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
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精选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 篇1
本方案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对像,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格、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评价的依据
学科评价是以国家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及《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会议精神为依据。拟定本校学生培养目标及办学方向,依据目标,制定本方案。
二、课程评价的目的
学业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知识、技能、个性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学习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在学习目标达成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评价是教学管理的必要手段,既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又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检验推行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评价的功能
1、评价具有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功能,通过评价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管理者发现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或失误,及时纠正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管理工作。
2、评价具有信息反馈的调节功能,教师根据评价信息可自我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3、评价具有激励性和指导性。引导学生总结某阶段学习掌握情况,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纠正失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家庭教育提供信息。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全面发展情况,以利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的统一,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5、课程评价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激励、导向、诊断、矫正的功能。不组织参加县市级及以上级任何形式的统考、竞赛、考级等活动。评价结果不得在学生面前公布,不得以成绩优劣排列学生名次。评价信息及时向相关教师反馈,以便于反思、调整教学;不得以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四、学科课程评价指标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出发,推行素质教育进展,强调过程评价,重视养成习惯的培养,评价指标共为为六项。
(一)思想品德水平
①思想品德观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护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爱父母、爱老师、爱学校。有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和决心。
②《品德与社会》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2、思想品德行为
①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经常为集体做好事。团结友爱,关心同学,帮助同学。
②勤奋学习:学习态度认真、主动,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提问。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③遵守纪律: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共秩序。④文明礼貌: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二)知识能力水平
1、知识技能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2、基本能力
①认知能力: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②自学能力:初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创造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能独立发表意见,提出个人的思想方法和独特见解。
④三——五年级英语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三)体质健康水平
1、形态和机能:体重、胸围、身高、肺活量指数(肺活量/体重)等方面符合健康指标。
2、素质:耐力、灵敏、速度、柔韧等素质强。
3、健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
4、体育知识、技能和习惯。达到体育课教学项目要求,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5、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注意用眼卫生。
(四)审美意识水平
1、审美知识和技能:掌握音乐、美术、手工制作、体育和语文等学科有关审美的知识和表现美的技能,注意做到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
2、审美能力:初步具有感受、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具有分辨事物美丑的能力。
(五)科学、信息与劳动技能水平
1、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尊重人民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
2、劳动习惯和技能:初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加学校内外的公益劳动。
3、三——五年级信息技术水平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六)个性发展
1、兴趣爱好:对学科、课外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有深厚的兴趣,爱好广泛。
2、意志性格:自我控制能力强,有积极进取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乐于发展个性特长。
五、实施办法
实施本方案是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对象,以评价目标标准为依据。对学生学业成绩实行日常评价、期中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其中日常评价、期中评价由任课教师自行实施。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业质量作出综合判断。
具体操作:
1、思想品德考核
对学生思想品德考核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养成教育情况,即学生日常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二是学生在家中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三是《品德与社会》终结性评价。评价由班主任和相关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观察、谈话、问卷及教育测试等方式测定。每月测定一次。家庭表现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进行。每学期通过家长会、走访家长评价两次。《品德与社会》指期末终结评价。评价结果用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价。学期结束对以上三项考核内容综合考核,生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总评价,记入该生成长记录袋。
2、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认知能力的评价
①由任课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课堂行为,即课堂纪律、听讲和发言、思维与动手等方面;二是作业完成质量、课堂练习完成情况;三是创新意识,即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进行经常性评价,可利用表扬、鼓励等方式反馈给学生。一般单元结束时,参考测试成绩,用等级评价一次,采用A、B、C、D四个等级作好记录。
②学科成绩分日常评价和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各任课教师结合学生日常评价的情况对期中、期末测试给出等级评价。
3、体质健康水平评价,由体育老师根据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情况,两操一课表现;卫生保健人员,定期体检等方式测定。按优、良、一般、体质较差四个等级给出真实评价,记入成长档案。
4、相关老师根据平时学生所掌握的乐理知识、完成的美术作品和日常动手能力等表现,以及参加各种活动所获得的荣誉与奖励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等级记入成长档案。
5、科学、信息与劳动技能水平。学生的观察、核定、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评价,由学生、家长、教师每学期共同进行一次评价,按等级记入档案。
6、个性发展评价,由班主任通过观察、了解、问卷调查或根据学生获得的荣誉成果等进行评价。用等级优、良、中评定,且记入成长档案中。
