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兴寺
法兴寺
法兴寺
法兴寺(法兴寺)
法兴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唐咸亨四年(673年)高祖十三子郑惠王赐藏经三千卷,并建石舍利塔一座,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改名“广德寺”,唐大历八年(773年)又造燃灯石塔一座,宋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十二圆觉菩萨殿,并更名为“法兴寺”,元、明、清又屡有修葺。寺院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分列着舍利塔、燃灯塔、圆觉殿和后殿。
目录 简介 寺内建筑 景区食宿 周边景点 收缩展开 简介在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山上有一座名扬华夏的法兴寺。法兴寺始建于后魏神鼎(后凉吕隆的年号)元年(公元401年)。据说,当年有一高憎云游至慈林山,十分欣赏这里的佛地风光,便在山上修了这座慈林寺。唐高宗上元元年,李治皇帝从开封去太原,途中曾游览慈林寺,改寺为“广胜寺”并送给寺院两株壮丹花。宋英宗治平年间,赵曙皇帝又把广胜寺改为“法兴寺”。法兴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旧,加之所处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矿的主要采掘区域,七十年代后期出现地面陷庙基裂缝,殿宇倾斜,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县、市、省沿至中央文物部门反复勘察研究,确认这座北魏建筑原地已不能修复,于是,便确定把法兴寺搬迁到对面的翠云山上。 法兴寺于1980年动工搬迁,现已基本竣工。新建的寺院座落花翠云山南麓,占地面积60亩是原寺面积的6倍。寺前新修的停车场与山脚下的崔庄村连为一体。人口处巧妙地保留了二棵长存山坡、伸向前方的柏树,象黄山的迎客松一样。以它四季常青的绿色,欢迎游客的光临。车场周围垂柳下的长凳供游人乘凉歇脚。从停车场登上60个石阶方到山门。此门属于复建部分。法兴寺原址的平面布局形式,雏形定于唐代,并经宋、元、明、清各代多次修缮增建,清代的一次竟用十三年之久。但漫长的历史中常遭损毁,山门不知何年己荡然无存。“后魏建修知创始,大唐完构夏更新。兴废几经春”这就是对法兴寺历经沧桑的真实写照,新修的山门是依照遗址尺寸而复建的。进入山门后对称地立于东西两侧的是关帝殿和迦兰殿。关帝殿三间,为明清两代风格,内供俸关帝神迦兰殿为新增的建筑。穿过两殿位于中轴线上的便是舍利塔。此塔在法兴寺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记载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时曾到法兴寺观光,他看到这里风景壮丽便大施钱财扩建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石塔。将自己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寺院,并被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他主持建造的石塔,虽经千年风吹雨淋,至今仍完美无缺,矗立如故。该塔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我国现存古塔中这是绝无仅有的。舍利塔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平面为正方形,外形呈重檐楼阁式,内部构成四方藻井,四角为攒尖宝珠顶。下层内槽,四壁有壁画,宝顶藻井内浮雕精美,壁画人物形象端庄,全塔造型十分精致。当年建塔时正逢佛教臻于极盛的唐代,郑惠王赐予舍利子和大藏经更造成深远影响,后人都把此地称作福地,从而才带来了法兴 寺的兴盛。舍利塔后,前殿之前有一座燃灯塔。