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儿舞蹈的训练
有关于少儿舞蹈的训练
舞蹈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不应该是主观随意的。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应该依据教学对象的年龄、能力所要教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舞蹈初学者一般多是十岁左右的少年。由于年龄的特征,他们的模仿能力理解能力强,他们善于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却不易理解教师对动作所作的理论讲解和分析。因此,对于初学的少年儿童应该更多地采用直观教学(即教师给学生以反复的动作示范)。此外,初学者做动作时往往自我知觉比较迟钝,不善于按照教师的要求自觉地对动作进行自我纠正。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一个人一个人地、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纠正学生动作上的差误。一般来说,有两年以上舞蹈训练基础的学员或学员,通过实践对舞蹈动作的理解有了提高,对自身训练时动作中存在的毛病进行自我纠正的能力亦相应提高。这时,教师除了做必要的示范外,应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必要和适量的舞蹈动作理论分析,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向理解认识飞跃,促成举一返触类旁通。此外,教师可以加强训练中的口头提示,帮助学生及纠正动作,以节省时间。作为舞蹈教师,需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所要教授的舞蹈内容,制定与两者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当教学方法同教学对象相适应时,学生就能较快地、正确地掌握所教授的舞蹈动作,也会较自觉地及时纠正自已练习舞蹈动作时出现各种毛病,教学质量会显著提高。下面谈谈几种具体教学方法。
1、教授新的动作
(1)、教授新动作时,教师首先应当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同时要求教师讲清动作规格和要领,说明动作的形态和用力的方法。教师在讲解时语言要简练,要精讲多练,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反复练习上。
(2)、动作规格和概念要有步骤地提出。教授新动作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将全部要求一股脑儿交给学生。这样做不仅学生记不住,而且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学生掌握一个新动作往往是先会做,然后做到较好,最后才能达到精美,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跳跃为例:初学时要首先使学生掌握跳跃动作起落的正确方法,然后要求旋转方法的正确,即起法与重心正确,然后逐步要求舞姿、速度和旋转数量。一些简单动作的规格与要领可用几天时间全部提出,如手的位置、腰的动作等。有的动作则要经过几周才能全部提出,如踢蹁盖腿转身、点步翻身。而有的动作甚至用几年的时间进行连续训练,不断地提示,如飞脚、大蹦子等。一个舞蹈动作的教学程序,教师要精通,才能胸有成竹,方能在训练的不同阶段提出合理的要求,使学生不步骤地去掌握每一个动作。
(3)、要选择有效的训练步骤。教授一个新动作往往要经过若干然后达到“完成体”,即经过由简至繁、由易到难的过程。步骤过于繁琐或者一开始即练习“完成体”显然都是不适当的。前者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造成动作机械、不连贯的毛病;后者会使学生难以正确地完成动作。教学中应避免这两种倾向。教师制定的训练步骤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能力、理解力来设计。例如探海转可分三个步骤来教授:第二步做探海碾转练习;第二步涮腰后停在探海舞姿上再接碾转(也可在控制中练习);第三步涮腰探海转“完成体”。又如紫金冠跳在具有中间踢紫金冠能力的基础上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带单起双落辅助动作的双起单落后腿跳(也可称为“空法儿”练习);第二步做带单起双落辅助动作的紫金冠跳。
(4)、教授新动作或开技巧“法儿”,教师要认真备课。学生往往是先入为主。一个动作初学时养成的毛病,以后改正极为费力,甚至难以改正。例如:翻身动作容易出现塌腰翘臀的毛病,如果一旦成为习惯,尔后是极难纠正的。每一个新动作初学时是否正确掌握规格与方法,对学生以后能否很好掌握这一动作、继而上升到精美的程度关系极大。教师在教授新动作前一定要熟记动作的规格和要领。
(5)、教授新动作和新组合时都是要将节奏及动作记在脑子里。上课时不要当着学生的面不断地翻备课本来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十分影响教学效果。何况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榜样,而教师是要求学生记住动作和节奏的。
