
1、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根据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1、“嵌入式”教学法
把与职业岗位有关的身体素质练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到普通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去,使体育课在完成锻炼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等任务的基础上,对“准职业人”进行必要的身体训练的教学方法。
1.2、专门性教学法
开设专门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合理选择与职业活动相近或相似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的目的在于借助体育项目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1.3、职业实用性运动项目教学法
根据职业活动对身体姿势、身体状况的具体要求,选择在操作方式或身体能力方面与职业特点相似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的方法。职业实用性运动项目不仅符合职业活动的要求和特点,而且可以预防职业活动对身体状况和姿势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1.4、拓展训练教学法
拓展训练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中,它可以培养员工适应环境、克服困难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相互了解信任、团结协作的能力,还可以增强个人勇于挑战、不畏艰难实现目标的勇气和自信心。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难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中实现,所以合理将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引入到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中,更能够贴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达到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以及熔炼团队的教学目的。
1.5、职业实用性体能训练法
主要针对“准职业人”在未来工作过程中身体活动的特点来改造原有的体育教学项目与内容,或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身体练习内容,达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能更好地适应职业活动中将要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效果的教学方法。
2、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评估结果的好坏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所以说要想客观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要随着教学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可以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不应该只考虑学生的运动成绩,而是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
3、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实际方案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改革与方案的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三段式”的教学形式与“被动式”的接受与学习指定内容的单一课程内容结构休系,以社会发展、就业岗位需要和学生综合发展为出发点,积极构建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学科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行的立体化课程模式,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平台,架构新的课程体系。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方案以个性化为基本的设计思路,它所依据的是高职院校的性质和特点、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与水平以及学生的体育基础等。
3.1、开始阶段
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目标。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诱导性教育,课程方案的模式是职业实用性课外体育俱乐部或职业短期培训班。具体方案如下:一年级体育基础课教学;二年级进行体育选项课教学;“第二课堂”开设职业实用性课外体育俱乐部或职业短期培训班。设立一年级基础课教学、二年级体育选项课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并存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大课程模式。
3.2、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强化性教育,课程方案的模式是“3+1”即:选修课+体育俱乐部(含职业实用性体育)。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强化性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在一、二、三学期实施选项课教学,整个选项课采用开方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来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掌握一至两项锻炼身体的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在项目设置上,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场地等情况灵活设置。在第四学期实施体育俱乐部(含职业实用性体育),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增加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可以某个专业作为试点,如“护理专业实用形体礼仪体育俱乐部。
3.3、成熟阶段
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专门性教育,课程方案的模式是“2+2”(第一学年的选项课教学,第二学年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主要特征是分专业进行模块教学。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分四个模块:体育运动锻炼习惯养成模块;休闲体育技能模块;职业岗位核心素质模块;职业岗位素质拓展模块。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出高等职业体育教育要为就业服务的特点,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有关的内容作为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5
摘要:
中学体育成绩的评价是中学体育教学与管理的重要环节,其评价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中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实和新课程标准目标的达成与实现。在分析传统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体育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具体案例,以此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和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成绩评价由传统单一的技术、技能评价转向多元综合评价,淡化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已成为现代体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作为体育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使其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预测、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更注重“健康为第一要素”,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体育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提出了三维评价要求:一维:体能,即人体的质量,它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心理发育水平,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二维: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和精神;三维:学生学习努力程度,包括学生学习成绩进步状况。本文就提出的多元化具体评价方法,来解决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单一化问题。
2、传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弊端
我国对体育课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缺乏较为科学的评价方法。传统体育课成绩评价根据以往中小学体育大纲的要求:体育课成绩考核,采取四段结构考核,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占40%,运动技能占30%,体育基础知识占20%,出勤表现占10%,,鉴于这种结构考核有如下弊端。
2.1体育教学目的与评价手段不一致
体育教学进行考核的目的,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二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达到教学目标及反馈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考什么就教什么,把考核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的现象,这不符合“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忽视了激励与发展功能,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社会适应能力。
