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高考不再加分
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高考不再加分
参赛选手正在向外国朋友介绍参赛作品。资料图片
本届起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不再享受高考加分等政策
30万孩子的热情从哪来
本报记者 魏 薇
在高考加分、保送的诱惑前,各种名目的赛事和奖励曾肆意繁殖,也为少数人的暗箱操作提供了明晃晃的借口。如今,加分项目一再瘦身,原先挂钩的各项赛事纷纷脱钩。无利不起早的逻辑推演下,这些赛事是否会萧索凋敝、成明日黄花?
诚然有一夜花落者,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赛事“瘦”而不夭,热度不减。但凡真正从裨益教育、拓宽眼界、提升能力的初衷办赛举奖,必然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真心实意地支持。随着社会教育理念的进步和教育选拔体制的完善,此类赛事的生命力也将越发兴盛,成为丰富教育内涵的有益补充。与功利脱钩,教育才能回归树人之本。
——编 者
日前,第三十三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幕。往年,北京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可以获得10分高考加分,全国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更能获得20分的加分和保送资格。而从今年开始,在教育部规定高考加分项目“瘦身”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学生将不再享受高考加分、保送等优惠政策。
热度不减
报名人数与去年持平,加分人数所占比重原就很小
虽然与高考优惠政策“脱钩”,从报名情况看,青少年参与热情并未因此减退。据介绍,参加本次创新大赛初赛活动的学生达30余万人,与去年持平。除了北京的青少年外,还有来自11个国家和香港地区的14个代表团、31个国际项目参与。
“即使不‘脱钩’,绝大多数参赛学生也是享受不到高考加分和保送资格的。”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力军介绍,以去年为例,参与北京大赛的学生有30余万人,占北京市所有中小学生总量的20%,而最终加了10分的学生只有几十人,加20分和保送的只有14个人。
作为一项发展了30余年的常规赛事,科技竞赛在老师和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周力军表示,“大赛不是只属于极少数获奖学生的比赛,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强调一种让所有学生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的竞赛文化。”
“自主导航的球形轮避障机器人”、“基于安卓平台的智能手机入侵检测系统”、“树木年轮中的音乐开发”……今年中学项目中共有92项一等奖,每一个项目都颇具趣味。
仔细翻阅获得今年行为与社会科学类项目一等奖的《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高中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很难相信这篇学术规范、有理有据、长达2万字的论文出自一名高中生之手。
“我们学校曾全面开展了‘海量阅读计划’,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却很低。所以我希望通过调查学生们的课外阅读状况,发现问题及原因,找出合适的对策。”作者李思轩介绍说,自己没有特别考虑高考加不加分的问题,出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为学校争得荣誉的.上进心,就参加了。
“除了整篇论文的撰写,在项目终审的时候还有现场专家答辩,4名专家和我交流,问了很多项目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有一种应聘的感觉。”李思轩介绍说,每名选手在现场都有一个小展位,要自己准备PPT、设计能够吸引人的展板,专家会到不同的
展位去和选手交流提问并打分。隐性加码
助力自主招生及申请国外大学,优秀者获高校直接面试资格
“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得奖并不是唯一目的,体会科学精神才是大赛的最终目的。”周力军认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得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用创新的实践,在应试教育的“铁壁”上打开了一处突破口。
在今年的高校自主选拔中,教育部将招生对象明确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尤其是在高中课程之外的领域有创新性研究和成果的学生。这和科技创新大赛的精神不谋而合。此外,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研究经历,让他们在自主招生考试以及申请国外大学时更具优势。
“更多的孩子会意识到参加竞赛的益处。有的学生虽然没获大奖,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自主招生考试、海外申请等方式被心仪学校录取。”周力军说。
作为北京中小学生科技类最高级别的赛事,很多高校都把比赛看成是“挖”到好生源的途径,优秀选手将有机会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中直接获得面试资格。
中科院院士、北京市科协主席顾秉林也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青少年熟悉了科研活动的基本方法、步骤,初步了解了科研活动的规律,并可能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无疑会对日后从事更高级的科研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强弱悬殊
城乡、校际项目水平差距明显,评审更看重参赛过程
翻看第三十三届北京地区中学项目的成绩统计,区县间差异很大,颇有些“两极分化”的感觉。西城区以25项一等奖拔得头筹,海淀区以22项紧随其后,东城区也有14项,但是石景山区、平谷区、昌平区、延庆县、门头沟区、房山区等区县均无一等奖入囊。从奖项累计来看,西城区共有72个项目获奖,但怀柔区仅有8项。
此外,获奖项目大多来自各区县的名校,其中高科技项目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研究项目越来越多,且大多需要资金支持,难免会有些家长从各个方面“大手拉小手”地支持。而郊区县的项目则“泥土味儿”十足,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乡村和农业。
据了解,名校的学生在高一、高二期间每学期都有形式多样的科技类选修课,还有各种科学俱乐部可供选择。离高校近的区位优势,也使一些学生能够获得到高校实验室做研究的机会,享受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但郊区县的学校在师资、课程设置、科技教育氛围等方面都略逊一筹。
对此,周力军表示,北京市科协早已注意到在各种青少年科技比赛中,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也一直在努力弥补。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科协就与教育部门共同开展教师科技培训工作,给郊区县学校教师提供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
近年来,科协都把大赛决赛放在郊区县的中学进行,以增强科技教育的氛围,并鼓励老师学生积极参与大赛。同时也会在政策上向郊区县学生倾斜,例如在同等条件下,评委会优先考虑郊区县的学生。
另外,也有人担忧参赛过程中的公平性。由于参赛的只是最终作品,学生能够向网络、老师、家长甚至家庭关系网求助,最后很难判断呈现出来的到底是学生自己的心血还是大家“集思广益”的作品。
“大赛在项目评审中,比较重视选手自己找选题、自己实验、自己撰写论文,以及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目的就是防止选手为增加获奖几率而‘攀高枝’,甚至托关系参与大学研究课题的情况。”周力军表示,“随着大赛与高考的脱钩,学生家长的功利思维也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