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资料
龙门石窟 -资料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
龙门石窟
。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始凿于北魏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营造时间长达400余年。它是北魏时期和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典型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发展趋势中的重要一环。北魏统治者笃信佛教,对开窟造像不遗余力。其后诸朝也都大力营造。到了唐太宗至玄宗时期,由于武则天崇尚佛教,龙门石窟迎来了又一次开凿高峰。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00余个,佛塔近80座,碑刻题记2800余块,造像近11万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通高17.14米,最小的佛像仅高2厘米。经过400多年的苦心经营,石窟内的遗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佛教、绘画、雕刻、服饰、乐舞、书法和建筑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从龙门石窟中现存的碑刻及史志记载来看,营造者有皇室、显贵、民间商会,以至平民百姓,也有少量外国佛教徒留下的作品。
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30%,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其中古阳洞开凿最早、造像内容最丰富,著名的"龙门二十品",该洞占有十九品。龙门石窟唐代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60%,代表洞窟有奉先寺、潜溪寺、万佛洞等,尤以奉先寺为代表的大卢舍那佛龛群像,雕刻精湛、气势磅礴,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
资料
《龙门石窟》(https://)。龙门石窟北魏造像受南朝"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的影响,雕凿出了面容清秀、两肩削下、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的新风格,更加符合中原汉民族的审美情趣。而唐代造像则崇尚"丰腴为度",造像大胆摹写现实,技艺纯熟,气韵生动。造像题材也更加丰富,这与唐代佛教新经典的译出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有关。龙门石窟造像另一特点是雕刻了大量供养人的形象,同时还刻有帝王、官吏虔诚礼佛的仪仗行列,留下了难得的历史画卷。
在雕刻手法上,龙门石窟呈现出从平直刀法向圆刀刀法过渡的趋向。在艺术风格上,则从浑厚粗犷转向优雅端庄的作风。这使其具有更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成为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之多为中国诸窟之冠,其绝大部分是造像记,也有少量修路、修佛和游人题记。众多的碑刻题记保存了研究龙门石窟的大量历史记录,既是研究历史的佐证,又是不同时代、不同书体的真迹。"龙门二十品"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魏体和唐楷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龙门石窟堪称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同时它也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