2.2强调“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评定,忽视学生发展的综合评定
传统的四段结构考核中“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部分”和“运动技能”是考核的重点,这种重学习结果的考核,轻学习过程的评价,重学生技术技能的成绩要求,轻学生能力的培养,重体育运动的社会需要,轻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重课程的统一要求,轻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过分强调了体育的生物学功能和考核评价标准的甄别、筛选和评判功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评价目的是造成评价的内容单一的主要原因。其评价内容仅体现加强体能、技能及运动知识的评价,忽视了学生通过练习是否有进步的评价,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3体育成绩评价内容单一,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对“高度、远度、速度”等方面内容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运动水平,在对“运动技能”评定时也是以定量化进行评价,如篮球投篮命中次数,乒乓球推挡有效个数,排球垫球成功次数等,这种定量化的指标是千人一律的标准,存在着不公平性。如果不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定性评价,就会使学生难以形成稳定的运动参与意识,同时也会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2.4体育成绩评价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自评与互评
在传统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始终是处于被评价的地位,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学生已有学习成果的检验上,属于下结论式的评价,根据学生考核结果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它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全盘的肯定与否定。造成对运动能力强的学生不用多练也能得高分,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及格,挫伤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中学体育成绩评价新思路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科学而合理的三维评价体系。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过程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同时在评价的方式上除了师评外,还要采用自评与互评的评价方法,为学生建立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评价机制。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及操作的便利性,采用了五段结构考核法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量化考核,如表1:
3.1体能的评价
体能部分成绩包括:体质测试标准项目成绩与进步幅度成绩之和。体质测试标准项目的成绩是体质测试标准项目成绩和除以项目数*30‰进步幅度成绩是由体质测试标准项目的原始成绩除以现测成绩的总和除以项目数*10%构成,体能成绩的评定,能客观地描述每一个个体,这种评定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既具有统一标准的评价,又有进步幅度的评价,从而能全面、客观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评价。进步幅度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成绩上升幅度越高,难度越大,所得分值也越高,每一名学生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能得到相应的分值,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公平性、竞争性。 3.2运动技能的评价
运动技能的考核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高中选项教学的实现刚好能适应不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不同爱好,因此在技能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评、学生自评、小组评的综合评定办法,在内容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加了学生的互动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乒乓球反手推挡考核时,有达标评价标准与技评标准,同时在对反手推挡的技评上进行师评、自评、小组评,最后两项相加形成一个最终的评价成绩。如表2、3:
3.3体育知识
学习体育知识有助于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体育素养,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及时较好地处理体育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这也是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从而提高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科学性的必需条件,因此把体育知识纳入学生体育成绩考核非常有必要。体育知识的考核包括健康理论课的考核及平时体育课堂上的有关体育知识的掌握,健康理论课的知识一学期一考核,既可以采用写小文章,也可以采用考试形式,这由所任课的老师决定;体育课堂上的有关知识采用提问式,当堂回答并做好记载。
3.4态度与参与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严格考勤制度,学生要遵守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常规,教师根据学生遵守常规和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与表现,评定学生的成绩。”尽管出勤和表现不能反映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但是它却是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心理状态的重要依据。因此,把出勤和表现作为中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内容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平时上课时做好学生的各种考勤记载,期终结束时根据考勤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运动参与由各锻炼小组进行互评以学生参加校活动及校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次数来评价学生。
3.5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学生情意表现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中的情绪调控能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学生合作精神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中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具体评价操作时以学生自评与小组评为主。
4、结论与建议
新课标下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科学化,标准化与规范化地设计体育教学成绩的评价系统,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还能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体育成绩评价操作本着实用、简单、易操作为原则,可以与体质测试的软件相结合,进行评分统计,用EXCEL的涵数进行统计将带来更大的便利性。
参考文献:
[1]姜明,罗莉新课改下的中学体育课评价标准,体育科研,2009(4)
[2]王景波,我国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8)
[3]李丽,郝刚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4]周兵,孟文砚,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6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指导,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积极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一校一品”特色活动项目,扩大篮球活动规模,提高活动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对学生篮球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篮球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
