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观课议课的对话二
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关于观课议课的对话(二)
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关于观课议课的对话(二)——关于“观课议课文化”的对话(二)现实的建构余:在前面具体的观课议课活动中,我发现其中蕴含了很多具体的策略,能否就此概括一下?陈:首先是“以学论教”,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考察教师的教。以学论教要求把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从活动到状态,意味着要反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从过程到情境,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更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生成,关注教师的实践性智慧。要做到以学论教,需要观课者选取能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活动、精神状态的观察位置,也就是要坐在学生之间。观课议课不同于听课评课,评课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评课信息,主张不干扰学生学习。而议课是为了实现以学论教,需要获得学生学习的充分信息,它要求深入学习活动,探询学生学习的感受和体验。也只有深入学生中间,才能围绕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提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讨论话题和问题,才能使观课议课活动真正实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其次是“直面问题”。人是不完美的,但与其他物种比较,人知道自己不完美,承认不完美,努力追求完美,人的不完美现实与追求完美的实践是推动人自身不断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动力。迈克.富兰说:“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回避真正的问题是有成效的变革的敌人。因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并取得成效。”发现问题有利于认识不足并加以改进,暴露问题、认识问题、预测问题发展方向能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面问题既是观课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推进工作的困难所在。在具体操作上,最核心的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培养教师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使教师能始终对自己教学“不满意”并立志改进。另外,不能把教师在观课议课中的献课表现和讨论中的意见作为奖惩依据。“课”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没有问题和困惑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没有必要为课堂中的问题大惊小怪。第三是充分尊重教师的参与需要,致力于建设有利于围绕问题对话交流的语境,为教师创造安全的、能充分敞开的献课和自由发表意见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我的体会,最好的交流环境是一室之内两位朋友的促膝晤谈。第四是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培养教师的对话交流能力,议课时针对现象,与人为善,赤诚待人。第三个策略是“平等对话”。议课是一种对话。观课议课以参与者既平等又对立的主体间性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同情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处境,在对话中看到他人,并保障他人发表意见的权利,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议课,既要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评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另外一个是“最近可能区建议”的策略。在教师需要建议的时候,议课要给教师提出教学改进的建议。这种建议不仅要尊重教师自身的实际和需要,而且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和基础,同时要依据学校的环境和条件。建议既要立足实际,又要走在实践的前面,以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比如,建议时“先做减法后做加法”,也就是在建议增加某些教学环节和内容之前,先要就哪些环节和内容可以减去进行讨论,以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提高可接受性。余:如果将观课议课用于校本研修,有没有操作程序方面的建议?陈:一次完整的观课议课活动应该是一次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大体而言,可以分成这么几步:一是观课前的沟通。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献课教师的献课取向,并就观课议课的主题、方式、时间达成一致,以便获得共同的议课话题。根据观课主题和目的,观课者要做好观课工具的相应准备。二是课堂观察。根据观课需要,观课者携带观课工具进入现场。在观课活动中,观课者把关注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围绕相关主题尽可能全面收集课堂信息。并梳理“行为”、“效果”、“关系推测和意见”等内容。三是课后议课。参与者平等对话,描述课堂中的现象,判断行为效果,探询教育理念,推测相关因素联系,提出改进可能。四是行动规划阶段。参与者要反省观课议课活动,明确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从中选择自己的改进行动。或者针对观课议课中新的问题和困惑,选择相关内容深入学习。或者再就相关问题准备下一次观课议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