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原因及教训
导语:杨修,东汉末年政治家杨彪之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然而他却被曹操狠心杀死,那么杨修之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下面为大学网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杨修之死原因及教训
杨修之死的原因
根据罗贯中的<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杨修之死的原因能够归结出三个:
一.由于杨修可以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妒忌他的才干,又思索到留他在身边终难免形成祸害,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自杀掉。这大约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本身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主动拾掇行装,并怂恿其别人也作归计,因而,他的被杀是罪有应得。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抢夺接班的妥协之中,在曹丕已然失势的状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妥协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传人的安危思索肯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虽然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假如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唯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十分注重人才,只需能为他的政权效能,即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情愿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材料”),都能够证实曹操对杨修的注重非同普通,说曹操妒忌杨修的才干是没有道理的。
杨修之死教训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了之罢了。
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
的威严于不顾。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了杨修。这看似已了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
[杨修之死原因及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