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唇鹿
白唇鹿
白唇鹿又名岩鹿、白鼻鹿、黄鹿、、“哈马”(藏语), 为大型鹿类,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为中国特产动物。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加以保护,药用价值传遍天下,不仅它的肉可食,皮能制革,而且它的鹿茸、鹿胎、鹿筋、鹿鞭、鹿尾、目录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收缩展开 外形特征分类地位
动 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哺乳纲 Mammalia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鹿科 Cervidae → 白唇鹿属 Przewalskium → 白唇鹿 P.albirostris
拉丁学名 : Przewalskium albirostris (Przewalski ,1883)
英文名 :White-lipped Deer
为大型鹿类, 体型 大小与水鹿、 马鹿 相似。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为我国
特产动物。体 重在200公斤以上,体长1.55米至1.9米,肩高1.2米至1.45米,臀高1.15米至1.35米,站立时,其肩部略高于 臀部 。耳长而尖。雄鹿具茸角,一般有5叉,个别老年雄体可达6叉,眉枝与次枝相距远,次枝长,主枝略侧扁。因其角叉的分叉处特别宽扁,故也称做扁角鹿。雌鹿无角,鼻端裸露,上下嘴唇,鼻端四周及下颌终年纯白色。臀部具淡黄色块斑 。
毛发:毛被及色调在冬夏有差别。冬季毛被厚,毛略粗而稍有弹性,毛形直,毛尖处稍弯曲,通体呈现一致的枯黄 褐色 ,胸腹及 四肢 内侧乳白或棕白色,四肢下端棕黄浅褐色,臀斑黄白色;夏季毛被薄而致密,通体色调多变异,有褐 棕色 、灰褐色或灰棕色等,臀斑棕色或黄棕色。出生鹿羔毛被柔软,在浅棕色的体背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
青海师范大学 生 物系对白唇鹿被毛的形态进行了宏观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其被毛仅由针毛组成。针毛的毛径特粗;髓质极发达,髓质指数高达96%;髓质形态为蜂窝状 网格 型;皮质呈退化状态。针毛具有很强的保温性,是适应高寒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栖息环境
白唇鹿是一种生活于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分布 海拔 较高,活动于3500-5000m的森林 灌丛 、灌丛草甸及 高山草甸 草原地带,尤以林线一带为其最适活动的生境。有垂直迁移现象,由于食物和水源关系或者由于被追猎,它们还可作长达100-200km的 水平迁移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它们比较固定的徘徊于一座水草 灌木 丰盛的大山周围。
生活习性
喜群居,除交配季节外,雌雄成体均分群活动,终年漫游于一定范围的山麓、 平原 ,开阔的沟谷和山岭间。主要在晨、昏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卧伏于僻静的地方休息、反刍,在气温较高的`月份,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地区,9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又慢迁往较低的地方生活。雄鹿长茸期间,一般7-8只组成雄鹿群活动于较高的山腰、山脊附近,受惊时均向高处逃窜;雌鹿常10-30多只与亚成体和幼兽一起组成家族性的鹿群,多活动于山体的下部、受惊扰却朝较低处逃逸。到繁殖季节集群可多达数十,乃至一百余只。
白唇鹿于晨昏采食,以高原生长的草本为主, 禾本科 和 莎草科 植物 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也啃食山柳、金腊梅、 高山栎 和小叶杜鹃等灌木的嫩枝叶。但随着栖息环境的不同,其食物 比例和成分也有所改变。1986年,中、日合作在青海 玉树 、果洛和四川 甘孜 等地区对白唇鹿的食性与繁殖作了初步观察。发现白唇鹿取食62种植物,隶属24科,其中有24种为最喜食植物。它们还有舔食盐碱的习性,以春夏季较为常见。
分布范围
青藏高原 特有种,分布 青海 、 甘肃 及 四川 西部、 西藏 东部。四川分布自南坪 向南至汶川,向西经 宝兴 、九龙至 木里 一线的川西北青藏高原延伸部分,约计28个县;甘肃分布于西部 肃南 、肃北及祁连山东部 甘南 玛曲县;青海分布于 祁连县 以西的祁连山地区到 昆仑山 与唐古拉山之间的玉树州;在 西藏 可可西里 仅分布于东南部 沱沱河 沿到 乌兰乌拉山 东端之间,保护区外围 通天河 岸、 杂日尕 那等地有分布。
繁殖方式
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9—10月,,雄性间有激烈的争偶格斗,经常有茸角被碰断的现象。孕期约8个月,翌年5—6月产仔。每胎产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3—4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雌鹿3岁即可参与繁殖,而雄鹿一般要到5岁才能参与交配。每年长茸、脱角一次。 鹿茸 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材。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蔡桂全; 刘永生 )的研究表明,成年白唇鹿平时雌雄分开活动,只有在交配季节即将来临时,才混合群集由暖季 栖息地 向越冬栖息地迁移,并最后组成交配群。但各交配群之间界线分明,由主雄支配全群其他成员。交配期约81天,交配盛期为9月底至10月下旬,共24天。当 天气 突变时,如下大雪,则会扰乱其正常生活,表现出更换卧息地、中止采食或交配等。
亚种分化
白唇鹿属为单型属动物,属下种白唇鹿 Przewalskium albirostris (Przewalski ,1883),无亚种分化 。
种群现状
1883年, 俄国 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甘肃 肃北县 党河南山获得标本。1927年美国 艾伦 又在四川的 巴塘 获得标本,从此便为国际动物学界广为关注。除七十年代初,我国送给 斯里兰卡 一对和八十年代初送给 尼泊尔 一对外,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得到过这种 中国 特产的鹿。
出没于祁连山以西经昆仑山、唐古拉山至 横断山脉 ,活动范围大,每座山仅有几个大的鹿群,以川、青、藏三省区较多。四川 石渠县 有1500-2000只, 德格 有200只, 白玉 有3000只。西藏地区 江达 有134只, 林芝 推测有300只。据估计大约7000只左右,目前白唇鹿的分布区和 种群 在急剧减少。
已列为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I级加以保护,一些地区已有效地控制住了捕猎。由90年代初的不超过50头到1997年的80-89头。现有白唇鹿的保护区有四川新 陆海 保护区、甘肃 盐池 湾保护区。
2003年,四川省 甘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