燃灯塔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之句,所以人们又叫它石雕长明灯。全部为石雕,形制美观,雕工精细,反映出唐代的石雕艺术水平。国内现存唐代石灯塔仅有三个,法兴寺这盏石灯造型最精巧,雕刻工最细,保存最完整,被誉为古石雕的珍品。前殿,又叫园觉殿,是寺内最大的建筑,建于宋元丰三年(公元1066年)。殿高约8米,石门框,格扇窗、骨架全为石柱、木柱支撑,斗拱肥硕,飞檐腾空,气势非凡,雄浑庄重。顶为六架椽悬山顶,五脊六兽。前檐青石墙上雕有动物、莲花图案,刻工细致,生动有力。殿内的18簿佛像多为宋代泥塑。殿中石砌一“凹”字佛台,中放释迦佛像高约3米,端坐方形莲台上。左有为文殊、普贤菩萨列座。台前分站两掀护法金钢。南海观音则与释迦佛像背向而坐。两边靠墙竖着12尊圆觉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裸,面庞圆韵,高髻秀眉,神态庄重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富有韵律感。特别是一手托腮作思考状的圆觉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眼角,造型优美逼真。
寺内建筑舍利塔
又称“石殿”,通体以砂石板砌成,塔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每边长8.8米,安拱形石板门,重檐楼阁式,塔檐叠出三层,内部构成四方藻井,上面四坡施檩椽,斗栱支檐,四角攒尖宝珠顶;下层内槽可绕行一周,四壁壁画,人物形象端庄,服装色彩深沉。整个建筑的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这在中国现存的古塔中是独一无二的。
燃灯塔
通高2.26米,平面呈八角形,有两层基座,下层基座为叠涩束腰式,底盘周围雕刻有跑兽,壶门内雕有伎乐天八个;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睿……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底座雕圆形仰覆莲瓣,上雕四门空心八角灯亭,塔身中空,每门边雕束莲柱一根,上置栌斗,两柱间上刻阑额,雕有方形门与破子棂窗,夜间灯光由四门射出,光照寺院的四周。塔的整体造型十分秀美,雕刻精细,是国现存石灯塔中的上佳之品。
中圆觉殿
六架椽悬山顶,五脊六兽,石门框,木板门,青石小八角柱上刻缠枝花纹,前檐石墙上雕有动物莲花图案,刻工细致、生动;殿门上槛刻有铭文。殿内的佛坛十分宽大,平面成凹字形,坛上释迦结跏而坐,二弟子躬身相侍,文殊、普贤分驾狮、象位于两侧,护法金刚两尊位于台上前角。殿的两次间各塑圆觉像六尊,面部丰腴,肌肉丰满,高髻秀眉,庄重优美,神态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极富韵律感,体态自如而神情各异,项下璎珞简练,特别是北宋政和元年(111年)塑造的圆觉像,一手托腮作沉思状,神情溢于眉梢,流于口角,更给人以和颜悦色可亲之感。此殿彩塑造型俊美,工艺极精,是宋代彩塑的精品,与大同华严寺辽代塑像、太原晋词的宋代塑像都是同一时期彩塑艺术的代表作.
景区食宿油面是太谷县的传统食品,状似馒头,经油炸而成。清乾隆年间,太谷县即有油馍、油食等油炸食品。油面本为年节佳品,由于“文字号”创出了名声,油面遂成为民间常吃的一种面点及馈赠亲友的佳品。特色:外酥内软、香甜可口。
周边景点广志山
在黎城与襄垣两县搭界处有一座海拔1807米高的广志山。广志山俗称厂志垴,又名中阳山。 此山巍峨险峻, 峭壁如削, 峰头耸入天际。晴天丽日, 在此登高望远, 百里之内, 尽收眼底。 令人心旷神怡,胸志开豁,故从黎城乘车西北行30公里, 使可以到达广东山的`山腰。 这里腹地坦阔 , 草绿如茵 , 林泉相映, 环境幽美。基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解放以后, 黎城县在这里建立了药材场, 进行经济开发。他们种植品质优良的党参、 连翘、 黄芪、紫胡等数十种名贵药材; 还饲养着许多活泼可爱的梅花鹿, 鹿儿活蹦乱跳 , 煞是好看 。 每当春夏之际, 此地林木青翠, 鸟语花香,景色十分迷人, 在这苍山翠松之间,掩映着一座千年古刹---老君庙。