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下面就来看看CN人才网小编提供的鲁肃的性格特点吧。
善言辞
可以说,鲁肃这个人物在当时对东吴、对“孙刘联盟”、对三国鼎立,作出了无人可及的贡献,他是一个相当有头脑和眼光的人,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个表现得十分憨厚而近乎愚笨的“鲁肃”。
鲁肃家境富裕,却喜欢仗义疏财。袁术聘用他代理东城县令的时候,他审时度势,知道袁术虽然胸有“异志”,却并非是打天下创大业的人,于是转而投奔东吴周瑜。孙权常常单独请鲁肃同榻共饮,商议国策。鲁肃谏议孙权割据江东,然后称帝。赤壁大战之前,鲁肃与周瑜力谏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周瑜病危时推荐鲁肃接替他负责防务。46岁的鲁肃病死后,孙权亲为吊孝。
忠厚不代表无用
说中的周瑜,风流倜傥,足智多谋,胆识过人,当机立断,就是有一点不足,不能容人,气量不大。由于小说的缘故,人人皆知周瑜同诸葛亮斗法处处吃亏,“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三国演义》读到这里,多数人即便惋惜也不同情周瑜,反而会对诸葛亮产生出佩服。
小说中的鲁肃在见识和决断上,比不上周瑜,但忠厚老实远远过之。在小说的描写下,那个深谋远虑、眼界非凡的历史人物鲁肃没有了,只有老实得近乎窝囊的小说人物鲁肃。当鲁肃这个借荆州的保人被刘备君臣“装进去”之后,以及当他为了收回荆州而往返奔波,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时候,恐怕没有几个人,会产生以鲁肃为做人榜样的念头。
愚商的作用大于孔明的智商
当吴太夫人谈到时常患病的周瑜,好与诸葛亮比较,容易动怒,担心年寿不永,影响江东发展时,同样也为周瑜担心的孙权则对吴太夫人说,子敬(鲁肃)之才不亚于公瑾(周瑜
)。有此人在,可安江东20年。这是一句中肯的评价,充分体现出了青年孙权的慧眼识人。鲁肃是东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倡导者。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刘备兴复汉室的路线图,而实际上诸葛亮也清晰地看到了汉室的气数终将耗尽。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势力削减,而刘备在迅速崛起,孙权固有江东后,势力也得到了发展。三足鼎立的雏形已经形成。
迟钝又擅于调和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一个反应迟钝又擅于调和的人。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一个反应迟钝又擅于调和的人。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新版三国对鲁肃做出了新的诠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他虽然在心高气傲的周瑜和才略超群的诸葛亮面前显得暗淡无光,但高明的长线思维和谋略艺术,总是在他的主公孙权面前体现得淋漓尽致、高人一筹。可以说,没有鲁肃就没有稳固的孙刘联盟,就没有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也就没有后来江东基业发展成为吴国的升华。
鲁肃的轶事
安车软轮
赤壁大战结束,鲁肃先行归来。孙权聚集众将,大张旗鼓地迎接他。鲁肃进殿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示敬,并对他说:“子敬,我扶鞍下马迎接你,足以表彰你的功劳吧?”鲁肃趋前几步,摇头说:“未能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鲁肃就座后,才徐徐举鞭说:“我希望至尊的威德遍及四海、总括九州,完成帝王大业,再用软轮小轿车召见我,这才算显扬我。”孙权听后,抚掌大笑。后用以安车软轮来形容迎送德高望重的人,表示优礼。
死后显灵
孙权病得很重的时候,一个巫师报告说:“有个鬼戴着绢的头巾,像是已经故去的将相,大声斥责他都不理睬,径直走进宫里。”当夜,孙权果然看见已死的鲁肃前来拜见,衣服头巾和巫师说的完全一样。
另有一则说:王伯阳家在京口,家东边一坟墓,相传是鲁肃的墓。王伯阳的妻子是郗鉴的女儿,去世后王填平坟墓用来下葬。过了几天,王伯阳在厅上,看见一个贵人乘着坐轿,络绎不绝,随从的人有几百人,远远地说:“我是鲁子敬,你为何毁我的坟墓?”于是在左右的注视下下轿,用刀环击打了数百下离开,不久王伯阳被击打处都发疽溃烂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