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熔断机制
中国a股熔断机制
熔断机制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a股熔断机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a股熔断机制
先简单
介绍下熔断的规则,从2016年1月1日起:1.沪深300指数触及涨跌5%线,启动熔断,沪深两市及股指期货中断交易15分钟。
2.沪深300指数触及涨跌7%线,启动二次熔断,直接收市。
3.14:45分后的任何熔断,直接收市。
沪深300指数是中国指数有限公司在沪深两市交易场中挑选300个样本股票,通过加权运算得出跟踪大盘的指数。近年来,由于小盘股有比蓝筹股更加活跃的趋势,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由沪深300中成分股所组成的沪深300指数比单一的上证指数更能反映市场对大盘的影响。
沪深300的成分股有哪些呢?11月30日中国指数有限公司刚更新了沪深300的最新成分股(每年会更新两次)。正因为熔断机制的出台,使得这300支股票无比重要。譬如,当大盘上扬时,若不想触发暴涨的熔断,最有效手段就是打压这300支成分股;反之若大盘跳水,若不想触发暴跌的熔断,最有效手段也是稳住这300支成分股。在熔断的开关附近,它们起到关键的作用。
那么,熔断机制的细节是怎样的?
熔断时哪些交易会被停止?
基本上与A股有关的交易都会停止,其中包括A股、B股、股指期货、股票型开放式交易基金、可转债以及沪股通等。但港股通不受影响。
熔断后如何恢复交易?
如果第一次(5%)熔断发生在14点45分前,在熔断后两市均以已申报的交易进行集合竞价,然后再继续正常竞价交易。而中金所(股指期货)只可在熔断结束前3分钟内进行集合竞价申报,熔断一结束以集合竞价复盘继续竞价交易。
这里需要注意,首先14点45分前发生的第一次熔断,由于熔断结束后均可继续交易,所以在熔断的15分钟内,沪深两市都可以下单和撤单。但若14点45分后发生的熔断或者触及7%的第二次熔断时,是要直接收市的。这种情况下,沪市不能下单,但深市仍然可以下单和撤单。
扩展资料:
具体来说是对某一合约设置一个熔断价格,使合约买卖报价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在这一价格范围内交易的机制。此机制如同保险丝在电流过大时熔断,故而得名。
基本定义
“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是指为控制股票、期货或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风险,为其单日价格波动幅度规定区间限制,一旦成交价触及区间上下限,交易则自动中断一段时间(“熔即断”),或就此“躺平”而不得超过上限或下限(“熔而不断”)。狭义则专指指数期货的“熔断”。之所以叫“熔断”,是因为这一机制的原理和电路保险摊类似,一旦电压异常,保险丝会自动熔断以免电器受损。而金融交易中的“熔断机制”,其作用同样是避免金融交易产品价格波动过度,给市场一定时间的冷静期,向投资者警示风险,并为有关方面采取相关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措施赢得时间和机会。
出台背景
熔断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曾在1982年对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实行过日交易价格为3%的价格限制。但这一规定在1983年被废除,直到1987年出现了股灾,才使人们重新考虑实施价格限制制度。
熔断机制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市场爆发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了盘事件,道琼斯工业指数一天之内重挫508.32点,跌幅达22.6%,由于没有熔断机制和涨跌幅限制,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这一天也被美国金融界称为“黑色星期一”。
1988年10月19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熔断机制。根据美国的相关规定,当标普指数在短时间内下跌幅度达到7%时,美国所有证券市场交易均将暂停15分钟。
2015年6月份,中国股市出现了一次“股灾”,股市仅用了两个月从5178点一路下跌至2850点,下跌幅度近达45%。为了抑制投资者可能产生的羊群效应,抑制追涨杀跌,降低股票市场的波动,将使得投资者有充分的时间可以传播信息和反馈信息,使得信息的不对称性与价格的不确定性有所降低,从而防止价格的`剧烈波动。中国证监会开始酝酿出台熔断机制。
表现形式
国外交易所中采取的熔断机制一般有两种形式,即“熔即断”与“熔而不断”;前者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交易暂停,后者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买卖申报在熔断价格区间内继续撮合成交。国际上采用的比较多的是“熔即断”的熔断机制。
中国股指期货拟将引入的熔断制度,是在股票现货市场上个股设置10%的涨跌幅限制的基础上,为了抑制股指期货市场非理性过度波动而设立的。按照设计,当股票指数期货的日涨跌幅达到6%时,是沪深300指数期货交易的第一个熔断点,在此幅度内“熔而不断”,在到达“熔断”点时仍可进行交易10分钟,但指数报价不可超出6%的涨跌幅之外;10分钟之后波动幅度放大到10%,与股票现货市场个股的涨跌停板10%相对应。
机制作用