根据以上各项评定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描述学习成绩(日常评价、期中、期末);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养成习惯),学习能力(注重实践运用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最后用鼓励、欣赏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写出评语,填入学生成长档案袋
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 篇2
本学期,在以往的评价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评价项目并在日常教学不断提示学生,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本学期科学评价项目如下:小组评分、科学记录、实验检测、科学测试、科技活动五项。这些评价项目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知识技能等。有了良好的评价方式为导向,相信学生的科学素养能日益提升。
一、小组评分(10分)
由实验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评分,根据每一成员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课后做卫生的情况记载评分
二、科学记录(20分)
由教师将本学期学生的科学记录本收上来检查评分,要求科学记录内容完整、书写工整、基本准确、有一定数量的课外资料
三、科技活动(10分)
本学期要求学生自选一项科技活动参加,一项是车模,一项是科技作品制作,获奖者另加10分
四、实验检测(10分)
由教师组织各实验小组抽测本学期的一个实验,要求操作规范,能简单回答教师提问
五、科学测试(50分)
由教师制卷进行开卷考试
综合以上五项得分,评出本学期科学等第,标准如下:
85分以上优秀
75分以上良
60分以上合格
60分以下待合格
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 篇3
一、评价的背景:
XX小学校本课程的一个特色以“竹”为主体,开展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基础的事业,是对“只有本土的,才是最优的”的生动实践,将协调乡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本课题的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竹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它强调不同学科知识学习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最终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配合,达到学科交融的、教学优化、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评价的目的:
XX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与考察学生的学及其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革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中关注课程开发的合理性、科学性、人文性;关注教师课程的设计能力,执行能力;更关注学生“良好的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等四有培养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掘潜能,成为具有竹德品质的学生。
三、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提出和教学内容设计必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体现文化性、地方性,要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更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教学内容设计必须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
3、适用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乡土文化和地方热点问题。
4、操作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5、拓展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延伸,要与基础学科的教学密切相关但又有所超越,决不能成为学科课堂基础知识
教学的变相增加。四、评价的内容:
XX小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由三个部分的评价组成:教研组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三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三个控制点进行,通过评价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五、评价的方法:
1、联系日常生活,进行表现性评价。
认识个体是在主动地解释客观世界,而未知个体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改变的过程中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新变化,将评价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而不是孤立于学习活动之外。同时,由于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要多采用表现性评价,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任务,以全面、真实、深入地再现评价对象发展的特点,使其主动参与评价,而不是消极适应,最终促进每位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积极的学习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2、记录过程变化,进行成长性评价。
给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能让学生看到不同时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成长变化。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展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反思自身的变化与成长,记录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显示令人满意或不满意的学习经验,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发展。对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定实行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成长记录袋的评定结果,采用等级评定或使用描述性语言的形式呈现。
3、结合传统节日,进行展示性评价。
学生就如多棱的宝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都能发出璀灿的光芒。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其优势,给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不断进步。由于校本课程的丰富多彩,因而可以与传统的节日庆典相集合,进行展示性评价。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和进行展示的舞台,使活动充满生命力。
4、考查学习水平,进行终结性评价。
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结果采取等级或等第的方式,每门课程的评价结果都将进入学籍档案并将评价结果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 篇4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课程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注意三种评价标准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
(一)学习过程评价:
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以鼓励性评价、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等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意识,评价学生参与信息收集、汇总与交流的能力,评价学生应答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学习结果评价:
1、能力考核
学生自主设计小论文。要求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老师对小论文做出评价,对优秀论文的科学性、地理性、前瞻性、创新性观点要充分肯定。
2、知识考核
学期终结,可以本学期校本课程专题为背景资料,对学生学习做出定量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重过程,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根据教师积累的各种过程性资料以及成果展示,每学期分别评出优、良等级。
2、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以促进实现自身评价为最终目标。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活动进程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等级。分别是优、良、合格。
3、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1)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2)校本课程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4)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四、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
