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戏曲楚剧
楚剧原是黄陂、孝感的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黄孝花鼓,也叫西路花鼓。1926年9月10日在湖北剧学总会开会时,由汉剧艺人傅心一提议,才正式定名为楚剧。楚剧贴进生活紧跟时代,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创作演出了歌颂正义、抨击邪恶的新剧目。
湖北古称为楚,楚天楚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诞生了2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如今,在湖北文化历史悠长的荆楚大地上,仍然活跃着众多的艺术剧种,楚剧就是楚苑艺坛一枝独秀的奇葩。楚剧从1926年冠名到今天,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它一直以鲜明的平民化、地方化、通俗化、生活化特色吸引着大量的听众。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22年,楚剧逐渐接受京、汉剧及文明戏的影响,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开始了分工,唱腔上创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调,剧目也开始变单出戏为本戏,并采用一些京剧、汉剧的道具。1927年国共分裂后,楚剧被赶回租界演出。六十九个楚剧剧目和五家楚剧戏园遭查禁,七十二名楚剧演员也被逮捕,楚剧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楚剧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先后成立了湖北省楚剧团、武汉市楚剧团和一批县级专业剧团。全省尚有湖北省楚剧团、武汉市楚剧团、大悟县楚剧团、广水市楚剧团、云梦县楚剧团、孝南区楚剧团、黄陂区楚剧团等15个楚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楚剧具有题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颇具包容性,能吸收京、汉大戏的剧目,既能演生活小戏、现代戏 ,又能演宫廷大戏和武戏,表现手段丰富多样。楚剧贴进生活紧跟时代,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创作演出了歌颂正义、抨击邪恶的新剧目,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闻乐见。
而说起对楚剧这个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武汉楚剧院功不可没。武汉楚剧院的前身是武汉市楚剧团,建立于1951年,2005年更名为武汉楚剧院,是楚剧最具代表性的剧院,剧院下设演出团、青年演出团、楚乐戏苑三个演出实体。据武汉楚剧院院长宋涛介绍,从1985年开始,该剧院自己创作剧目,《狱卒平冤》在1985年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获得演出、导演、剧本、舞美设计、主演、配演一等奖、音乐设计二等奖以及服装设计专项奖等十项大奖。积淀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智慧、在岁月的磨砺中形成的汉族传统艺术民间文化,不再仅仅是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一笔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是它们,构成了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纷繁多姿与绚丽多彩。具有浓郁楚风和汉韵特色的汉剧、楚剧等一大批优秀的传统地方戏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的缩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将它传承与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