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节日浪山节
保安族人民特别喜欢浪山,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人们都要带上面、油、肉、锅、帐篷等,到河边、山坡上或草坡上去郊游,过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保安人把这俗称为“浪山节”。
浪山节,藏语称“香琅节”,据考,是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拉卜楞寺数百名僧侣在每年特定的时间内,赴野外采薪习俗的延续和发展。浪山节于每年农历六月举办。
在藏语中,“浪山”是“采薪”之意。从前寺院僧人在山区伐木之余,百无聊赖之际,便安排节日去游山玩水,渐渐传入民间,演变成今天的藏族浪山节。
甘肃甘南藏区,每到农历六月间,气候温和,阳光明媚,农事间歇,家家户户收拾锅灶炊具、饮食物品,全家老少出动,到野外山坡、草地、河边选好地点,搭起帐篷,穿起盛装,会餐、饮酒、歌舞。
基本简介
在欢笑的人海中,最吸引我们目光的,是一群穿着僧衣的僧人。相传,“浪山节”的由来便与僧人有关。过去,寺僧在盛夏季节外出彩伐烧柴
,因路途遥远不能当日返回寺庙,便露宿山野。他们在劳作之余,以摔跤、拔河等作为消遣,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藏历六月初九,甘南许多地方都要举办“浪山节”。背景资料
一阵忙碌过后,僧人们已搭好了帐篷,开始三五成群的自由活动。帐篷内炉火正旺,暖意可人。年长的僧人围坐着谈天说地,吃着瓜果和各式糕点。年轻的在烧水做饭,给年长者提壶添水。最热闹的还是帐外,拔河、摔跤自是少不了的传统活动,也有打羽毛球、排球,踢足球等现代运动。笑声、喊声、加油声、叫好声响成一片。走出了寺院,僧人们一改往日的严肃、持重,尽情地笑着闹着。附近的孩子们也走地农副业凑热闹,与僧人们厮玩在一起。
节日经历
不远处传来一阵乐曲声,几个年轻的僧人便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舞来。还有几个年纪更小的,像是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拿着相机四处拍照留念。忽然,电话铃声响了,我们纷纷下相机查看各自的插秧机。这时,只见一个年轻的僧人已从怀中掏出手机,接听着来电。虽然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但从他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一定是在相告开心的事。听完电话,他告诉我们,如今寺院里的生活也与现代文明息息相关。他们也用电话、插秧机,同样听收音机和流行音乐,外出集体干活,有卡车接送,有的僧人还有小车代步,“一切都在与时俱进”。
高原的日落比较近,晚上9时,夜幕才徐徐降临。此时,一座接一座的帐篷里亮起了灯。灯光透过帐篷洒向草地,晚风吹过,仿佛碧绿的水面上浮动着朵朵莲花,盛满了 ……。
“浪山节”时,身着红色袈裟的僧人们走出寂寞的寺院,暂时告别经书,过几天悠闲的时光,来到美丽如画的草原,与绿草,鲜花一道享受灿烂的阳光。
节日气氛
帐篷内炉火焰熊熊,暖意可人。小喇嘛在烧水做饭,给老喇嘛提壶倒水。喇嘛们围座一起谈天说地,吃瓜果、饮料和各式糕点。帐外喇嘛们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打排球,有的在踢足球,还有的在拔河、摔跤或做其它游戏。如果不是他们身上仍穿着的喇嘛服,还会以为是旅游的青年在野外露营玩耍呢。附近的藏民的孩子们也走来凑热闹,他们与小喇嘛们撕玩在一块,你追我赶,忘情玩耍。笑声、喊声、戏闹声、加油声、叫好声连成一片,此起彼伏,就象欢乐的海洋。
在山坡的另一边,三五成群的喇嘛在听音乐,有的随着乐曲起舞;有些年青的小喇嘛,带着相机三五成行,到风景较佳处照相留念,见我们到来便叫帮其拍照。忽然间,铃声响起,只见一个年轻喇嘛从怀中掏出手机,接听来电。虽然听不懂他们在通话中都说些什么,但从他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是在相告开心的事。
从他们衣着神形,虽看不到现代生活的气息,仿佛仍生活在古老年代,但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又与现代文明息息相关。一切都在与时俱进。他们照样用电话、手机、电灯照明。他们同样可听收音机、听流行音乐、只是不能看电视。寺院的主寺、大师外出均有小车代步,喇嘛们集体外出干活,也有卡车接送。我们几次上山拍摄,途中喇嘛们都乐意搭乘我们的车子上下山。
在高处的半山坡上,上了年纪的老喇嘛三五为伴,排排背靠高山,面向太阳而坐,低语闲聊。有一对喇嘛,安坐在高高的山岗上,促膝深谈一动不动。还一对喇嘛深情眺望朗木寺镇,许久许久不愿离去……他们都显得非常悠闲安乐,无忧无愁。单是这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就足以令置身在繁华都市的人羡慕不已。从他们的脸上表情,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太平盛世的满足,对逝水流年的无畏,以及对转世轮回的泰然。
高原的落日比较迟,晚上9时,夜幕才徐徐降临。此时,只见一座接一座帐篷的灯亮起,象座座莲花灯,一会儿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就象夜间出海捕鱼的船儿,在茫茫海洋里浮动。晚风吹过,照得通明通明的帐篷轻轻地来回抖动,四周草地上红光、白光交相辉映,现代的文明给古老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