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解读
大众文化解读
大众文化解读1
在中西方的语言丛林中,"大众文化"是一个较易被人们在多种语境中使用的`概念.为了了解其含义,我们有必要对"大众文化"一词进行解读.
作 者: 宗立华 赵卓莉 作者单位: 宗立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赵卓莉(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刊 名: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 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年,卷(期): 20xx ""(3) 分类号: G0 关键词: 大众文化 西方语境 中国语境大众文化解读2
大众文化是当代西方 社会 的一种主要文化形态。它是西方 工业 化、城市化、市场化 发展 的结果,是一种商业化、娱乐化、消费化的文化形态。由于大众文化以满足大众的娱乐、消遣、休闲需求为旨归,因此,它的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对感性欲望的诉求与张扬。
第二,感性化的娱乐取向。大众文化的基本形态就是一种快乐原则的文化,一种欲望的文化。用精神 分析 的术语来说,快乐原则与本我的欲望直接相关,它固有的趋乐避苦的本能倾向使拥抱快乐拒斥悲苦成了一个 自然 而然的选择。这就决定了大众文化偏重感性化、娱乐性的取向,以最大的限度满足了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这种感性特点主要通过大众文化的 内容 表现出来。
在几乎所有当下西方大众文化产品中,所表达的人性的丰富都和人们的欲求相联系,或多或少、或显或隐都离不开感性刺激的要素,他们使人们意识深处的本能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宣泄,感性取向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当代西方的一些影视文学作品,在 艺术 创造上极力张扬感性和欲望,借助大量的隐喻、象征的暗示来渲染烘托男女之间的情欲和性爱,极度地夸张了感性化。一方面是对于人的生命欲望的关注;另一方面又跃动着现时的欲望和冲动。因此,从衣食住行,到流行歌曲、影视文学作品、摇滚乐、广告、 电子 游戏等,西方感性文化的气息无处不在。
第三,情感的诉求与宣泄。进入数字化 时代 的大众文化, 网络 、媒介等手段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能更强烈、更彻底地表达出一种情感状态的视觉、听觉、触觉效果。对情感的诉求已成为西方流行歌曲、影视节目等大众文化产品核心的商业元素。如流行歌曲是大众文化时代的“情诗”,流行歌曲的主题是爱情,是生活中、情感中人内心的无限感受。人们在歌词里能找到一种情感体验,是人们无限的感性诉说和新语言。因此,情感的诉求不断被触发、被相互分享、被批量化地生产、被越来越多的浸润到人的情感世界之中。这种大众文化对情感的强烈诉求正如约翰·奈斯比克在《大趋势》中所说,信息时代是个高技术、高情感的时代。他认为人类 社会 正在从强迫性技术向高
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转变,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契机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参见约翰·奈斯比克:《大趋势》,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1984年版,第38—39页)。对于西方大众文化对感性欲望的.诉求与张扬,我们既要看到其中所体现的积极性,也要看到它的消极性。一方面,这种大众文化作为 现代 信息社会的产物,所表现的是西方现代社会的新的生活体验与文化体验。它张扬感性欲望,表达了人性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新的欲求。它反映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物质资料丰富条件下的人们的一种生活体验和状况,是人们内在焦虑、孤独的一种心理释放,满足了大众的精神和娱乐需求,成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解码现实、创造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西方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悖论存在的文化,有着追逐市场利润的本性,因而导致感性欲望诉求的泛化,而感性欲望泛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对感性的持续的欲求期待。在大众文化市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大众文化极力张扬感性欲望,追求不断上升的欲求满足,对于作为文化根底的终极性的东西如信念、信仰、理想等产生着严重的消解作用;将感性生命价值夸大,必然导致欲求焦虑与感性生命的空洞。当把欲望作为信念,把需要当作原则之时,也就必然导致文化终极意义被放逐、被庸俗化及享乐主义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