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场内育种工作开展的思路
浅谈场内育种工作开展的思路
我国养猪业发展至今,尤其是国家倡导开展联合育种以来,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都是在巨额代价下从国外引种而获得一点优良的基因,但很多情况下都是只引种而不育种,使得这仅有一点优良基因很快就消失了,从而又再次引种。这种"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兴许可以产生短暂的效益;但是从全局来看,都是将我们的外汇直接送给外国。作为一个原种猪场,想在种猪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仅靠从国外引种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切实的搞好种猪的育种工作。不停的从国外引种,第一花费巨额的资金,第二引种也是引病。再从国家长远利益打算,从国家畜牧发展全局来考虑,我们必须响应国家的联合育种计划,但开展联合育种的前提是我们要在自己场内先搞好场内育种。开展场内育种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根据笔者的多年实践,加上专家前辈们的经验总结,结合湖北省原种猪场的成功案例,现将场内育种工作开展的思路提供给同仁参考。1育种方案的制定
1.1建立育种核心群
1.1.1一个规模化的原种猪场,一般种猪群年更新比例都在30%左右,通常是在2~5胎的原种群中挑选同窝仔数多且无遗传疾患、体型外貌符合要求并生长速度快的留做后备种猪进行补充。但为了加快世代更替,提高选育进展水平,一般拟采取头胎留种,争取一年一个世代。为此,必须建立育种核心群,区分种猪扩繁群。
1.1.2育种核心群的组建方法首先应对现存种猪群的血缘进行分析,将生产性能相对较低或头数比较少的血缘转入扩繁群;其次对已有的繁殖及生长性能等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生产性能的高低、或选择指数进行排队,在保证血缘的情况下,将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体型外貌符合品种要求的种猪选入联合育种核心群。
1.1.3育种核心群的数量,根据本场原种猪的规模,选择1/3~1/4的猪群(一般不少于50头)组成核心群,以保障猪群的淘汰更新。核心群内公、母比例最好能维持1∶5,以保证公猪数量和质量。
1.1.4对测定数据不全的群体,拟先根据血缘、体型外貌及繁殖纪录等进行组建基础群,然后按照核心群管理方法进行配种、繁殖记录及后代生长性能测定,最后再依据测定成绩评估排序,在保证血缘的'情况下按要求组建新一代核心群。
1.2核心群与扩繁群的管理
核心群选育一般采取一年一世代,新的核心群组建后,上一世代的核心群种猪除去淘汰部分性能较差的外,其余的将转入扩繁群,补充扩繁群的淘汰更新。但目前核心群选育均采用"闭锁--开放"相结合的管理方法,一是允许世代交替,即对核心群中性能表现特别好的种猪,允许再留至下一世代,与后代一起共同组成新的核心群,一般更叠比例不超过25%;二是允许导入外血,在核心群近交增量过大或有优秀外血情况下,可以适当引入外来种猪,丰富核心群遗传资源。
1.3育种规程的制定
1.3.1制定配种计划核心群内理论上应采取避免全同胞的随机交配,但实际操作上,一般是开始采取血缘分组,将没有血缘关系的公母猪进行交配,1~2个世代后,再随机交叉选配。配备育种软件的情况下,可以运行软件的"种猪选配计划表制定",设定种公、母猪之间的最大亲缘相关系数,由电脑计算并制定最优化的《种猪选配计划表》,该表按要求列出了符合亲缘相关系数限制条件的现有种公猪号码。根据该选配计划表,按照预先设定的育种方案,兼顾各品种猪血缘间、血缘内的配种比例,再进行种公、母猪的选配。
1.3.2实施重复配种生产中应严格执行配种计划,如出现短暂性供精问题,应按计划使用备用公猪。为保证母猪配种受胎,公猪一次采精后,应优先保障同一母猪二次配种的备用精液。严禁采用其他公猪精液的双重配种,以保证后代血统的准确。
1.3.3准确记录母猪繁殖哺乳成绩母猪繁殖性能不是反映母猪本身生产能力,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仔猪出生及哺乳阶段的生长发育状况,因此,仔猪出生时除按全国统一耳号编制方法进行剪耳号外,繁殖成绩必须将所有仔猪个体的出生重、乳头数、断乳重等完整记录,以备进行后代生长测定时的仔猪初选。
1.3.4断乳初选在仔猪断乳时进行。根据母猪生产情况及仔猪发育表现,除出现遗传疾患个体全窝放弃外,最好能对核心群后代实施全群测定,但限于测定设备、工作强度及后期公猪处置等多方面因素,一般每窝挑选2♂和3♀。挑选的标准为:符合本品种的外形标准,生长发育好、体重较大、皮毛光亮、背部宽长、四肢结实有力、乳头数在6对以上。
1.3.5保育结束阶段二选保育结束一般仔猪达70日龄。保育猪要经过断乳、换环境、换料等几关的考验,断乳初选的仔猪经过保育阶段后,有的适用力不强,生长发育受阻,有的生理缺陷逐步显现,因此,在保育结束拟对断乳初选的仔猪进行第二次选择,将体格健壮、体重较大、没有副乳头、公猪睾丸良好的初选仔猪转入下阶段测定。一般必须每窝保留至少1♂和2♀。
