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之悔
我的大学之悔
2001年我踏入大学校门,赶上本科扩招。结果呢?等我2008年研究生毕业时,一些同学开始待业,而女同学则赶紧嫁人,从此相夫教子,也算一条出路。回望我的大学生涯,才发现很多时候我都有机会改变。如果当时选择正确,足够果敢,断不是现在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这成了我永远的悔。
我的第一个悔是不该留在家乡上大学。在全家的想象中,去北京上海这些看上去很贵的城市读书,几乎是倾家荡产之举,最终我留在本地。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硕大的皮箱,足够带去火星
旅行。我就拖着这个箱子,去距离市区50公里的大学新校区报到。我和在大城市上大学的同学通电话,才了解到我们的学费一点不比北京、上海的学校便宜,且勤工俭学的机会少之又少。新校区距离市区也远,要做家教,连车钱都赚不出来,大家只能把旺盛的精力耗费在电脑游戏上。在大城市上大学的同学不但能挣出生活费,而且长了见识,以后就业时,自然比我们这些井底之蛙强很多。今年,表弟要参加高考,我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去大城市上好学校,千万别愁学费,越好的学校奖学金和助学金越多,反倒是越差的学校,越在乎你是否拖欠学费。"
我的第二个悔是不该中途换专业。我上外文系,学的是一个冷门的语种,只因我一向喜爱这种语言写就的文学作品。后来打听了一下,我们专业绝大部分全是给调剂过来的,而他们本来想学英语、经济,再不济也是法律。上课之余,大家每天讨论的主题就是自己的专业是否有用。外部的歧视更加严重,有位经管学院的女辅导员直接对我们班长说:"你们这个专业,以后找对象都难。"
纠结到大三时,我放弃了学得不错的外语,转入本校文科院系最热门的新闻专业。转眼大四,才知道因为热门,所以人多;因为人多,所以更不好找工作,结果逼得我考研,而当年和我一起学小语种的同学全部就业了。当我还在校园游荡之时,他们已经来往于东欧、中亚。当年学习最差的那位,聊天时开口石油,闭口矿产,时不时去国外做项目,让我羡慕得紧。你永远不知道四年之后市场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牺牲爱好,委屈自己,可能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其这样,不如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至少没辜负自己。
我的第三个悔是不该读研,尤其不该读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本校的老师只知道把本科的东西再讲一遍,如果考到外校,我至少能听听新鲜的东西。
研究生平时课程很少,大家闲得发慌,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供实习,除非去北、上、广这些媒体发达的城市。学业上的要求是发表一些不咸不淡的论文,其实只要交足版面费,发表文章非常容易。香港一位同学,研究生学制只有一年,课程排得满满的,为的是不耽误学生的时间。一个人一生有几个三年?
应该说,理工科专业都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念硕士、博士天经地义,而一些应用类学科,如新闻传播类,本身就应该多去媒体实践,拓宽视野,而不是对着几本老掉牙的教科书空想。好吧,我以三年的时光证明,我的读研之路是失败的。
七年大学生活,挂科、逃课与我无缘,我也从不沉迷于电脑游戏,即便如此,我的结局和那些逃课、挂科、玩游戏的同学相差无几。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从未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大学岁月中,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
徐新//摘自《读者·原创版》2011年第7期,
稻荷前/图
(作者: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