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的资料
春节拜年的资料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下面是关于春节拜年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发展历史: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
作为岁首朝贺,古已有之,秦汉以来,乃大盛。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旦,……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毕,……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官府僚属亦往来拜贺。《后汉书·吴良传》:(良)初为郡吏,岁旦与掾吏入贺(太守)门下。
至南北朝时期,则"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到宋代,拜年不仅是民间普通百姓祝贺新年、交流思想、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上层社会联络感情、扩大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据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民间亲友之间的拜年大多是出于真心实意,希望亲人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上层社会拜年则更多是一种礼节性的交往,并且士大夫已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
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清波杂志》里所言的"名刺"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到了明代,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其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清代官员春节团拜会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即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点石斋画报》中的清朝官府新年团拜图就是清朝官员集体拜年活动的记录。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此外,清代的贺年片称为"拜帖"。拜帖奉送时,要放人一个精致的锦盒,以表示隆重。这个锦盒叫做"拜盒"。如果登门拜访,主人在前,仆人抱着拜盒在后。那拜盒上系有红缎,显得气派、庄重而又喜庆、热烈。
民国以后,开始有了印制的贺年片,其内容格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恭贺新禧"等字。
压岁钱拜家中成员: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走亲访友:
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座谈等。
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拜年方式:
拜年在古代,家中拜年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向天地诸神及逝去的祖先拜年。正月初一起床后,要先在堂屋供桌的显要位置摆好逝去祖先的遗像,摆好供品,上香明烛,向祖先及各路神仙磕头并三叩首。所以,即使路上已经见面,也要亲自登门到各家的供桌前给祖先拜年。另一项是晚辈向还健在的长辈拜年。通常是先向逝去的祖先叩拜,然后再向活着的长辈叩拜,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快乐、身体永远健康等内容。
拜过长辈和本家祖先,关系要好的街坊邻居要互相登门拜访,一起追忆如烟往事,共同憧憬即将到来的好日子。街坊邻居间的这种串门式拜年,主家一般不招待。而在过去,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而且酒肉异常丰盛。如《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者,"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竞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