二、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一)我校把体育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抓好这难得的机会,开发好篮球校本这门课程。以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和谐的体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为了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必须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有关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篮球课程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在体育教学中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开展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篮球校本课程。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篮球实战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篮球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而兴趣与习惯的养成又是在篮球运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篮球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感官机能,激发学习情趣,从而发挥学生主体功能,增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动参与能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感受篮球带来的欢乐。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受益,不但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是学生的权利,也是贯穿篮球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运动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篮球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组织教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其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篮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教师、学生自身特点,开发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篮球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第一阶段:篮球理论介绍及篮球基本技术训练:运球、传接球、定点投篮、体能训练。篮球基本技术学习:运球、传接球、持球、上篮、投篮。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将运球以游戏的形式放在课的准备部分代替跑步,使学生熟悉球性并增加训练的趣味性。
2、第二阶段:介绍篮球比赛的规则,竞技比赛方法。教授障碍式运球,两人一组全场二攻一练习,全场三对三篮球比赛,进行半场三人制篮球比赛,通过比赛逐步地渗透比赛规则。在这段时间我将篮球比赛的规则,竞技比赛方法进行系统的传授,这样教学不但使学生们对室内课产生了兴趣,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实用的体育知识。篮球教学比赛,将比赛规则与篮球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们之间的篮球对抗赛,让他们学以致用,使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第三阶段:战术配合的训练、战术意识的练习。
四、篮球校本课程的内容
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兴趣的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我校篮球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是以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为依据,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照学校的办学思路和育人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兴趣为动力,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原则,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设施、场地、器材等优势,确定以篮球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学习目标
(1)了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则和裁判法等;懂得篮球运动锻炼与健身价值。学会行进间运、传、投、抢等组合技术技能;学习和掌握基础的攻防配合和懂得进攻配合、联防与盯人防守配合;并能在教学比赛中运用个人技术和配合技能。
(2)提高低重心快速移动、变向水平,及平衡能力和弹跳力,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等体能。
(3)积极参与学练,善于观察、分析,勇于探索、实践,养成勇敢顽强、不断进取和勇敢顽强的品质。
(4)形成竞争与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培养注重配合、相互协同、团队合作的精神。
2、学习内容
(1)球性练习;运球、传接球。
(2)运球急停、急起,变方向运球。
(3)双手胸前传接球。
(4)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5)单手肩上传接球。
(6)行进间组合技术技能练习。
(7)双人或多人传球与投篮。
(8)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
(9)运球、传接球与抢球游戏。
(10)单个动作及组合动作。
(11)篮球基本战术。
(12)篮球教学比赛及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
(13)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的研究性学习。
3、学习的重点
(1)运、传、接、抢、投等基本技能。
(2)行进间组合动作的运用。
(3)攻防基础配合。
(4)快攻的发动与推进。
(5)半场盯人防守配合。
(6)让学生探究学习。
(7)技术运用与教学比赛。
4、教学方法
如何正确地选择和运用篮球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法是体现某种独特教学思想的教学体系,这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有效果的万用妙方,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教师在选用教学法时,不应该不加分析地全盘照搬,那样,再好的教学法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从教学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化。
(1)采用基本技术组合学练法。注重强化移动中控球和支配球和能力训练,对较复杂的动作采取由分解到整合、由无球到有球、由原地到行进间的形式进行逐层深入地学练。紧密安排各种围绕基本技能训练和运用的练习,既要注重几个动作的串连学练,又要强调变化环境下的综合练习,让学生在综合练习和近似实战状态下综合运用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在较复杂场景下控制、处理和支配球能力的训练。
(2)采用基础配合协同学练法。基础配合内容学练中,采用模仿攻防的形式,首先讲究“协同”地进行同伴间的配合学习,形成一种相互间的默契。攻防练习中,“协同”学练还表现在先做好消极防守或固定防守,在反复配合掌握基础配合,逐步才过渡到对抗性攻防练习。
(3)采用竞赛角色演练学练法。学段初期,首先组织泛化篮球竞赛规则的篮球比赛活动,将基本技能、基础配合的学练与比赛相结合,在比赛中演练和尝试运用基本技能、基础配合。随着学生技能水平和竞赛能力的提高,再通过教学比赛,让学生体验篮球比赛中集体配合与协同对抗,激发参与热情,提高战术水平、竞赛技巧,以及临场应变能力。
(4)采用研究性学习法。
①带着问题学习,领会学练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练中通过指导和分析,使学生领会技术结构和战术意图,领悟技战术的实战效用和运用时机。
②设置研究课题,形成探究成果。教学过程中可按教学模块设立系列化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篮球技能技巧学练、战术演练和竞赛活动的组织参与过程中探究问题,主动研究篮球技术技能的运用及战术配合方案,探索临场应变方法,探讨比赛筹划、实战对策和竞赛思路。
(5)重视战术思维的训练。激发战术思维是培养篮球战术意识的核心,战术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培养战术意识的中心环节。要求学生在训练中学会用脑,在练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这样就会使战术思维与战术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培育战术意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战术目的而练,力求使技战术的运用,在时机、方位和配合上取得高度的协调一致。
5、学习评价
考核项目:第一学期行进间运球往返投篮组合动作技术;
第二学期传切、掩护配合技术。
评价要点:技术评定与计时量化同时进行;
学期末针对选修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篮球校本课程实施
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国家课程,亦或是地方课程,教师总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对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好坏会产生直接影响。具体地说,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1、我根据我校班级学生选修篮球项目的情况进行编班定学员。
2、学校根据报篮球学生的多少确定授课教师;上课的时间安排在每周二、三下午第三节课,上课时间为40分钟。
3、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课,要编写训练计划等,上好每一节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4、希望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把握情况,要对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
5、教师每学期末或学年末,都要进行教学效果展示与汇报。
六、篮球校本课程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
(1)注重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外,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与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依据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学习效果(隐性、显性两方面)。
(3)评价采用等级制,评定等级分为: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获得项目认定后,由篮球考核小组填写《儋州市第一中学篮球校本课程考核成绩登记表》。
(5)学生评价成绩与学生学年末评优挂钩。
七、篮球校本课程评价