(6)、教授新动作时可先解说动作的做法,然后解说节奏,也可以由教师口数节拍让学生练习,然后再配上音乐练习。某些较难的技巧,如串翻身、飞脚、旋子等,可先不配单薄进行练习,待达到一定水平后再配乐练习。
(7)、教授一个新动作后(即使仅仅是动作的某一步骤),教师要在教室中选择一个能纵观全班学生练习动作的位置,观察学生掌握动作的进程,以便对学生在练习动作时出现的问题和毛病及时指点、纠正。
2、纠正动作
纠正动作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所谓“有重点”就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见什么毛病就纠正什么毛病,这样会造成课堂教学杂乱无章,使教师在忙于纠正动作中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纠正动作一定要打主动仗。
(1)、有计划。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预见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毛病(基于对前一节课的分析),在备课时就计划好:这堂课重点纠正什么毛病,哪些动作需做细致的纠正,哪些动作在练习过程中口头提示即可,哪些学生要重点纠正等。
(2)、有重点。通过对重点动作和重点人的纠正,给其他学生作纠正错误动作的范例,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能从他人的毛病中汲取教益,从教师的纠正与指导中获取自觉纠正动作的教益。对重点要揪住不放。对教师计划重点纠正的毛病可以在一堂课中自始至终严格要求,锲而不舍。如拔背,可以从把杆练习到中间练习,从第一个动作到最后一个动作,始终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在对某一重点动作进行重点纠正时,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即便发现了其他毛病、弱点,心中有数。在课前就计划好在课堂上对哪个学生重点纠正,并通过对重点学生纠正,示范全班。
(3)、边做边提示。经过了重点纠正的动作或毛病,为了求得巩固,教师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再口头提示。口头提示语言要精简,要有的放矢。为此教师要同学生建立共同的语言,即教师的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色,学生都能心领神会,遵照进行。
(4)、严格要求。没有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就没有质量。但是,严格要求并不是说提出要求越高越好,教师提出的要求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有些要求是学生一开始训练就可以做到的,如旋转练习中甩头、留头。有的要求是学生较快掌握的,如手动眼随。这时就一守要求学生务必做,要使学生感到,不达到要求教师是不罢休的。有的要求学生不可能很快达到,如正确的连续点步翻身。如果要求学生立即做到,是不合理的。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一琛要符合舞蹈教学的规律,违背了这一规律,既达不到教学效果,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
(5)、及时找原因。有的动作或技巧学生多次做还做不好时,教师要及时找出原因,究竟是学生能力不足还是完成动作的方法不对。如果是学生能力不足,可以暂时搁置这一动作或技巧,先做些辅助能力的练习;如果是动作的方法不对,则帮助学生找到完成动作的正确方法。能力与方法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能力没有正确的方法不能做好动作;反之,只有方法没有能力,也不奏效。
(6)、纠正动作要着眼于动作的方法与用力是否正确,不能从外形出发。如要求学生下肢动作“开”,不能只看学生脚是否打开,要看大腿是否外旋;要求学生腿伸直时要看腿部肌肉是否充分伸长;翻身动作的手臂圆了,但是否存在塌腰翘臀等毛病。
(7)、动作重复练习时要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驭是用每天教授的动作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用对动作的要求去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在每一堂课中总是有的要求,新的收获,直是学无止境。教师要做一名带领学生攀登艺术高峰的引路人,即使学生在攀登高峰时付出巨大的努力,又使学生在辛勤的努力中不断加强继续前进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看到在这攀登艺术高峰的历程中,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无限风光在前头。
(8)、学生在进行某一动作或组合练习之前,教师可以提示,这是纠正动作的方法之一。但动作训练开始前的提示一定要言简意赅,要有重点不要从头到脚各个部位都讲到,这样做学生记不住又浪费时间。
(9)、学生进行组合练习时,开始可以化整为零,分割成几小段分别纠正。每堂课可选其中一段作为纠正重点,不要总是从头到尾过一遍。此外,组合也要分步骤要求:先要求动作之间的有机衔接,再要求节奏准确,而后要求表情……
