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刘禅“乐不思蜀”一辩
为刘禅“乐不思蜀”一辩
历史,一种经过千淘万滤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史书,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有时也会“一叶障目”,把真相变成永恒的谜,因为古代的史官们也是受封建朝廷约束的。
“乐不思蜀”,早已成为懦夫的代名词。但我不禁又要皱眉:历史上的刘禅果真如此懦弱?
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有人说这得益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确,诸葛亮功不可没。但他死后,刘禅还在皇位上坐了29年,这又作何解释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成为成都之主。”不难看出刘备对诸葛亮还是有猜疑的。在用人方面,刘禅可谓真是用人不疑,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自然是要得到刘禅的首肯。诸葛亮死后,将军李邈诋毁诸葛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
”,刘禅勃然大怒,当即把李邈斩了。由此看出刘禅并非是一个昏庸的帝王。后来,夏侯霸因受曹爽牵连被追杀而投奔到刘禅那儿。夏侯霸即夏侯渊之子,众所周知,夏侯渊是被黄忠杀的,刘禅一见夏侯霸就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句话就将双方前嫌消得一干二净,并用亲戚关系加以怀柔拉拢,这样的事也绝非没有城府的人能够做到的。
刘禅亲近宦官黄皓,这的确是刘禅一大过失。姜维多次劝谏,但刘禅却不屑一顾地说:“皓趋走小臣耳,君何足介意
为刘禅“乐不思蜀”一辩
!”这是他过分自信所致吧!对于“乐不思蜀”,我更倾向于刘禅大智若愚的说法,要知道一个亡国之君要想在敌人势力之中保全性命绝非易事,刘禅也只能装傻。
史书也是人写的',难免会带有一些片面的、主观的想法。由此及彼,面对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事,我们不应人云亦云,应该开动自己的脑筋深入分析,用“同一堆黄泥”捏出我们自己的泥像!
【指导教师:何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