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习俗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1
1、陕西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肃腊八节的习俗。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宁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4、江浙腊八节的习俗。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2
每年的腊月十二月初八,是华夏传统的腊八节,腊月里最重大的日子之一,过了这一天,年喜走进千家万户,离春节团圆的日子不远了。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家中小节基本不过。每逢这个节气,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外婆做着针线总是说一声,今天是腊月初八了,妈妈在桌子的对面改着本子,抬头应一声:嗯,马上学生要考试了,再对望着她们说话的我催促道:赶快复习!
对于腊八是什么日子很模糊,只知道就要考试了。参加工作后,学到了不少民俗知识。单位里有两姐妹嫁给了兄弟俩,全家都是扬州人,非常讲究时令习惯,做的菜也很好吃,连在河埂上挑来的野菜都能做出好吃的饼。
两家人的孩子都在一个厂,为人实在,结交了很多好工友,平时没什么招待大伙的,在腊八的日子里,节俭了一年的这家人,总是要准备一大锅以豆类为主的八宝粥请单位里的好友,那个时候物资匮乏,什么都凭票证,熬一锅香甜的腊八粥要让主人损失很多糖票。中午下班,许多好友聚集在家里,热热闹闹,家便有了过“年”的喜庆了。
有的小青年吃完后腆着脸伸过碗去再要,女主人不识字,用糯糯的扬州话骂一声:“侬亲妈妈的,尝尝就行了,留点给旁人”,骂是骂了,还是笑嘻嘻又舀一勺过去。在地冻天寒之时,吃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腊八粥,在那个年代是一种美的最高享受。有幸吃到这家八宝粥的人,回到车间还舔着嘴唇回味,细数着有多少种材料组成的这一锅粥。从那个时候起对腊八有了认知,知道腊八要喝“腊八粥”。
陆游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原来连神仙也喜欢喝粥啊。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同时把“腊八粥”馈赠亲朋好友,这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吧。除了腊八粥,还有各种的腊八食品,我尝过几种:“腊八蒜”,是用紫皮蒜、正宗的米醋泡出来的,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回味的时候还有点甜。北方用面食做成腊八动物造型的面点很好看,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通常不喝“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腊八这天早晨,先把红豆﹑黄豆放在锅里煮,煮熟后捞出。
然后再用各种蔬菜炒成臊子,把擀好的面条下入锅中,最后倒入臊子和红豆﹑黄豆。等香喷喷的“腊八面”煮熟后,全家人便围在桌子上,一块吃“腊八面”了。在黟县,我还尝过徽州的腊八豆腐,看过制作过程。一种圆形食品,颜色黄润如玉,初看以为是柿子。
制作方法是把老豆腐放在水中捣碎,在一个圆形器物上罩一块纱布,把捣碎的豆腐倒进容器,纱布提起来旋转拧干水份,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抹上盐,放在炭火上烘烤,或晒上一个星期就制作成了。
其味咸中带鲜,鲜中蕴甜,甜中含香,配上各种菜肴有多种吃法。当年黟县商人外出经商创业阶段,生活较为节俭艰苦,每年腊月时制作较多的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串起来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外出经商作为菜肴可以吃上较长的时间。
那
土气饱满的五谷杂粮,在火的簇拥、煮沸、蒸熬下,一点点弥漫出家的味道。引领着人们在霓虹灯的照射下,在凌冽的寒风中,渴盼着家里那盏昏黄的灯光。吃过了山珍海味,回家喝上一碗充满亲情的八宝粥。听着母亲的絮叨,看着妻子的忙碌、孩子的蹦跳,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升腾的一定是对父母的感恩和对家的责任。许多民俗节日犹如植入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的种子,经特有风俗、习惯、饮食、礼仪的催化、发酵,自会萌芽、绽叶,长出非同凡响、卓异璀璨的花朵,给人持久恒远的影响。
过了腊八就是年,那一脸欣喜,红衣红裤的“年”,正满载着希望,美滋滋地向我们招手。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3
西北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
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4
农历十二月初八,天津人称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重要节令,有喝腊八粥和泡腊八蒜的习俗,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
腊八粥的来历与佛教有关。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自从佛教传入中国,每年腊月初八,即释迦牟尼修行成道纪念日,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在天津民间,腊八那天家家户户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馈赠亲朋好友。