评价内容分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需要,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输入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测量、解释和判断课程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是一些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前三个方面的评价联系起来,对课程的价值与优点作出判断与解释。成果评价是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而不只是最终的鉴定。
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 篇5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中心小学学生综合性评价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目的
发展性的教育和评价使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改革现行评价与考试制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元化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评价原则
1、要突出评价的原则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2、要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3、要突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要体现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方案。
5、评价标准要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
三、评价内容
评价的内容应全面化,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前者包括道德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后者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各学科的评价要依据学科的《标准》,要考察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四、评价方式和工具
(一)、评价方式应多样化。
1、书面检测、考试。
2、教师观察记录。
(1)随机评价(课堂表扬批评、鼓励+阶段性评价+终结评价)
(2)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3、学生学习过程的活动与实践情况记录(成长卡、争章手册)
4、课堂评价
(1)随机评价
(2)随机度测试(口试、笔试、作业)
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寂的表现,特别是在课堂寂的收获,综合成一次平时成绩,记入总分。教师也要注重研究自己的口头语言、肌体语言、书面语言的评价。
(二)评价工具
1、单元形成性测试卷。
2、期中、期末形成性测试卷。
3、家校作业交清单。
4、学生成长卡。
5、《雏鹰争章手册》
五、收集数据资料,分析个案。
(一)收集的方法
考试、测试、观察记录、家访记录、学困生跟踪评价、填写成长卡。
(二)收集的数据和资料
1、测试、考试成绩、实践成果等。
2、学生变化纯属发展的有关描述性评价及量表。
3、学生的书画作品、优秀习作、评价记录。
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 篇6
一、评价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生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通过形式多样的全面评价获得的多源反馈信息而深刻的积极的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的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文化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评价原则
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科学喜欢评价
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要承认学生有两种或多种差异,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
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时间,阶段评——终评相结合;评价方法,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评价准则,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评价措施
1、建立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制度
课堂表现记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角度的发展目标进行观察记录和评定。通过课堂表现记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关注的就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关注了学生整个科学探究中对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采用教师定期量评价的方式,划分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并记录下学生的课堂精彩表现,最后综合起来给予总评,给出鼓励性的评语或者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发展。
2、建立小组合作评价制度
合作评价是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组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谁的解决问题思路广泛,谁的方法最精妙,谁在本次合作中的进步最大,谁的贡献最多等等。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目标是给学生的学业和其他发展评定成绩,提供及时的建设性的成绩反馈。
4、具体几个方面评价:
1、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 (10%)
B、书面作业 (10%)
C、其它学习态度10%)
2、期末考查50%
A、书面考试(30%或略高)
B、实践考试(20%或稍低)
3、自评、互评20%
A、自评(10%)B、互评(10%)
4、具体评价要求:
①、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10%)
操作办法:教师每班准备一份名单类
似点名册。在每次上课时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主要
看学生回答问题,实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等,有
好的表现就打五角星。不认真行为,就记三角形。期末
根据所得五角星和三角形,确定在课堂表现方面的分数。
B、书面作业(10%)
操作办法:根据平时作业的批阅情况记载确定该学生
获得的分数。作业一般是打等级制的,可分派任务给
课代表或小组长列表记载。
C、其它学习态度(10%)
操作办法:主要包括教师布置的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
科学课上的积极性,作业的订正情况等。根据记载情
况给予一定的分数。
②、期末考查50%
A、书面考试(30%或略高):具体操作方法应该和以往的考查一样,主要应提高命题质量。
B、实践考试(20%或稍低):由教师出题由学生单独以实践操作完成一定的实验答题,也可采用抽题方式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和实验,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等情况可以让学生记录在纸上,实际是一种实践和书面相结合的考查方法。
③、自评、互评20%
A、自评(10%):
可以编制问卷让学生自评,看结果确定学生的分值。主要是列举本学期学生应做到的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对照自己做到了哪几条,再加上最后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答。
B、互评(10%):
通过小组讨论对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价是有其合理性的。
具体操作办法:自评中的问卷由小组中的成员共同讨论,给本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定。
④、最终结果的呈现
把学生三个方面所得的百分数按以下标准转换成等级。如:90-100为“优”,80-89为“良”,60-79为“及格”,59及以下为“不及格”。
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 篇7
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校教导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改革考评办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二、考评方法:
根据本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从考查学生的能力入手,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基础知识20%、方法和能力20%、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和期末考查20%,根据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学生等级,分别用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三、考评细则:
(一)基础知识(20%)
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中,用于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
(二)方法和能力(20%)
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课堂参与、与人合作”的表现,由教师用“好、较好、有进步”的等级进行评价。
(三)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
