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捏捏族”引发的心理关怀
近年来,“捏捏族”一词在网上蹿红。所谓“捏捏族”是指大城市的一些白领,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大,又要应对各种人际关系,下班没有地方解闷儿,于是就“欺负”超市里的方便面、饼干等,借此把心理压力“捏碎”。
显然,这是一种不道德、没有教养的举动。但专家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认为:“捏捏族”暴露出了年轻白领的性格缺陷、心理弱点,本质是负面情绪的宣泄方式出现了问题,而这种恶搞行为还容易成瘾,每捏一次都是一次强化,持续捏下去就是一种强迫症。
由此,我想到部队基层官兵的情绪宣泄问题,战斗在一线的官兵与大城市的白领们一样,同样面临很多工作、生活和训练上的压力,他们是不是也有类似“捏捏族”一样的错误宣泄方式呢?前不久,到基层目睹这样一件事,一名战士因在走廊“放声高歌”被指导员当众严厉训斥为没修养、无纪律。其实,这是战士的一种情绪宣泄,但指导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单纯地从战士的修养和纪律层面去指责战士。对于战士的无害宣泄,应给予正确的对待,不应板起面孔,一味呵斥,更不能一概而论扣上“思想问题”的帽子。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我们在带兵过程中,经常强调的、限制的、甚至批判的一些东西,正是官兵们的一些宣泄方式。有的单位好好的树干上面被刻字划道,有的单位门经常被踢坏等。我问过一名新战士为什么要吸烟,他说,就为去烦解闷。特殊的军营环境,官兵的心理压力不比城市白领差,如远离家乡的寂寞;对家庭负担的焦虑;对自身素质差的苦恼;对个别干部处事不公的不满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如果压抑过长,积蓄的能量就会寻找各种方式去释放。我们常听到有的单位一个巴掌打出一个案件,一句话引发一个事故这样的事。其实真正的原因不在这一句话、一巴掌,而是当事人长期积淀的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宣泄,在有了导火索后便爆发。可以这样讲,“捏捏族”和一些官兵踢门、吸烟等,尽管行为有失规范,但
毕竟是在无意识下进行了情绪的自我宣泄,要远比情绪长期压抑的恶果小得多,应当科学对待。“捏捏族”现象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是,各级领导和机关应当多些对官兵的心理关怀,在布置任务、提出各种要求时,应考虑到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处理各种矛盾和决策中要想到官兵的情绪反映;对官兵长期压抑的不良情绪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引导。要在不伤害他人、不违背公德、不违犯条令条例的前提下,给官兵一些较为合适的“出气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让市民宣泄不满情绪,组织踩气球、扔手机比赛和击打管理者头像等。如今一些部队在心理引导训练中也创造了很多宣泄方法,有的制作宣泄墙、组织卡拉OK、爬山等竞赛活动,使官兵的不良情绪得到一定的释放。但这些方法还不足以应对社会变革、部队改革调整及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官兵所产生的不良情绪,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是,强化官兵的情绪控制意识,做情绪的主人;普及情绪调节的知识,懂得如何自我调节;保证官兵充足的睡眠、远离噪声、保持心理平静、经常性地组织文体活动等。一位西方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一个人长期遭受委屈,其情感的承受力就会耗尽,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会把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愤怒发泄到他人身上;二是变得抑郁,感情会逐渐枯萎,变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两点都是可怕的。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做好基层官兵的心理疏导工作。我想,关注官兵的情绪,引导官兵正确地宣泄情绪,防止类似“捏捏族”现象再军营出现,是抓好《纲要》落实的题中应有之意。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心理问题泛化,认为什么不正常的行为都是心理问题反映,从而忽视应有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