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完美的父母
做不完美的父母
一、“完美父母”注定以失败告终首先,给大家描绘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画面。
镜头一:在麦当劳或肯德基餐厅的一隅,一个男孩或女孩正在贪婪地吃着汉堡包或啃着鸡大腿。孩子聚精会神,旁若无人。一位母亲或者父亲在一旁默默地坐着,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的孩子,面带疲惫的幸福,沉浸在孩子快快长大的梦想之中。在这儿,我把这种现象称为“陪吃”。
镜头二:在每天早晨、中午和傍晚,在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城市里,都上演着像当年八路军进出城时的热烈相迎和护送的盛大场面。无论是寒风肆虐的冬天还是酷暑难当的夏天,这一出出戏是常演不衰。一个个掉了门牙的老人拉着自己还没长出门牙的小孙子或小孙女的手;一个个步履匆匆尚未睡醒的男人或女人,拖着自己依然睡眼惺忪的孩子;一个个小心翼翼的现代远征军——保姆,紧抓着小主人衣服的一角。无论他们是谁,他们都在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护送和相迎这些小祖宗们光荣而去或凯旋而归。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为“陪行”吧。
镜头三:夜晚,门窗紧闭。台灯下,孩子们伏在写字台前“奋笔疾书”,父母在一旁坐着,或是举头望明月(监视),或是低头思故乡(瞌睡)。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兢兢业业地扮演着“陪读”的角色。
镜头四:周末,本是人们放松身心的法定时段,是人类留给自己生命难得的自然喘息,然而我们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每个周末,我们都可以看到无数父母驮着自己的孩子奔赴各种战场:钢琴班、提琴班、舞蹈班、书法班、围棋班、英语班、作文班等等等等。教室里,孩子们继续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劳作,而父母们呢,却在学校门口呼吸污浊空气的同时,做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梦。这就叫做“陪练”。
诚然,出现以上四种现象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然而,我们这群完美的父母的,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对孩子的这种爱,对吗?你们看: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在为子女的教育而烦恼;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筋疲力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的生活核心都是孩子。然而,我们只是用很多辛劳来营造一种实际上的假爱。我们把一个生命人为地关在笼子里面,不让他(她)在风雨中羽翼丰满,十多年后又残忍地将他(她)推向社会。
过去,养育孩子完全是听其自然,“粗放经营”;如今,人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做父母,而且总是惴惴不安于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过去是孩子害怕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如今颠倒过来了,父母惟恐达不到孩子的要求。父母的教育意识越来越强,能采取的行动却越来越少:我们早出晚归,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大大减少了;我们再也不能打孩子的屁股——有的国家甚至禁止这种体罚。于是,只动口不动手的父母是越来越难以让孩子听话了。在上个世纪初以前,磨难训练一直是人民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因为那时生活和工作的条件很艰苦,一个人不能吃苦就会被别人看不起。打孩子是教育他、磨砺他,是为他好。而今天,让孩子吃苦头是难以想象的,是要被周围的其他家庭嘲笑的。
面对走上邪路的孩子,被失败击倒的父母们诚惶诚恐地检讨自己:我充分理解了孩子的痛苦吗?我做错了什么?其实正相反,这些父母恰恰是过于温和,过于全心全意,过于完美了。
二、孩子不需要“完美父母”
上个世纪60年代起,一种说法占了上风: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没有得到充分爱的'孩子。人们开始提倡对话、倾听……这一代人的错误在于拒绝冲突。难道他们相信孩子能在没有冲突的环境中成长?对他们不能说“不”?须知不受禁令约束的欲望是一种暴力,而受到控制的冲突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常听被溺爱的孩子说:“我爸妈不怎么在乎我,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他们一概不管。”这就是说,连孩子自己也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娇纵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父母什么也不禁止,这种不明朗的态度反而让孩子困惑。而禁止则有一种构建感情的作用——我爱你才会告诉你: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许多对恐怖分子的性格所做的调查发现,他们绝大部分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都有非常爱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家庭环境太好了。父母出于善良的愿望,包办一切,替他们解决所有问题,排除所有困难。这使孩子无法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受什么样的考验,不知道自己的价值。