老君庙始建于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 是上党地区员古老的寺庙之一。供奉的乃是道教鼻祖、曾将孙悟空炼成钢筋铁骨、火眼金晴的太上老君。老君庙在古时曾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前后三殿, 一殿更比一殿高。 大殿悬梁挑角, 雕梁画栋。 可惜年久失修,现仅存梳妆楼、戏楼和厢房数间。从老君庙沿山径小路攀援上山, 山石层层叠叠, 青苍扑野 。 约行二里许,便可直达峰巅,峰尖有二个, 相距20余米, 中间有一条高达9米的人造天桥相接。 这两个峰顶, 高接云天, 上面分别建玉皇殿和碧霞宫一座 , 相互辉映,蔚为壮观。 隔日登临山巅,上抚蓝天,下履松涛,如临仙境一般。在这里放眼远眺,八百里太行干山万壑,峰峦叠翠, 气象万千, 使人神移目眩,心胸豁朗。自古许多名人雅士在此登高言志,留下过许许多多诗篇。 真是“凌巅始识天地雄”。 清朝名士李洁登峰之后, 赋诗赞叹:“归途还与银蟾接 ,带得天香下暮烟”。足见诗人迷恋广志之深。“登上广志垴,一览众山小”。 千百年来, 登临广志山的游人络绎不绝。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两次传统庙会, 规模盛大 , 香客无数。 赶庙会的绝大多数是黎襄两县的百姓。 提起广志山的奶奶庙会, 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相传在很早以前, 襄垣县城北关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老夫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取名叫王招弟。 这个招弟长到十七岁, 仍没招来一个弟弟。老两口相随上山烧香求子。 谁知这招弟不守“本分”,她不顾当时未婚女子不能上山拜佛的封建规矩,竟然悄悄地跟随而来, 到了山上 , 老两口到庙里烧香,招弟妈突然发现招弟也跪在自己身后叩拜。她非常生气 , 就冲着招第骂道、“我的姑奶奶,谁让你来的?”随手一巴掌打在招弟头上。 不料一巴掌击中要害 , 把招弟打死了。招弟死后, 人们就把她“说骨亲”嫁给一个黎城人埋在广志恼上,据说她成了神。 人们为了纪念她 , 给她塑了像, 修了一个奶奶庙, 自此以后, “奶奶庙”香火不绝, 襄垣黎城两县百姓也就结起了“亲家”。黎城人见了襄垣入叫“小舅子”,襄坦人见了黎城人戏称“小外甥”。如此逗叫了数千年,谁也没意见。广志山不仅有着秀丽的风光和优美的民间传说,它更是—座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胜地。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开来华北前线, 以太行山为依托, 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八路军总部后方医院就驻扎在这里。 1941年秋天,总部特务团在地方民兵的配合下, 居高凭险英勇地痛击了日军的进攻。 这就更为广志山增添了光辉的色彩。今大的广志山 , 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游览胜地。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黎城人民政府拔款修缮了古逊遗址, 修筑了公路, 提供了旅游服务设施 , 对这里进行了综合开发利用。可以预见,广志山一定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壶关县东部的晋豫两省交界区,北距壶关县城30公里,荫林路、福川路、壶平路、紫盘旅 游公路横穿其中,乡村道路遍及全国,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公园涉及三个乡镇的23个村,占地面积达4389.4公顷,其中林木面积3287.6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74.9%。公园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规划以五指峡、龙泉峡、五莽峡三大峡谷为主线,开辟紫团洞、云盖寺、水妖洞和真泽宫四大景区。