乃至整个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都是非常有效的。事实上,自从1988年美国股市引入熔断机制之后,已经有18年没有发生股灾,其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熔断制度对于股指期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股指期货市场的交易风险提供预警作用,有效防止了风险的突发性和风险发生的严重性。从中国股指期货熔断机制的设计来看,在市场波动达到10%的涨跌停板之前,引入了一个6%的熔断点,即股指期货的指数点升跌幅达到6%,即在此后的10分钟交易里指数报价不能超出熔断点之外,这不仅给股指期货的交易者提出了一种警示,也为期货交易的各级风险管理提出了一种警示。这时,包括对期货股指期货的交易者、代理会员、结算会员和交易所都有一种强烈的提示,使他们都意识到后面的交易将是一种什么状态,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使交易风险不会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2、为控制交易风险赢得思考时间和操作时间。由于在市场波动达到6%的熔断点时,会有10分钟的熔断点内交易,这足以让交易者有充裕的时间考虑风险管理的办法和在恢复交易之后将体现自己操作意愿的交易指令下达到交易所内供计算主机撮合成交。
3、有利于消除陈旧价格导致期货市场流动性下降。在出现股指期货异常波动的单边行情中,由于大量的买盘(或卖盘)的堵塞会延迟行情的正常显示,从而产生陈旧性价格,这时人们所看到的价格实际上是上一个时刻的价格,按此价格申报交易必不能成交;不成交指令不断地大量进入交易系统将造成更严重的交易堵塞,使数据的显示更加滞后。有了10分钟的熔断期,可以消除交易系统的指令堵塞现象,消除陈旧性价格,保证交易的畅通。
4、为逐步化解交易风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当异常波动的极端行情出现时,没有熔断机制的市场会横冲直撞,通常情况下需要数月甚至一年的波幅在顷刻之间完成,这会打作错方向的交易者一个触手不及,一倍甚至数倍于交易保证金的账户被迅速打穿,这将增加结算难度和带来数不清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停市的办法也不能奏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期交所在世界性股灾之后的1987年10月20日宣布停市四天,以减少股灾损失,但此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累积的市场风险如溃堤之水泛滥成灾,开市之后香港的恒生指数又下跌了33%,多数会员因保证金穿仓而无法履约,违约事件频频发生,交易所几乎破产。
这样当股指期货交易引入熔断机制之后,就能做到分阶段逐步化解交易风险,而不至于一步到位、措手不及。
失败原因
为什么在国外实行的很好的熔断机制到了中国反倒失效了呢?
第一个是市场参与者的不同。
美国股市曾经一度是散户的天下,也曾出现散户交易量占总成交90%的情况,还诞生过利弗莫尔这样伟大的独立交易者,但随着市场的成熟,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已上升到70%,并且还在继续上升中,而中国是散户占比很高的市场,超过80%。
相对来说,机构投资者更成熟、更理性,对冲风险的手段也更多样,由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就很少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美国1988年正式推出熔断机制后,18年里仅仅触发过一次,涨跌幅超过7%的情况更是罕见。
而散户投资者则更多表现为冲动和非理性,由散户上导的市场就表现为频繁暴涨暴跌,仅仅去年一年,中国股市就经历了7次7%左右的大跌。
第二个是交易制度的不同。
美国股市没有涨跌停制度,标普500指数跌幅达到7%和13%时触发交易暂停;跌幅达到20%,当天提前收市,从交易心理分析,这些节点是在理论上可以跌到零的下跌深渊中饭的一块踏板,是汪洋中的一根浮木,市场空头在攻击到这些位置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没有下一步目标而鸣金收兵,而多头则利用这段时间搜集各种资讯,明确问题出在哪里,股市因而能够逐渐稳定下来。
中国股市本来就设置了10%的涨跌停板制度,如今再加上5%,7%的熔断阈值,因为这两个熔断阈值和涨跌停板距离太近,等于给空头明显的进攻目标,从跌幅5%到跌幅7%只有两个百分点,1月4日花了6分钟就达到,1月7日更是只用了3分钟就达到了。因为一日达到7%的跌幅市场就丧失了流动性,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投资者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抛出股票,锁定亏损,赢得确定性。因为这个市场最可怕的不是亏损,而是在不确定的未来中你还无法交易!股市熔断机制的发明者、美国前财民尼古拉斯·布雷迪1月7日在接受彭博新闻社采访时说:“他们完全错了,正确的做法应是扩大波幅!”
第三,关键在于中国股市制度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这是最重要的,也是熔断机制失效的根本原因。曹凤岐认为增加一个指数熔断机制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逻辑。在他看来,本轮的暴跌是对前期暴涨的“报复性修复”,杠杆、股指期货、场外配资均是技术性因素,可以促进暴涨,也可以加速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