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哪一天
冬至是哪一天
我国古代,很重视冬至,当作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来过,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是哪一天
。那么2016年冬至是哪一天?2016年冬至是哪一天
2016年12月21日 农历 十一月廿三 冬至
冬至的习俗与养生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天道
"冬至"也称为"至节",因为它是不仅是"阴极之至",也是"阳气始至",同时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冬至日的关键在于一个阴阳消长的微妙节点。自古便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不断生长的阴气终于达到顶峰,阳气也终于停止了销蚀,就要回升了。冬至节则是那个阴阳交割的临界点。这也是冬至成为历法上重要节气的原因之一。这便是天地间"冬至一阳生"的微妙,同时,也验证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天道。
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纵观冬至节的流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来,在漫漫的岁月流转中,岁时节日但凡失去原有的作用后,大多走向式微、消失的命运,比如寒食节、上巳节。而周代的岁首冬至节,早在汉代就已经明确与元旦分离,为何这份"冬节大如年"的情愫却蔓延至今呢?随着时代的变革,在诸多因素下,冬至节习俗同大多数传统佳节一样迅速地萎缩、变异和淡化了。大多数人心中,对冬至里日头状况的关心还不及一盘饺子,似乎在大多数人心里都有着这样的公式:冬至=饺子。至于那些"干净冬至邋遢年"、"晴到冬至落到年"的有趣古谚,又有几人还记得呢?
传统冬至节主要活动习俗大致可以分为祭、衣、食、礼、娱五类。
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
1官方活动:郊祀祭天
在古时,天子祭天几乎是冬至最重大的保留节目了,若要类比,似乎有点类似于当今央视的春节晚会——不同的是,当时只用折腾天子及其臣下百十人,而如今的春晚,那架势,连持续了三千年的祭天活动恐怕都要望尘。也许浮躁的我们今天很难体会:隆重不等于闹腾。所以,那在寒冷的黑夜里,在静谧的星空下的所谓盛大,看起来竟如此难以置信。那些场景,也几乎不能再还原在人心里了,只有故纸堆里那些平淡的,重复的字语发出幽幽的暗光。
2民间风俗:迎日祭祖
虽然祭天的性质至高无上,除了天子之外的其他人都没有这种资格,但出于对于天的敬畏和崇拜,民间在冬至时还有一种不算正规的."迎日"的风俗,也算是一种特殊的非正规祀天方式吧。迎日活动中需要的物件是一种叫做日晷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日影仪。人们常常通过观察日影来预测来岁的丰饶,这就有点仪式性和趣味性了。
除了祭天迎日,冬至节也是先民感怀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在传统生活中,祭这个字是渗入在日用常行的,节日里祭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的祭传统讲"敬如在",比如,在时节转换的日子里祭祖,就好像祖先也和我们一起过节。一般来说,虽然不是正式家祭,但应该给祖先的灵位前祭献供品和香火,酹酒一盏而后全家在一起分胙、同庆。
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衣
冬至节的风俗很多,以往,大家津津乐道多以食俗、娱俗为主,而有关衣俗的记载要相对少得多,或寥寥数语,或语焉不详。这对于衣冠上国的传统,很有些名不符实的尴尬。
魏晋六朝以前的华夏民族有着后世难以理解的深沉。周代的时候,昏礼、祭礼等都会用凝重而神奇的玄、纁色,而不是后世的大红大黄。先秦到汉代,服饰中五行思想尤为深重,按照四个季节,天子的祭服也因此而变得多彩时尚起来,按一年四季分别穿青、黄、白、黑。冬至这天,自然是黑色的祭服。唐代人文大盛,喜庆欢乐的气氛影响下,激发了大众在生活情趣上的创作潜能。
后来,冬至穿新衣的习俗也固定下来了,官家给吏员赐新衣冠,如今天过年时单位给发的年货这类性质。
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
1冬至悬土炭
先民也很善于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冬至悬土炭"习俗。就是说,在冬至前三日,悬土、炭于天平木杆两端,让两边轻重刚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阳气至,炭那边就会重,而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很明显,这个简单的小实验的原理在于吸水与否,
资料共享平台
《冬至是哪一天》()。2葭灰占律
这又是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要牵扯到音乐知识。古人在冬至之日还常用葭莩之灰来占卜气候,依据的就是华夏音乐理论中的"十二律"。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按照古人的经验,冬至日里,葭灰当从应钟律管中飞出。所谓十二律,就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半音。如果假设黄钟是现在钢琴上的"C"音,其他各律则依次向上升半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
3九九消寒歌
九九歌是一种节令民间歌谣。古时,冬季来临时,小孩子们常会吟唱这样的歌谣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这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九九歌。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
4九九消寒图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
画消寒图这种风俗,虽然简单,但如果巧心酝酿则别有韵致,常被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在其中。
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
冬至节的风格质朴温暖,礼俗也相应,主要有拜师和赠鞋袜等。
冬至这天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据说,此日,小学童着新衣,携酒脯,各赴业拜师,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学生再拜先生。这就是冬至的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全真道至今仍保持这样的习俗,只在每年的冬至日开门收徒,拜表上疏。
赠鞋袜的习俗则是因为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俗以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静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
俗话说,"今冬进补,明春打虎"。冬至有进补的习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着分明的四季,从而形成了"春生,夏荣,秋收,冬藏"的天人合一的道教养生理论,同时也是中医学的基础观念。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抑制、减低状态,传统认为,在冬令进补,有利于把精华物质储存在体内,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来春就可以少生病或不生病。
因此,冬至节是一个食俗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节日食俗的关键词为"进补"二字。经过数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冬至节令食文化。冬至日正值隆冬,食物多倾向于口味浓郁、营养丰富的种类,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
值得一提的是馄饨。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后世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其中《易经》对冬至也有阐述,就是复卦,《易经》说"复者,冬至之卦,阳起初九,万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见天地之心。"
与此对应在道家内丹修炼学里被尊为"万古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则借《易》以明丹道,把复卦作为炼丹的始基:
"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
"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亨。......终坤始复,如循连环。"
另外,《正统道藏·正一部》玄和子《十二月卦金诀》亦云:"复卦初爻起一阳,子时符节转天罡;高奇妙手修金鼎,清净斋心奉玉皇。白虎未能全制伏,青龙从此渐翱翔。神仙自古皆同秘,谁道还丹别有方。"
据此,复卦初爻在道教修炼中被视为"一点真阳",复卦所在子时为一阳发生之兆,正是炼丹起火之时。
在道教中,冬至是玉清元始天尊的圣诞日,所以在冬至日有祭祀元始天尊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