共有峡景、水景、山景、石景、树景、林景和名胜古迹景观44处,景点400余个。有绿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雄奇壮丽的庙宇,引人入胜的溶洞,令人神往的传说。景点有实有虚,有明有暗,有光有色,有奇有险,巧夺天工,使公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公园的景点主要集中在紫团山上。山距壶关县城东南60公里,因山有紫气缭绕成团而得名。山区万峰突兀,方圆百里。古称抱犊,风光绝佳,有“南武夷(山),北抱牍(山)”之说,是“海内不可多得”之胜境。历史上有颂扬它的诗词百余篇及36景诗传世。主要有八大景色:仙翁崖、云盖寺、照壁山、倚秀峰、南参园、唐崖碑、将军峰、翠微洞和白龙潭。云盖寺在山巅,亦称白云寺,有南向的二进院佛寺建筑,大殿斗拱层叠,木质透雕,尤以4组戏剧砖雕而著称。紫微洞亦称紫团洞,是紫微道人面壁之处。洞如迷宫,宽窄不等,最高处达50余米,最宽处达30余米,最低窄处则仅容一人侧身而入。洞中有“天神”、“罗汉”、“八仙过海”、“玉龙捧寿”等溶岩层景点151处,已开发1500米,接待各方宾客。真泽宫景区以真泽宫为中心,位在紫团山区树掌镇神郊村。宫内供奉着乐氏二仙女,又称“二仙奶奶庙”、“二圣庙”。宫外红墙碧瓦,巍峨庄严,内部雕梁画栋,结构巧妙,占地7000平方米,依山筑砌成五进院落,一院高于一院。有香道、牌坊、山门、当央殿、万寿亭、钟鼓楼、寝宫、圣公母大殿及两侧的楼阁式配殿,有阳宫、阴宫、婴儿宫、奶水宫、梳妆楼等,使整个建筑统一在古朴典雅、高低错落的环境之中。 太行山峡谷,古有“藏龙卧虎之地”的美称。不久太行峡谷森林公园,将以“返璞归真”的氛围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游人赞赏、青睐。 老顶山森林公园 老顶山在长治城东北七公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这就是老顶山,又叫百谷山。老顶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从北向南由五个山峰组成,所以又叫五顶山。这五个山峰依次叫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和新顶。老顶山层峦叠障,气势雄伟,林海茫茫,景色壮美,名胜古迹,遍布全山,历来为上党一方胜地。老顶是五顶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老顶上原建有玄天大帝庙。现为长治市电视转播台。 登临老顶,近望高楼错落,道路井然,市区景致尽收眼底;远望漳泽水库壮如锦带,飘浮于天际,上党盆地一览无遗。在老顶东北峰,有一处天然巨石形成的峰峦,高居于层峦叠岭之上,形似雄狮蹲踞,它就是狮峦”。《长治县记》曾有记载,清朝有入曾称赞此峰:“北猛得狮象,狰狞镇此帮。卧云峰叠叠,吼涧水淙淙”。当您在天光浅黛的黎明攀此顶时,大有泰山观日之感。沿东南方前行,丛林交映之中,有一宽阔的坡面。坡面的大石块好象人工排列放置—般,远观象海涛乍起,微波荡漾,这便是“死海微澜”景观。在起伏如龙的九龙脊岭上,漫步在豌蜒曲折的古道间,有一块面西斜铺岭背的巨大岩石,岩面平整光滑,在日上中天时,岩面幽青泛光,闪烁不定,犹如镜面。人们把它叫做“鉴天石”。老顶之南,有一山峰耸立,其顶平整,草木繁盛,这便是南顶,又称梳妆台。山上原建有砖构二层楼一座,现塌毁无存,仅留石砌台夯,台夯上明清砖瓦散见。南顶之南的一个山峰上有五块巨大的岩石,五块岩石象五根玉柱,直顶天宇,俗称“五顶挚天”。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玉皇顶与奶奶顶在滴谷寺村育面,山势平缓连绵,松柏密布,翠绿苍茫,两顶相连。玉皇顶位于奶奶顶之上,由一天然巨石构成,长17米,宽19米,建有玉皇观,俗称九门九观,建筑风格独特,现保存尚好。奶奶顶在玉皇顶半腰一平缓处,原建有“碧霞元君行宫”—座、座北向南。现为一火炬塔。两顶招相呼应,郁郁葱葱,景致深幽。新顶,顶低而平,四周侧柏丛生,整齐碧翠,环境幽雅。站在新顶观景楼远眺,老顶雄奇、玉皇顶峻秀、奶奶顶奇丽。当云生雾起之时,云海重雾环绕山腰,别有一番情趣。