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名著”之外的阅读空间
孩子需要“名著”之外的阅读空间
孩子需要“名著”之外的阅读空间news.dayoo.com 2005年08月10日 10:36 来源: 广州日报
李北陵
10岁的佳佳虽然才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不到两个月的暑假里,除了写作业,还要按照妈妈安排的任务,读完10本中外名著(《中国青年报》8月9日)。据说,做语文老师的妈妈如此安排任务,有着充分的理由:“他喜欢看书,但是老看些乱七八糟的书,暑假时间很宝贵,读些名著对他以后写作文很有帮助。”
不能否认妈妈的良苦用心,也不能说读小学四年级就看这样的大部头不合时宜———要知道,很多一生保持读书兴趣的成人大都在小学四年级前后就开始了与这样的大部头为伴。我想质疑的是,这些大部头之外的书,就是“乱七八糟”的“闲书”么?硬下任务要孩子读一大堆并非他喜欢的书,不会倒了孩子读书的胃口么?
记得,小时候我三兄妹一到放假,做中学教师的父亲就把我们“请”到离他教研室很近的学校图书馆,让我们仨在书堆里任意挑选。在那里,我们翻遍了所有的中外童话、民间故事,然后又开始进军中外名著……所幸的是,父亲那时从不干涉我们的阅读自由,从来不给我们划框框必须看什么、不许看什么,只是晚上乘凉时叫了我们几兄妹去讲述书中的精彩片断和情节,不时给我们讲一些书中涉及的逸闻,天文、地理、历史知识,有时还有意地穿插使用他
所熟谙的德语或英语词汇。父亲的无心插柳,不但把我们兄妹引到了一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更培养了我们兄妹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培养了我们兄妹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所必要的笔力和嘴力。弟弟后来成为古诗词研究的专家、高级工程师,妹妹成为作家,我也在新闻宣传和企业管理上小有成就。而父亲给我们的读书“遗传基因”,也无意中“传递”给了后一代———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从小喜欢读书。
我所以这样不怕耗费笔墨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不是要说我的父亲有多么高明,实在是想说清一个道理:对于孩子的读书,强迫不如激趣,限制不如引导。书籍,其实并无“闲”与不“闲”之分。一般而言,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的接受能力有不同的读书兴趣点和兴奋点。非“名著”、“经典”不读,非大部头、名家之作就是“乱七八糟”,无疑是错误的阅读观。
这让我想到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听说的笑话,一位年纪虽轻,却读书甚少,竟然做了宣传部长的人,多次公开称《读者》、《青年文摘》是无聊人看的“消遣性”报刊,下令不要订阅。听了这笑话,我就一直在沉思:我们不是一再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吗?但它们究竟是怎么来的?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绝非来自耳提面命的空洞说教和标语口号,而是来自耳濡目染的熏陶、人生实践的砥砺,也来自贯穿着做人道理、人生哲理阅读中的潜移默化和内心自省。读书,何“闲”之有?同样的道理,儿童文学,是孩子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尊重儿童,呵护童心,捍卫童年,就是不但要给孩子应该得到的物质营养,也应当让孩子在兴趣的阅读中吮吸精神的营养。但愿,我们做长辈的在孩子假期的读书上,少一些强迫,多一些引导,绝不要只单单想着孩子的作文成绩,而随意地剥夺了孩子的阅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