(10)、教师纠正动作时选好部立的位置。教师靠近学生纠正动作时,不能妨碍学生动作。有时还需要距离学生远一些,以便看清学生全身动作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尽量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你。
3、示范
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用身体和节奏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形象去指导和启发学生,给学生反复地示范动作。教师示范要有充沛的感情与热情,示范动作要力求准确无误、节奏鲜明。示范包括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局部动作示范,但局部示范应尽可能减少。此外,也呆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或者选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示范。
教学方法是依据教学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学必然随着实践的不断深认识的不断提高而日趋完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也认识是无止境的,教学方法的发展也是无限的。
体能是指舞者机体的运动能力,是舞者掌握各类舞蹈技巧的.基础,它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等内容。其中运动素质(诸如:力度、软开度、灵敏度、耐力等)是构成体能各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关于柔韧素质的训练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舞蹈演员的肩、腰、髋、腿等部位均需要具备特殊的柔韧性,才能在舞蹈中表现出大幅度的活动范围。柔韧怀差的人,会影响掌握动作技能,还会限制力量及速度、协调能力的发挥,也会造成肌肉、韧带损伤。在舞蹈教学训练中,既要解决舞者的软开度问题,又要重视舞者的韧性问题,体现出柔中有刚和刚中有柔的效果。为此,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柔韧素质和训练问题。
对柔韧的训练可分为:主动柔韧性练习和被动柔韧性练习两种。
主动柔韧性是指舞者依靠相应关节周围肌群的积极工作,完成大幅度动作的能力。主动柔韧性训练培养舞者的柔韧能力,也起到发展力量素质的作用。例如训练正、侧、后踢腿时,要求舞者的腿能踢得高、幅度大、速度快而有力,达到既有柔性又有韧性的效果。反过来力量素质的发展又能促进“主动柔韧性”水平的拉高。
被动柔韧性是指舞者被动用力(或借助外力)时,关节所能达到的最大活动幅度,如:压腿、扳腿等练习。被动柔韧性练习是发展主动柔韧性的基础。
那么,影响柔韧素质提高的因素有哪些呢?
(1)、肌肉、韧带组织的弹性不仅取决于性别、年龄,而且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度。情绪高涨时,柔韧
性会增大。因此,柔韧训练要从少儿抓起,练习时的情绪也不可忽视。(2)、关节的骨结构是柔韧性最不易改变的因素,基本上由遗传决定。如先天骨盆形态偏平,其胯关节开度就好。关节周围组织体积大小对关节活动幅度有限制作用,它受先天和后天训练的影响。如有些肌肉体积增大后,就会影响其周围关节的活动幅度。因此,对舞者来说,控制肌肉体积的增大是极其重要的。
(3)、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与运动中肌肉的基本张力有关。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于肌肉之间的协调性改善以及肌肉紧张和放松的调节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要求舞者做动作要放得开,别紧张。研究证明,训练水平高的人,肌肉的随意放松能力很高,这与中枢神经系统支配骨骼肌的神经细胞的抑制深度有关。
下面谈谈柔韧训练的方法与要求:
(1)、主动拉伸与被动怀拉伸练习法必须相互兼顾。
主动的动力拉伸练习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将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拉长,提高其伸展性的方法。如:踢腿练习,可采用负重和不负重的拉伸练习。
主动拉伸还可采用静力拉伸练习法。在动作最大幅度的情况下,依靠自身肌肉力量保持静止姿势的练习。如:在把上做控腿、探海、冲天炮等动作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保持静止不动姿势是很好提高肌肉控制能力的有效办法。
(2)、被动性拉伸练习法是依靠外力的作用,促使关节灵活性增大的方法。
被动的动力拉伸练习是依靠老师或同伴的助力拉长韧带、肌肉的练习。如:依靠同伴的助力帮助逐渐提高后踢腿或前踢腿的动作幅度。
而被动的静力拉伸练习是由外力来保持固定姿势的练习。如:依靠同伴的力量来保持高举腿的最大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