老顶山不仅山峦秀丽,林木繁生,而且天然岩洞众多,景致各异。大小30余座岩洞,多位于半山陡壁悬崖、深谷幽壑之地,或小巧玲戏,或宽敞深幽,或数洞并生,或洞体相连,且多数与炎帝神农、道家、仙释、文人雅士相关。新顶的东南半山腰处,有老顶山最大的一座天然山洞,名为“南崖宫”。洞口为一仿古门庭,上方为一重搪彩亭。洞内宽阔。涧高数十米,面积约五百多平方米。洞顶种乳下垂,洞壁参差。洞腹自然分为内外两洞。外洞正好供奉祖神像,对面为送子观音像。内洞比外洞略高,亦宽阔,倚称四壁伸缩而塑众多动物雕像。入洞右侧石壁上又开—个门,转入一约20平方米,高2.5米;的山洞。岩洞正中拱奉如来佛祖神像,两侧凸凹不平的浮雕十八罗汉,工艺精湛,神形兼备,呼之欲出。新顶的正西方向,倚傍新顶有洞穴数处,名为朝阳洞。沿步道曲折而行,外侧为彩绘廓壁,内侧山崖峭壁之上有岩洞3个,间深7.5米,两侧均深3米,三洞所倚石崖及洞穴均已彩绘,洞体华丽,分别供奉三大士神像。与东下侧的南崖宫遥相呼应。在滴谷寺正东半山腰处,有一神农洞,相传为神农氏尝百谷之所。洞口西向,在一天然青石上开凿而成。洞口高1.7米,宽约l米。洞内宽5.7米,深6米,高约3米。洞口左侧为一长方形石壁,似一天然石匾。洞外平坦,青草如菌,四周松柏掩映,若无人带领,很难寻觅置身洞中,一种对先祖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在玉皇顶半山腰处,有一天然洞穴,两面夹山、背山面谷,洞宽6米,深ll米,内套一小洞,洞壁玲磁泛光,洞内有石刻五处,保存清晰,特别是宋代秘书监知军府事陈述古纪游题刻的“述古行之”、“述古游子”、“宋治平仲”等,字体流畅,雕刻苍劲,犹若石纹。老顶山除了这众多的岩洞外,还有一处“寒泉绝胜”。在滴谷寺村老顶山乡政府办公楼下,有一股甘甜的清泉,洞口固额上嵌清朝所留楷书“古寒泉”。古寒泉即百谷泉,亦名神农泉。《潞安府志》称:“百谷泉在百谷山神农庙前,砾石涌泉,寺僧引为优流,注为塘,由蛹口飞下大垫,注石子河,味甘。”洞口有宋代风格的浮雕龙头,泉口雕有卧龙。龙嘴开张,下为圆形石凿小井,布局招巧。众贫寒泉列为古潞郡八景之一,流传至今传说甚多。及具钱表性的是:初建柏谷寺时,石龙嘴里滴谷不断,不紧不慢,长流不息,恰好可供全体工匠僧人所用,就将竣工时,在龙嘴边接谷的小和尚渐感单调,便用木樟在龙口里捅了几下,只见龙嘴内突然飞出十对白鸽。从此龙嘴不再滴谷,只有一股渭细的泉水流出来。白鸽落在壶关境内,将一座山峰变为白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开发我们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太行山上尝百谷、兴农业、实现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耕重大转折的遗迹,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在炎帝昔日尝百谷的地方构筑一个宏大的炎帝纪念馆。现在,高39米,堪称亚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铜像已屹立于耸翠叠嶂的百谷山损。以铜像为主体的祭坛、殿堂以及神农井、神农泉、百谷园、耒耜洞、神农村、碑刻等景观正在筹建。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成为炎帝子孙寻根问祖,瞻仰朝拜的一方热土。
龙泉寺
在山西长治县城南2公里南王庄村。寺侧泉源,名曰龙泉,寺名因之。传说始建于唐代,有造像碑为证;清嘉庆间增修碑文称“建于金大定二年”,应是重建;元明清多次重修,始成现状。寺宇规模不大,月山门,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前殿为元代重建,后殿是金代原物,宽三间,六架椽,悬山式屋顶。柱子方形抹角,斗拱仅施在柱头上,疏朗而苍古。殿内两山墙上各嵌古造像碑一块,完好无损,上雕佛像一组,龛门作火焰形,内雕莲台,佛像结跏呋坐, 两侧为难迦二 第子和二胁侍菩萨,共五尊。面形丰满,线条柔丽, 极富唐风。寺外西北角有元至正年间比丘尼首坐塔,平面方形,高2.3米,上刻佛像,序文和陀罗尼神咒,造形秀美,雕工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