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需要补课吗?
孩子到底需要补课吗?
孩子到底需要补课吗?
李菡老师
经常被家长和朋友问:孩子需要补课吗?说心里话,放在以前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在我前十五年的工作经验中,答案是“不需要”;而在我后五年的经验中是该补的时候还是补一下吧。这种态度的转变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我从高中教师身份切换到了初中教师,原来学校是公办中学,名校录取率可进上海市排名前十,而后者是私立初中,两者侧重点相对有区别;其二,我自己的孩子也进入了初中,准备升学,切身体会。 因此我也想到了,我们经常相信的所谓专家,他的理论有时堪称完美,但是很多专家如果没有切身体验或者没有将一些切身体验的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往往他的方法就不那么接地气,因为有一个词叫“理想化”,当然太容易理想化的还有尚未养育过孩子的人。
回到正题,为何我经历不同,会有这些差异?我做高中教师时,接触到的孩子相对来讲都是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孩子,否则经过中考激烈竞争早被淘汰了。对于习惯比较好的孩子,如果能静下心好好吃透教师课堂讲的内容,吃透教材,这是远比补课好得多的选择。因为高中的难度决定了如果你只是靠“喂”而没有“消化时间”,最后那些东西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从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比较难发展出独立、责任感、自律等日后非常重要的能力。所有成人都有经验,如果你去只是“听”一节课和你需要把该节课的东西“演”出来,后者显然比前者难得多,一般情况下是孩子“听”得够多了,但是自己“演”的太少,需要增加的是“演”而非听。
2012年我带的高三毕业班有一个孩子,在开学时处于班级中游,而那一年我带的是一个普通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每周周一请假,一开始我以为是孩子生病了,几次之后就觉得不对,固定的时间生病,显然说不过去。但因为每次请假都是家长提出的,而且孩子的学习也没有下降,所以我也就没有过多干预。那一年高考,孩子考入班级前三,进入了理想大学。有的人会说这是运气, 当然会有运气的成分在,不过做了多年教师之后发现,没有无缘无故的运气,每一次偶然都是一个必然,从大数据来看,高考基本上考察的是综合实力。高考后再次见到该学生的家长,家长跟我说“李老师,对不起,之前我们骗了你,是因为孩子要求每周一能自己复习,所以我们就尊重了他的意见”,我对着她会心一笑!这个就是偶然背后的那个必然。因此在2013年之前我坚信孩子是不需要补课的,当然能支持的案例很多,清华、北大的例子也不少,不再赘述。
自从我进入初中教学,尤其连续带几届毕业班之后,我的这些想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跟初中的学习和考试特点有关。初中相对高中而言,第一个特点:内容少;第二个特点:难度低;第三个特点:初三一模考试早,一般12月中下旬,第一学期结束,而好的学生多数都是凭借一模考试成绩取得名高中的青睐。正是由于这三个特点决定了中考是可以抢跑的,当然这个中考更确切的讲是进入名高中是可以抢跑的。
我所知道的上海市多数名初中基本都是初二将初
中三年内容全部学完,初三直接进入强化训练,反复操练,直到学生看到题目都能知道答案,当然伴随感觉还有想吐!所以大家想想看,中考总分630,四大名校录取的人基本都在600+,其中有语文的作文,有体育......没有反复操练怎么做到??!这是由学校带领的集体抢跑,学校时间就那么多,怎么做到集体抢跑的?第一生源选择,所以名初中录取的人多数有抢跑潜质的,所谓抢跑潜质其一就是家长投入,从小外面各种各样的补课,不厌其烦;其二孩子本身接受能力也比较高,所谓智商高;而那些没有抢跑潜质硬要抢跑的往往就是各种问题上演。第二、学校三年统筹安排,预备上来的难度就达到初一,倒逼家长、学生。所以现在有一个普遍焦虑:是不是只有上民办才能上好的高中呢?尽管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后面写文阐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民办名初中确实把好多人送人了名高中。我这里想阐述的是作为十几年高中班主任我所看到的现象:就是名初中毕业的人进入高中之后发展一定好吗?我的答案是不一定。有一些确实发展非常好,一路名校发展下去,走上社会,成为精英中的精英。但是还有不少,发展并不好。尤其是民办中被四校过滤掉的第二层次的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发展往往还不如普通公办学校学生,中考往往以很高的分数考进来,最后以后三分之一的成绩走出去。细细思考,这些孩子的潜力在初中已经挖掘殆尽,甚至重复性的操练直接抹杀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进入高中,无所适从。作为高中教师,我们更喜欢那些初中并没有被过度挖掘的,反而高中很有可能进入不错的学校。
回到我们是否要补课的问题上。个人感觉,适度的抢跑还是必要的,比如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就能决定你的孩子能否上重点,而此时有人刚开始做综合训练一个月,有的人已经综合训练半年了......尤其是难度不高的情况下,效果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补课绝不是万能药,高中的难度和深度决定了孩子没有自己的“悟”,补再多课没有用,就像你不可能“听”会怎么游泳,你得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但是生活中往往是这样的,家长看别人补课就焦虑,好像孩子只要去补课了,所有问题就解决了,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求个心安。而孩子想着反正我听你的话补课了,你还要如何?也心安理得了。
我的体会,补课类似补药,有的人需要,有的人不需要,评估自己的情况再做决定。不是说高中生都不需要补课,如果孩子觉得课堂里东西都已经吃透了,想多吃点可以有针对性的补补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只是求个心安一味的去补课,用忙碌代替思考、代替消化吸收,最后一定是无效或者负面效果。尤其是那些考上国内顶尖名校的往往都不是靠补课的,他们只是将补课当作某些时候的.工具而不是被补课“奴隶”。
更小年龄的孩子的妈妈会想:幼儿园要上各种各样的班吗?小学要补课吗?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4到6岁是孩子语言的敏感期,7岁之后孩子才有逻辑运算能力,从我养育女儿(14岁)的经验来看,语言类的还是尽早介入,英语、阅读等,因为这个是靠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和坚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而运算类的不要被商家绑架和忽悠。幼儿园阶段养好生活习惯,小学阶段养好学习习惯,小学低年级该陪读就陪读,陪读的过程主要是教孩子怎么样养成好的习惯,包括坐姿、书包如何收拾、回家后怎么开始复习、对待错题如何做、头一天怎么准备第二天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家长切忌急躁、埋怨,动不动说“这个也不会呀?我小时候”......
其实你小时候不一定是你做得好,也有可能是大家要求低,原则上要多鼓励孩子。尤其是孩子成绩每次都99、100也不要得意忘形,因为成绩好不一定代表习惯好,而习惯不好的孩子在初中就会慢慢被超越,即便初中不暴露,基本撑到高中就掉队,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孩子,我自己的孩子也吃了很多这方面的亏。初中试着慢慢放手,高中、大学慢慢还权利给孩子,这样你的生活才不会被孩子绑架,不至于养出妈宝男和妈宝女。还有一点,如果你希望孩子生活时时刻刻都要比别人强,现在能量化的更多是成绩,那么各种补课恐怕少不了。如果你觉得有一个更长远均衡的培养计划,能接受孩子在成长的某一阶段可以暂时不如别人,那么补课在低龄孩子身上是不需要的。因为好习惯不是一句空话,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和创建一个允许孩子成长的氛围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