泡腊八蒜也是天津腊八的习俗。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早年腊八这天各家商号要拢账,把一年的收支算出来,是亏是盈,一目了然,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有句民谚曰:“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至于泡腊八蒜要用紫皮蒜和米醋。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米醋色淡,泡过蒜后,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腊八蒜做法简单: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作料,拌凉菜也可适用,味道独特。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5
1腊八饭
宁夏、河南等地的习俗是吃腊八饭。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河南的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2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3腌制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我国南方腊八节的习俗
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所以在腊八这天,家家户户喝腊八粥,为的就是以防下巴被冻掉。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佛教,所以腊八粥也叫“佛粥”,民间也有把腊八粥叫做“防风洲”,据说喝了这粥,可以御寒。
南方腊八节喝八宝冬瓜羹
南方冬日八宝冬瓜羹,它亦是广东民间节日时常用的汤羹。它鲜美清润可口、健脾益气生津,且男女老少皆宜。
八宝冬瓜羹做法
材料:腊鸭肾、鲜鸭肾各1个,鲜草菇、冬菇、莲子、鲜虾仁、叉烧各50克,猪瘦肉100克,冬瓜400克,生姜3片。
烹制:腊鸭肾、冬菇浸发;鲜草菇洗净,切对半,“氽水”,各材料分别切粒状。一起放进炖盅内,加入清水1000~1250毫升(约4~5碗量),加盖隔水炖约2个半小时便可。进饮时方下盐,为3~4人用。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6
广东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各地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佛教盛行后,佛祖成道日与腊八节融合,如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等名刹至今仍会在腊月八日施粥。而在广东,腊八节的气氛却很淡。
为什么广东人不过腊八节?这与地理位置、广府人自古以来的生活习惯有关。古代的岭南水乡尚未开发,土着人生活不以耕种为主,都是靠水上捞虾捞鱼谋生,而熬制腊八粥所需的豆类、谷类根本没有人耕种,所以也不会有吃这些东西的习俗。
广东也有人过腊八,不过主要在珠三角一带,是客家人从北方带来的习俗,但用来做腊八粥的材料已经有所不同,比如北方多用小米、红枣,而南方则多用糯米、百合、莲子等等。
福建腊八节的习俗
福州的传统腊八粥有个有趣的特色:在粥上放个由几种果子做成的小狮子,取避邪之义。过去福州人一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制作腊八粥,细细炖上一夜,次日清晨,腊八粥就熬成了。
有的人家会先将果子雕刻成各种形状,最有意思的是做“果狮”。脆枣剔核烤干后做狮身,半个核桃仁做狮头,桃仁做狮脚,杏仁做狮子尾巴,然后用糖浆把各部分黏在一起,放在粥面上。如果碗面大,还可以摆双狮,取“避邪吉祥”之义。在大寺院里,还有见到用枣泥、豆沙、山楂等带颜色的食品捏成八仙、罗汉、寿星公等小造型。
腊八粥熬好后,当天清晨先敬神祭祖,然后赠送亲友邻居,中午前送出。最后全家人分食,要剩下一点儿,取“年年有余”的兆头。在数九寒冬,喝一碗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驱寒暖胃,对人体健康也有裨益。
江西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南昌人视“腊八”为过年的前奏。从腊八开始,家家户户就要准备花生、瓜子、腌肉、置办年货。民间有“吃罢腊八粥,就把年来盼”的说法。
“腊八日子不用拣,大吉大利福寿锦。”在南昌,腊八也是个传统的黄道吉日。这一天,南昌人除了要喝“腊八粥”,还常举行定亲、娶媳、嫁女之类的“腊八婚”。
古时腊日的习俗除祀神祭祖之外,还有“傩”。傩是江西特有的文化,是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在南昌,为了传承和发展傩文化,红谷滩新区曾斥资兴建了傩文化公园。史料中记载,表演者一般头戴面具装成金刚、力士、方相等,持刀执钺,众人击鼓呼噪,以逐除厉鬼、疫病,这也叫做腊鼓驱疫,传说能保小孩平安健康。后来在民间转换了形式,变成吃炒豆、炒麦等,无论豆、麦,要炒熟炒爆,然后让小孩吃一些,叫“咬鬼”。
湖南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这天,各寺庙用香谷、果实等做粥供佛,称腊八粥,流行于民间。长沙等地除吃腊八粥外,也做腊八豆,成为家常菜肴之一。乡间常在这天以糯米、腊肉、红枣、核桃等做腊八饭,腊八豆也是以此日所做最佳。
