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请阅读以下文章内容,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曲调之一。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越调。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另有学者认为这首散曲不是马致远的作品,而是无名氏之作。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此曲开篇作者一连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摆脱系连词而直接以名词性意象的组合来描绘景物,在诗词中就已出现,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全部是名词的连缀,省却了一切连接、交代和修饰,而直接地将几个意象如蒙太奇一样地组合起来,“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似离实合,藕断丝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暂时中断了语言的线性叙述进程,而使诗的语言更为简洁凝练,更为饱满有力,大大增强了诗歌意象、空间呈现的功能。
相较这些诗歌,这首小令在意象并置方面仍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它的象都是自然与社会中普通寻常之物,它们的组合就显得更为自然,虽然意省略了系连词,却不让读者感觉跳跃性很强,比较容易理解;二是在每个单字的名词前都用一个形容词来修饰,既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又减低了意象的密度,从而在情感的表现与渲染上,造成一种强大的聚合效应,即“意象的和弦”;三是既对偶工整,又层次分明,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枯藤老树到小桥流水,再到远的古道,空间层层延伸,视野逐渐扩大,错综有致,作者的情感也随之有了微妙的变化,耐人寻味。结尾两句作为曲眼,画龙点睛,将作者的悲愁思乡情表达得非常丰富。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这支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
人的艺术境界。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此曲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有人称此曲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及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这支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醉中天》《赏花时》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天净沙·秋思》无疑受到前二曲的影响和启发,但作者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在词句的锤炼上,此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正是这支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此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致远这首小令便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引起了后世文人的共鸣。
《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是元曲(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以及同别人合写的《黄粱梦》七种,另《误入桃源》仅存一曲。一说南戏《牧羊记》也是他所作。剧作文词豪放有力,内容显示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也带有逃避现实、向往仙道的思想倾向。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