1.3.6测定结束阶段三选性能测定一般在5~6月龄、体重达85~105 kg结束,这时个体的重要生长性状(除繁殖性能外)都已基本表现出来。因此,这一阶段是选种的关键时期,应作为主选阶段。
2日常数
据的收集2.1配怀舍数据收集
2.1.1发情配种记录建立发情配种档案,尤其是对首次发情日龄和断奶至发情时间间隔的记录。
2.1.2配种明细记录要求准确无遗漏,及时输入GBS软件中,以保证后代血统无误。
2.2产仔舍数据收集
2.2.1母猪产仔记录记录好总产仔数、活仔数、健仔数、弱仔、畸形、死胎、木乃伊和预产期与实际产仔时间的间隔。
2.2.2仔猪个体出生及生长情况仔猪出生重、21日龄重、断奶个体重,并计算出生窝重、21天窝重、断奶窝重、母猪的哺乳率。
2.3保育舍数据收集
保育舍70天左右下床的个体重,并计算在保育期间的个体生长速度和批次料肉比。
2.4测定舍数据收集
被测定猪只的生长速度、达100kg体重的背膘厚、体尺测量、批次料肉比,有条件的猪场可用生长自动测定器进行测定,数据更精确,在此阶段还要收集一些遗传缺陷,并追踪其血统及时进行选配计划的调整,有遗传缺陷个体的全同胞不做留种对象考虑。
3生长测定的开展
3.1组建测定选育小组
挑选3个育种专业的、有坚持精神的技术人员组建成一个稳定的测定选育小组,要求分工明确,组长负责测定选育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测背膘与测体尺要求专人操作,数据记录与输入也要求专人,防止一旦数据的混乱而致使测定工作的完全失败甚至产生误导。
3.2测定的性状
根据《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要求,进行性能测定的性状指标共有15项,其中繁殖性状有总产仔数、活产仔数等,生长发育性状有到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厚度)等,肥育及胴体性状有饲料利用率、屠宰率、瘦肉率等。而作为原种猪场,目前选育的主要性能指标一般为总产仔数、达到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三大项。总产仔数在选育过程中依据亲代性能选择,达到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则为生长发育阶段个体性能测定的主要指标。其它性状可以测定之后用作参考、并可做统计分析,研究新的相关性。
3.3测定的时间与方法
3.3.1生长速度测定方法
测定30~100kg体重之间的生长速度,入试体重与结测体重一定要测定准确,要求早上喂料前称取空腹体重,最好能够连续称重三天,重量取平均值,时间为第二天称重时间。
3.3.2背膘厚度测定方法
背膘测定应用B超或A超在猪体左边倒数第3与第4肋间距背中线5cm处测量,要求重复测量三次计算平均数。
3.3.3体尺测定方法
3.3.3.1体长从两耳根连线的中点,沿背线至尾根的长度。单位㎝,用皮尺量取。
3.3.3.2体高从鬐甲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用测杖量取。
3.3.3.3胸围沿肩胛后角绕胸一周的周径。单位㎝,用皮尺量取。
3.3.3.4腿臀围从左侧膝关节前缘,经肛门绕至右侧膝关节前缘的距离。单位㎝,用皮尺量取。
3.3.3.5胸宽在肩胛后角处左右皮表最外侧的垂直距离。单位cm,用卡尺量取。
3.3.3.6胸深在肩胛后角处背部与腹部上下皮表最外侧的垂直距离。单位cm,用卡尺量取。
3.3.4测定时间测定时间要求体重尽量接近100kg的时候,这样可以避免因校正带来的误差。
4统计数据的分析
4.1对日常数据的分析
4.1.1产仔性能淘汰连续2胎总产仔6头以下的母猪且同窝仔猪数在6头以下的仔猪一般不作后备猪选留。
4.1.2断奶信息断奶窝重太小的母猪若在8胎以上予以淘汰。
4.1.3返情流产信息对返情流产的母猪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响应措施,若属遗传疾病要考虑淘汰。
4.1.4遗传缺陷信息对于有遗传缺陷性状的猪只要查询其父母血统,联系所有其它缺陷猪只,综合分析,若确定属一方问题,将其淘汰。
4.2对测定数据的分析
将测定数据收集输入到GBS软件中进行育种分析,计算综合指数,结合体尺外貌,分析各个血统的特点。
5后备种猪的选育
5.1选留对象
所有选留对象都必须经过测定,并且运用GBS软件计算综合指数,指数越高说明进展越快,所以指数在100以上才可以作为选留对象,且同窝数不能太少,全同胞中没有遗传缺陷性状.
5.2选择步骤
5.2.1严格按综合指数的高低进行个体选择,该阶段的选留数量应比最终留种数量多20%~25%。
5.2.2指数选留后,再到现场观察,要求具有该品种特征,外形结构良好、体躯长、后躯丰满、四肢强壮、无遗传缺陷、公猪睾丸发育良好、母猪阴户正常、有效乳头7对以上且排列良好。对于个别选择指数差的若有突出特点也予以选留。
5.2.3母猪配种和繁殖阶段终选该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
5.2.3.1母猪出现下列情况的可拟再次淘汰:(1)至8月龄后毫无发情征兆者;(2)在第一胎次中连续返情3次者;(3)断乳后2~3月龄无发情征兆者;(4)母性太差者;(5)产仔数过少者。
5.2.3.2公猪性欲低、精液品质差、所配母猪产仔均较少者淘汰。
6选配计划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