长沙还有“腊鼓鸣,春草生。腊鼓动,农人奋”的谚语,故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日”。这一天,会有很多人祭祖,将煮好的腊八粥先祭拜祖先,再分给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也保存着吃几天,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兆头。
长沙的腊八粥一般是甜粥,但腌制的腊八豆基本上是咸的。湘南等地还有腊八吃腐乳、做腐乳的习俗。在新化和湘西等地,腊八节这天还有敲鼓的习俗,叫做驱傩,意思驱鬼、避疫。
广西腊八节的习俗
在广西XX县龙脊镇大柳村,当地盘瑶群众有制作糍粑过腊月初八的习俗。当地瑶族群众将糯米原料浸泡蒸熟后,放在石槽里捣成泥状,然后揉捏成形制成糍粑。糍粑糕点香糯可口,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浙江腊八节的习俗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江苏腊八节的习俗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四川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7
腊八节,"老镇江"都很重视,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个节日,镇江人很当回事,腊八过了之后,很多人家就忙于杀猪、做豆腐,购买年货,拉开了过春节的序幕。
据古书记载,每逢十二月初八,大家都要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跳驱瘟舞,还要把防春瘟的药发给大家,因此,腊八节又有驱瘟迎春之意。同时,腊八还是佛祖成道的佛教节日。
相传释迦牟尼苦修多年,饿得骨瘦如柴,打算放弃苦行,这时他遇到一名牧女送他食物,吃了之后就在树下得道,后来佛教界每到这天都用各种香果煮粥供佛,称腊八粥。据悉,现在镇江金山寺每到腊八时,都会煮腊八粥给香客食用,并已成为民俗一景。在镇江民间,市民煮粥互相赠送的也比较多。
吴林森称,“老镇江”煮腊八粥的配料各有不同,有甜的,也有咸的。普通老百姓用豇豆、金针、木耳、豆腐、胡萝卜、慈姑、花生米、荸荠等。讲究的人家则要加上核桃、红枣、桂圆等上等食材。
随着时代演变,送腊八粥已经成为了社会慈善活动的一部分,特别是到腊八的时候,社会爱心团队包括一些社区也会煮一些腊八粥送给弱势群体,送到军营慰问子弟兵。
腊八节各地的习俗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仍然保留着吃腊八粥、过腊八节的习俗。各地腊八粥所用材料各有不同,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西宁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江浙腊八节的习俗: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北京腊八节的习俗: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西北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在陕北高原,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陕西腊八节的习俗: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肃腊八节的习俗: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
宁夏腊八节的习俗: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8
节日释义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节日起源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节日习俗
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 、司啬神后稷 、农神田官之神 、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 、猫虎神、坊神堤防 、水庸神水沟 、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9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
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在腊八这一天,大家除了要喝腊八粥外,还要吃腊八饭、泡腊八蒜。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在东北也有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之说,意指腊八这一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京族“哈节”
节日时段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举行,历时3时
■ 节日来源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一个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 庆祝方式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饮时要按长幼次序入座。
节日活动历时3 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平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迭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10
