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雨的形成
台风来临通常会伴随着强降雨,也就是台风雨。那你知道台风雨是怎么形成的吗?下面PINCAI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资料,一起来看一下。
台风雨的形成
台风雨,是降雨一种特殊的降雨形式,一般在台风到来时发生。台风的中心风力一般很大,最大可达12级以上!降雨的时间一般根据台风移动的速度而定,短时间内降雨强度非常大,而且伴有强烈的雷电大风。
台风雨,是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来的降雨。这种风暴是由异常强大的海洋湿热气团组成的,台风经过之处暴雨狂泻,一次可达数百毫米,有时可达1000mm以上,极易造成灾害。称为台风雨。台风不但带来大风,而且相伴发生降水。台风云系有一定规律,台风中的降水分布在海洋上也很有规律,但是在台风登陆后,由于地形摩擦作用,就不那么有规律了。风中有上升气流的整个涡旋区,都有降水存在,但是以上升运动最强的云墙区降水量最大,台风眼区气流下沉,一般没有降水。台风区内水汽充足,上升运动强烈,降水量常常很大,台风到来,日降水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上,强度很大,多属阵性。台风登陆常常产生暴雨,少则200~300毫米,多则在1000以上。中国东南沿海,是台风登陆的主要地区,台风雨所占比重相当大。
台风的同时会带来暴雨,这与台风的结构和台风维持的机理有关,台风能够维持是由于热能转换为动能,热能来源于热带的温度较高的洋面而蒸发的水汽,这一些水汽要释放热能必须进行相态变化,也就是从气态变为液态水,释放大量的能量转换为动能,这动能又抽取更多的高温水汽,水汽再释放热能,这样就形成热机。所以台风就有大量的液态水释放和降落形成暴雨。
台风形成的原因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形成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漩涡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为什么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而暴雨不减?
台风登陆后深入内陆,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速逐渐减小,强度大大削弱。但这时往往会暴雨倾注,造成山洪暴发,冲毁水库,淹没田地等严重的洪水灾害。
以2008年在浙江沿海登陆的台风云娜为例,8月12日晚8点登陆后,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13日凌晨在穿过浙江中部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上午减弱为热带风暴,并进入江西境内。在江西北部共逗留22小时,14日上午移入湖南东北部、湖北东南部地区逐渐减弱成低气压。虽在北上西进的过程中强度减弱,但所经之地都降了暴雨和大暴雨:浙江省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的站点有275个,其中超过200毫米的站点有79个,超过300毫米的站点有36个。高强度的降雨,造成乐清等地发生重大泥石流、山体滑坡;温台沿海平原水位暴涨,大面积农田被淹等灾害;江西省赣北永修、赣东东乡等四县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全省大部分地区受此次降雨影响,旱情已大为缓解;湖北11个县市降暴雨,过程累计雨量全省共有20个县市超过50毫米,6个县市雨量超过100毫米。
那么为什么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而暴雨却不减?我们知道,台风是围绕低气压中心猛烈旋转的热带大气旋涡,当它登陆后,受到粗糙不平的地面摩擦影响,风力便大大减小,中心气压迅速升高强度
减弱。可是在高空,大风仍然围绕着低气压中心吹刮着,来自海洋上高温高湿的空气仍然在上升和凝结,不断制造出雨滴。如果潮湿空气遇到大山,山的迎风坡还会迫使它加速上升和凝结,这样以来那里的暴雨就更凶猛了。有时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台风登陆以后,已疲惫不堪,风力减小,中心移动缓慢,甚至老是在一个地方停滞徘徊。这样,暴雨一连几天几夜的倾泻在同一个地区,暴雨造成的灾情就更严重了。1975年8月河南省特大的暴雨,就是台风登陆后的低压中心一连几天在那儿停滞所造成的。
[台风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