孩子正处于争取独立性的年纪,父母用爱保卫了孩子,就如同把孩子关进了爱的牢笼。所以孩子若想冲破牢笼,他们第一个要激烈反抗的就是父母。常听到父母这样说起孩子:“在外面是天使,在家里是魔王。”在外面是天使,是因为他们惧怕外面的世界;在家里是魔王,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说一不二。
一些父母掩藏自己的伤痛,舍不得让孩子承受丝毫痛苦。他们不明白,对孩子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软弱、怯懦和挫折,对孩子是有益的。孩子需要的是完整的父母,而不是完美无缺的父母。与有缺点的父母相处,孩子才能成长。父母的不完美能够引发孩子内心的冲突,使孩子产生危机感,从而去寻求独立性。因为他意识到不一定总能指望得上父母,自己必须独立克服困难。
三、不完美的父母应该学会的招数
第一招:做回本色的自己。
美国畅销育儿书籍《一个懒惰母亲的困惑》中指出:懒惰的父母并没有错。书中论证了一位母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需要做的其实远远少于不需要做的。
俗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是孩子,我是我,我们没有权利和义务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我们大可不必过于伟大,过于无私,过于牺牲自己。我甚至同意我们稍微自私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保留一部分自己吃喝玩乐的时间,轻松地享受我们的生活。有点难为情地说,我是这样想的,有时也
是这样做的。从女儿懂事开始,在做家务事的时候,我的口号是“女儿和我一样大”,她必须帮助我做事,我整理房间,她收拾自己的玩具;我擦地板她递抹布;我叠衣服她叠袜子;我晾衣服她递衣架。所以,我女儿和同龄小朋友比,比较独立,从小一直单独睡,小班结束升中班的暑假里,和我们分房间,爸爸陪她两个上半夜,就成了。中班升大班以后,每天自己起床穿衣、叠被子,偶尔半夜小便,也是自己起床。做这样不完美的妈妈,何乐而不为呢?在分享食物,分配物品时,我的口号是“我和女儿一样大”,女儿有什么,我也要有一份。爸爸旅游带回来的玩具,一个给女儿,另外两个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想占为己有,被我严词拒绝,理由是:“你不是已经有了吗?干嘛来抢我们的呀。你拿走了,我们怎么办呢?”所以,女儿有什么好东西,都会想到身边的人。这对于她以后在学习上,或者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有益的,她会明白,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没有谁会无条件地把荣誉、地位,把一切的一切拱手相送,得不到也是正常的。我想,这样不完美的家长,做起来才真是有点意思。第二招:让孩子直面障碍。
韩国流行一种“狮子育儿法”,顾名思义,就是像森林里的狮子一样去教育、养育孩子。狮子是森林之王,尽管如此,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它们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刚出生不久的幼狮经常被公狮推下石崖,再让小狮子自己寻找出路,自己想办法爬上来。而公狮和母狮只是站在一旁,保持一种相对安全的距离,只要幼狮没有生命危险,决不伸出援助之手。
韩国人崇尚“狮子育儿法”,是认为孩子也像幼狮一样,不可能一生都在家长的羽翼下生存,他们必然要走向社会,面对竞争,需要自己直面和解决各种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是家长也未曾碰到和解决过的。正如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的性格发展是儿童自我努力的结果,它与外部因素无关,它取决于儿童那旺盛的创造力和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障碍。”障碍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的先决条件,面对障碍,我们不能回避,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抱着孩子代替他跨越。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成长欲望,孩子的自我认识能力。
第三招:父母的权威决不放弃
上个世纪最后几年里,家长们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虚幻的空间,让他们与残酷的现实隔离开来,生活在一个不会受到丝毫侵犯的大温室里。美国最近最畅销的育儿书籍《父母们的心理学把戏》、《三杯马提尼的约会》、《一个懒惰母亲的困惑》都发出令人震惊的呐喊:那些从不对孩子发号施令,有求必应,用鼓励代替管教,以身作则,善于倾听,为孩子创造一切有利因素和宽松环境,从不因发怒而提高嗓音,教育而不惩罚并且自我感觉良好的父亲和母亲们的教育方法,已经是厨房里的隔夜剩饭——滋味全无(这里顺便插一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接触的一部分因学习习惯差而影响成绩的孩子,的确是因为父母长辈的无原则溺爱,从不惩罚而造成的)。新世纪的模范家长,已经充分意识到,父母的权威决不能放弃。必要的时候,他们恐吓孩子,不给孩子自由,不理睬他们,打孩子屁股,冲他大声咆哮。《父母们的心理学把戏》一书中说:“父母如果希望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效果,那首先要树立威信。他们必须是领导者,可以在孩子身上施加压力并取得效果。”这本书介绍了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学诀窍,让父母们轻松地成为家里的将军,像指挥士兵一样指挥你的孩子。最后,该书用一句话做总结:父母同孩子做朋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放松点,做父母的!丢掉负疚感,不要再追求完美!让我们把紧攥孩子的手松开,再松开,让孩子自己去走,摇摇晃晃地走在今天,稳稳当当地走向未来!(天鹤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