腊八节是谁发明的?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 “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节传说
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 “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 “腊八粥”,以资纪念。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还有一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习俗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 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 、司啬神?后稷 、农神?田官之神 、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 、猫虎神、坊神堤防 、水庸神?水沟 、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节食俗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以下列举几种有名的配方:
《鸡肋篇》所记配方:“宁州(今辽宁复县一带)腊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于上以林栗之类,染以众色,为花鸟象,更相送遗。”
《金瓶梅》所记配方:“(苏周)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
《明宫史》所记配方:“(明宫内)前几日将红枣捣破泡汤,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于佛圣前,并于房牖、园树、 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
《清嘉录》所记配方:“(苏州)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调之腊八粥;或有债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红楼梦》所记配方:各色米豆加五种菜果(红枣、栗子、花生、蒙用、香芋)。
宋朝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江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技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芸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xzhufu_com
河北腊八粥制作方法:将大白云豆提前(最好头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发至胖大;白莲子用热水涨发,去绿色芯,同白云豆先下入煮锅煮20分钟,再加入大米、糯米、麦仁、葛仙米、小枣及饭豆,栗子去掉硬壳和内衣。将上述原料洗净,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钟,至粥稠豆糯、枣烂时止。 粥熟后加蜜桂花、红糖(或先将红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匀即成。
一战发明的那些逆天神器一战发明的那些逆天神器一战发明的那些逆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一战期间,美军使用这种监听器来收听发动机的声音从而识别是否是空袭。
1918年,法国将机枪架在三轮摩托上。这在当时火力又猛,机动性又强。
1915年,奥地利军队的装甲列车。
1915年,英军训练的医疗狗。其实在一战中,狗还被用于排雷、自杀性任务等其他军事用途。
一战中最有名的发明大概就是坦克了,而且确实在战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军的坦克第一次亮相就俘虏了德军7500多人,从此之后各国都意识到了坦克的重要性。图为1917年的英军坦克。
1918年,一名德国士兵正在为德军列车炮组装弹药。当然,列车炮这种重型火器现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1918年德军正在用一种机器挖战壕,这就成了后来的挖掘机。
1915年的装甲车
一战中的空袭,当时及其简陋还是人工投弹。
1917年意大利军队的巨型榴弹炮。这种炮虽然威力巨大,但移动笨拙,所以后来逐渐也被淘汰了。
这就是《红警》中的法国巨炮,其真名叫“巴黎大炮”,实际上是德国人在一战中发明的,因炮击巴黎而得名。据说它的射程达到了130公里!“巴黎大炮”现在已经失传,当初图纸和实物都已被销毁。
执行空袭任务。这种人工投弹虽不是很精准,但在当时威慑力还是蛮大的。
一战期间德军的人力发电站。通过蹬自行车产生动力从而发电。
一战中使用热气球搞侦察十分普遍。图为一名德军士兵正在操纵热气球侦察敌方动态。
伪装侦察器
一战时候就有移动电话了!可以看出那时候的移动电话至少得两个人抬着。
中国古人领先世界的20件发明 尽情膜拜吧!中国古人领先世界的20
谈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历史讲坛的听友都知道我们中国人自己评选的——陶瓷、丝绸、造纸、活字印刷。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很多发明比我们想象的神奇很多。
1、辽代骨质牙刷 中国人是最早使用牙刷的。现在的牙刷,能保存1000年吗?
2、铜姜擦 这是西汉时的厨房用具,铜姜擦!它前面有漏孔,后面有孔钉擦面,可以用来磨取生姜汁哦!出土于广东。
3、瓜棱灰陶杯 这个陶杯具体的制作年代为夏朝初期。4000年了,“马克杯”没变啊!