(1)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以篮球为开端,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的篮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通过合作学习交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5)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7
关键词:
体育教育;本科生;培养方案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研究
1.1我国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的发展分析研究各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够反映出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期望以及培养方向。同样,若要有效地研究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第1步必须从培养目标入手,因为培养目标会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发展。同时,对培养目标的分析研究更有助于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我国于1980年、1986年、1991年、1997年和2003年颁布了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教育计划。众所周知,培养目标是要紧密联系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因此,我们先从5套教育计划的培养目标入手,分析其演变规律,发现社会对于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走向,并为3所高校培养目标比较研究提供借鉴。由表1可以看出,1980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计划的培养目标中,将管理场地设备的工作能力也归入了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最终目标之中,目标较为模糊但可以看出,较为针对性地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在1986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计划中,其目标则更加清晰和有针对性,即培养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并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首次出现在培养目标之中;1991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中,首次将“科研能力”归入其中,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内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是较为迫切的。同时,可以看出,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愈来愈高;1997年的培养目标则更加具体,即具体到“体育教育的专门人才”,并且对体育教育人才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科学素养的渴望;在2003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社会对于体育教育人才的渴望不仅仅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更需要社会生活之中,体育教育人才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服务于社会大众,并将“体育教育专门人才”改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总体来看,培养目标从“掌握三基的专门人才”到“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的复合型人才”的转变路线中看出,我国社会需求由体育教师优秀的“知识、理论、素养”水平到“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转变。
1.23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
程方案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国家、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从“知识、理论、素养”到“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转变,并且更是需要多元化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在各具特色的情况下,也应紧紧围绕国家社会的需求。那么,3所高校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是怎样的呢?由表2可以看出,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都紧密地围绕国家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都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人才。但是,在3所院校培养目标紧密围绕国家社会需求的同时,又各具特色。首先,在运动技能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一强两能”的运动技能要求,而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则对运动技能的要求较为淡化,而更加强调的是“教育技能”;其次,北京体育大学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从事各项体育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北京师范大学对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则是体育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首都体育学院则更加具体,即多能一专的中小学体育师资。
1.33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
程方案培养要求的比较分析各院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制定的培养要求是对培养目标的进一步解释,也能更清楚地反映该校该专业的培养特色,也使得该校该专业的目标人才更加清晰化。当然,在后期的发展演变中,培养要求改为培养规格,“规格”一词的提出,也是在新时期下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更高要求。在我国第5套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中,除了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思想品德、英语、计算机水平以及体育教学、训练、科研能力外,更加入了“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锻炼的意识”一条,首次将“健康”一词引入培养规格之中。那么,3所院校的培养规格又是如何呢?
由表3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对政策方针的把握能力、英语与计算机水平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以及科研能力的要求,而北京体育大学则对学生在教学训练所必备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定相关文件的技能与方法方面较为注重,而首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规格中,加入了“拥有健康的意识以及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方法”一条,这也与我国第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在我国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培养目标的研究分析中看到,我国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期望在从“知识、理论、素养”水平向“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方面的转变,国家、社会更需求教学、训练以及社会指导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1.2通过对3所院校课程方案培养目标的比较可以看出,3所院校的培养目标都努力围绕国家社会的需求,但在“运动技能”与“教学技能”方面以及最终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是各具特色的。
2.1.3通过对我国第5套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第5套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更加注重学生“健康教育意识、能力”的要求,而对3所院校培养规格的比较中可以看到,3所院校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健康教育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在基本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教育政策方针的把握能力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方面都做出了较高的要求。
2.2建议
2.2.1在对我国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分析中发现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在各学校的培养目标中,应体现出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指导能力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注重科研能力以及运动技能。
2.2.2各学校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应紧密围绕当前国家社会的需求,在注重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科研能力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的基础上,更应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教学指导能力的要求。同时,在国家大推动体育与健康教育思想理念的环境下,更应加强学生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以及能力,在培养规格上应更加针对、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