主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前准备、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
(四)期末考查(20%)
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选取一部分难易适度的题目,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以写字样本和语文课本为准。
(五)评奖
教师根据以上考查结果评选一、二、三等奖,并给予适当奖励。
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 篇8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2、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4)最后按A、B、C、D分四个等级
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 篇9
一、评价的背景
沭阳如东中学校本课程的一个特点是对现有学科知识的整合,重视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学科知识的整合一方面强调同一学科内不同知识在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强调不同学科知识学习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最终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配合,达到学科交融的、教学优化、提高效率的目的。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基本机制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条件和基础选择不同的校本课程,在这种拓展性、发展性的学习中,学生要更多关注某些问题,并就该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不断产生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冲动。
二、评价的原则
发展性原则。沭阳如东中学校本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更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是校本课程评价的根本性原则,所有的校本课程必须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
拓展性原则。学校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要与基础型学科的教学密切相关但又超越通常的学科课程教学,决不能成为学科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的变相增加。学生能否实现学科知识的拓展是评价校本课程实施成效的重要内容。
科学性原则。学校校本课程的提出和教学内容设计必须符合科学性的原则,要体现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特点与规律。理科类的校本课程要尽量体现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与趋势,文科类的校本课程要体现文化性、社会性。校本课程的设计要尽量帮助学生认识一个科学规律、自然或社会现象。
适用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在难度上不能超越学生发展的基础,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学生的选择是校本课程是否开设的重要基准。
广泛性原则。教师可以选择认为合适的任何内容用来设计校本课程,只要通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评审就可以列入校本课程目录。
动态性原则。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动态滚动发展的,根据各方面的反映,每年都进行校本课程目录的重新修订,新的、成熟的校本课程不断加入,一些不受学生欢迎或准备不足、教学效果不好的校本课程将谈出,校本课程的总数量将维持在30门左右。
三、沭阳如东中学校本课程评价内容
沭阳如东中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由四部分组成:课程目标与计划的评价;课程开设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四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四个控制点进行,通过控制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意义,开设课程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些课程目标与沭阳如东中学培养目标的一致程度,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课程大纲的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等。
2、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主要判断教师开设课程的准备程度,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为主要标志性信息。
3、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组织同行专家听课,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
4、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育目标,还存在哪些偏差,为此下一轮应当如何改革等。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是考试完以后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征询专家、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等。
四、沭阳如东中学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
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用于校本课程的立项,只有通过该项评价的校本课程才能获得正式的立项,只有通过立项评审的校本课程才能列入学校校本课程计划。
2、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
课程准备与课程投入评价是为校本课程开设服务的,这是开课的必备条件,立项的校本课程只有通过此项评价才能被正式排入学生选课表中供学生选择。
3、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这样的实施过程包括了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比如参观、实验等均包括在内),评价集中在教师“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校本课程投入和准备一定的情况下,影响教师“教”的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影响学生校本课程“学”的主要是学习情趣、课程教学与学生经验、体验的联系、教师的教学管理激励等。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结果可以用于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考核。
4、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校本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沭阳如东中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价需要与校本课程设计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课程的总体设计,学校校本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价本门校本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学生的发展情况、学生的满意度、其他方面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等。
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案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评价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 的开设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从中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更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是校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
(二)拓展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益拓展和延伸,要与基础学科的教学密切相关又要超越通常的学科教学,决不能成为基础课程知识的变相增加。学生能否实现学科知识的拓展是评价校本课程实施成效的重要标准。
(三)适用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在难度上不能超越学生的的发展基础。
三、考评细则
校本课程 学科的评价上我们采用多元评价机制,强调对学生过程性的评价。具体评价上从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成果等三个方面,采用百分制和评价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方式。
(1)因为本学科为选修课,重新组合班级上课,每次上课前为确保学生安全,每次上课前要点名,查点人数。因而将学生上课出勤率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计为学时学分(A),占学业成绩的20%。
(2)课堂表现评价,计为课堂学分(B),此项占学业总成绩的30%。依据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尊重教师情况进行评价。
(3)学习的成果,计为成果学分(C),此项占学业成绩的50%。学习一定阶段,对学生的收获以小报形式体现,从而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