4、三星堆盘形法器 三星堆,神奇的地方,我去三星堆博物馆见过这个文物的原件,我保证它不是轮子。不对比还不知道人家的厉害!
5、青铜卡尺 王莽的新朝,青铜卡尺,我们以前就介绍过,这可是王莽穿越的物证!
6、球靴 南宋球靴——带钉子的牛皮靴,质量比现代足球鞋强,现代足球鞋超像南宋球靴。
7、彩绘双丫髻陶女俑 国家博物馆的萌物——彩绘双丫髻陶女俑,有木有看着很眼熟?没错,就是米老鼠!
8、滑石兔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神物——唐朝版“无线鼠标”滑石兔。
9、战国水晶杯 杭州出土,面经过抛光处理,光滑透明,无纹饰,内有海绵状自然结晶。是不是感觉像是现代的杯子穿越了一样。不能小看了古人的审美。小酒盅2500年没变!
10、兵马俑的铜车马 此物部分构建,现在我国已经无法制作,它证明了冶金技术2200年来的退步。
11、越王勾践剑 现存于湖北博物馆,不亲眼所见根本感觉不到它的神奇!此剑历时千载而不锈,且具备金属记忆功能。而且表面这纹饰设计,路易某登快交版权费!
12、选仙钱 这个东西叫做选仙钱,选仙钱不是钱,而是一种游戏工具,他是用青铜制作成一张张或圆或方的牌,上面雕刻人物,还要配几句诗。
这种游戏在宋代十分流行,可惜这种游戏的玩法已经不可考了。看样子玩法类似现在的三国杀,不过人家玩的是神仙杀。因为上面人物大多数都是传说中的.仙人,东方朔、董双成和王母娘娘就是这上面的常客。
13、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从前有个人叫独孤信,他有好多官职,每天要随身携带很多很多的官印,丁玲咣啷的好麻烦,于是他发明了——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14、古代套头衫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这是所有套头衫的鼻祖。
15、古代冰箱 这就是古代“冰箱”——冰釜,1978年出土两件战国曾侯乙楚墓冰鉴。顺便说一句,箱是躺着的大容器,柜是立着的大容易。此物相比现在的“冰箱”更应该叫“冰箱”!
16、三国时期的饭盒
上图是三国时期的一款“套餐饭盘”,叫“越窑青瓷方格盒”,跟现在食堂用的快餐托盘简直就是一模一样!之所以确定它是一般的饭盒、是因为同样形制的餐盘还有‘礼盒’!!!朱然墓出土过一件这种餐盒、不同的是朱然墓的是精美绝伦的漆器、每一格都画有一个圣兽。
一战期间各国军队的那些逗比发明一战期间各国军队的那些逗比发明
有人说战争往往可以使科技进步,这样说当然没错。但有些在战争中产生的发明也未必都有用,现在来看的话甚至有些逗比。下面就来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军队的那些奇怪的发明吧:
用弹簧做的汽车轮胎
据说这样可以轻松地过河,但操作性不强,很多士兵学不会。
其实就是一个高跷而已,过小河沟、沼泽地比较有用,可以防止鞋子湿掉。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踩高跷的!
上图的武器并不是大炮,发射的也不是炮弹,而是一个抓钩,据说是为了破坏敌人的铁丝网。
移动的盾牌,看这架势你应该知道有什么用了。
别震惊,这真的是弹弓!
德国人发明的折叠自行车
扩音器,可以听见很远地方的人说悄悄话。这玩意儿是个好东西。
奥地利人发明的水陆两栖战车
你很难想象这个装置是用来发射手榴弹的。
这是什么?这是一战时期发明的冲锋护甲。
滑雪场,冬季雪地作战比较实用,所以这不是逗比的发明。
滑雪在当时并不常见
实在不知道这个遁甲有何意义,看上去很傻的样子。
20个令你大开眼界的真实日本雷人发明20个令你大开眼界的真实日本
日本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哈!岛国人的思维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哈哈哈!
1.泡温泉的日本人 让你大开眼界
日本温泉最近重新流行起男女混浴,这是日本传统特色文化。而有温泉老板说,中国男性游客总是盯着混浴女游客看,实在不礼貌!
报道说,过去,日本一些温泉为顺应形势,按照时间带分成男用和女用,然后在晚上9点以后可以混浴。但温泉的水量毕竟是有限的,一些温泉老板为保证高品质的温泉供水,认为与其勉强地分为男女两地,还不如恢复混浴。未料,这种复古的方式受到日本女性的热烈欢迎。
报道援引日本《共同社》消息,走遍日本国内外混浴温泉的温泉作家山崎真由美对此指出,“大约从5年前开始流行秘汤(神秘的温泉)热,对泉水质量要求甚高的行动派女性有所增加。为了能享受到优质温泉,混浴是必然的选择。”
不过,一个温泉老板说,“在日本,男女混浴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也是日本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因为日本总想成为国际大国,受西方的影响,才渐渐减少了混浴。我这里现在就恢复了温泉混浴。不过,我觉得真正不文明的是中国男性游客,他们总是直眼盯着混浴女游客,自己进入和离开的温泉的时候,也不懂得用毛巾遮挡着前面。”
其实,日本人的洗浴方式是从原始的在河、湖共浴逐渐发展到在浴室等人工场所里共浴的。其温泉浴和中国一般的洗澡不同,不是在浴池里打肥皂搓澡,而是洗净以后才下水,目的是享受温泉美容强身的功效。温泉池所在处往往在风景绝佳的露天地方,与其说是洗浴,倒不如说是一种社交活动。
2. 日本著名的方西瓜
3. 这样的建筑也是可以的
4. 方便的狠……狠
5. 好吧。。。。电车道
6. 这个很久以前的发明了。
7. 这个卫生间……
8. 皮卡丘……
9. 不太卫生吧。
10. 很久之前的发明了。容易戗风!
11. 自杀了吧??
12. 排气筒~猫猫的。
13. 所谓麦田怪圈
14. 一点都不浪费~~
15. 不用点头了
16. 牛哄哄的雨伞
17. 纸抽
18. 挂壁式cd机
19. 来打酱油的
20. 500支铅笔的墙饰物
关于中国年的来历和传说 过年的习俗及由来关于中国年的来历和传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年是春节的俗称,说到春,自然就会想到夏、秋、冬,更会想到一年有24个节气365天。那么,是谁将无序的世界变得有序,混沌的天地变得清晰?是帝尧。是帝尧最早站在科学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规律,寻觅光明,洞察天地。
《华夏上古志·五千年演义》记载:做了首领的尧,仁德像苍天那样广大,无所不被;智慧像神灵那样微妙,无所不知。……尧让重和黎专门负责观测天象,占卜天意。日久天长,重和黎居然成了两位天文学家呢!他们还把所掌握的天文知识传授给羲和、羲仲,让更多的人懂得天象。尧任命了农官后稷之后,农耕日渐发达,他也越觉得播种、收获,都须掌握四时,而是掌握四时必须懂得天象。于是,尧把羲和、羲仲等人召来,命羲和细心观察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民政部来制定历法,以便人们按时令从事生产。他命羲仲住到东方海滨,观察记录日出的方位与时间,以昼夜平分那天作为春分;命羲叔住到南方的明都,观察太阳如何向南移动,以定夏至;命和种住到西方的昧谷,专门测定日落,以定秋分;命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观察太阳从南向北移动的方位,以定冬至。尧分派完之后,又说道:“我告诉你们,大概可以366日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用闰月的办法去解决,这样,春夏秋冬就好确定了。确定了四季,自然就能确定出年来了。”
翻阅《尚书·尧殿》可以看到:(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警授民时。分命羲仲,……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据此可见,帝尧钦定农历是无可争议的。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关于腊八节的习俗11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