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命教育不容忽视
孩子的生命教育不容忽视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的生命教育不容忽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的生命教育不容忽视
自杀、杀人、虐待动物……近日,在荧屏报端,一个个黑色的字眼频繁地和青少年联系在一起。
10月10日,在上海市奉贤中学校内,一名19岁的高三学生在洗手间内,用水果刀连刺一名同班同学6刀,伤者由于伤势过重不治而亡。调查发现,行凶学生的动机只是因为对方的成绩优于自己。据了解,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以来,上海已连续发生4起中学生极端行为引发的悲剧。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上海4名初中生,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跳楼这种十分极端的方式,欲结束自己年少的生命。
9月1日凌晨,一名14岁女孩从杨浦区某幢楼4楼跳下。9月1日清晨,浦东一名15岁男孩从8楼跳下受重伤。9月1日,江桥实验中学初二一男生因成绩排在年级倒数第一,无法接受“留级”的事实欲跳楼,后被老师和民警劝下,而他事先已在家留下遗书。9月2日上午7时左右,住在仙霞路一名12岁男孩,从家中6楼阳台跳下身亡。
据省城某媒体报道,3月30日晚,济南市南部山区某中学15岁的女生刘某被人杀害在校园厕所内。案发后,济南警方经过四昼夜奋战将嫌犯抓获。令人想不到的是,嫌犯竟是受害人的同桌,而且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话引发了这一惨剧。
与同学产生一点小摩擦,就蓄意杀人;学习压力太大,心理承受不了,就跳楼自杀……,这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通常被解释为青少年心理问题。对此,有专家指出:青少年自杀和暴力事件不仅仅是心理问题,事实上,青少
年生死观念的淡薄、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更令人担忧。他们为何如此漠视生命
教育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成长于这种环境的青少年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日前在杭州进行了一次关于青少年生命意识教育的演讲,他分析:“现在的孩子不怕死,是因为不知道生命的可贵。他们对生命存在的价值没有知觉。”他说,生命教育中有两个难题,一个是青春期教育,一个是生死观教育,前者全国已经有不少城市做得颇有成效,但生死观教育却还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浙江师范大学李伟健教授认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思潮,追求尊重,追求个人自由,认为生命是自己的,这种思想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许多青少年过分强调了生命的自我意识,认为自我的生命与他人无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不知道生命的神圣性,不知道生命是有责任的,这就导致了青少年自杀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郑晓江教授强调,以往,人们往往从心理疾病来解释自杀事件,但调查显示,全国的综合医院每年有200万急诊自杀未遂病人,诊疗期间接受过精神科评估或治疗的不到1%。许多自杀的青少年表现为冲动性自杀行为。他说,是同学关系、两性关系等人生问题导致青少年走上绝路。教会孩子面对“生死”比心理干预更重要。
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研究室主任翟静说,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屡有发生。与成人相比,青少年的心理更娇嫩、更脆弱,更容易受到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产生心理疾患的比例更高。有的孩子不懂得生命的宝贵,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凸显了生命教育的缺失。她呼吁,与知识教育相比,没有什么比生命教育更重要,要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这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社会的希望和未来。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的起点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对“生命教育”采取回避态度,或闪烁其词,这其实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事实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已经很普及。在瑞典,老师会让孩子投入大自然之中,体悟四季转换、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会组织孩子观看剖宫产全过程录像,让他们体会妈妈孕育一个生命是多么艰难,从而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的价值以及自己要承担的责任。此外,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医院太平间与遗体接触,让孩子们懂得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漠视生命将会带来什么后果。可以说,这些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注重传达一种贯穿始终的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态度和信念,让孩子从老师共同参与的对死亡问题的探究过程中,领会了科学精神,体验了对生命的感动。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深切地理解生命教育是体验与思考并重、生命感动生命的互动性的教育过程。而在我国无论是家庭或是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知识也只是被当作生理卫生知识来讲授。
郑晓江教授讲述了他在台湾看到的一种生命教育:让普通学校的学生到残疾人学校,跟残疾的孩子一起过一天,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他说:“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孩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教育孩子懂得,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
生命是短暂的,教育是永远的。生命教育不容忽视,它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启蒙和成长的阳光。
教育孩子珍重生命的例子
今天学校发了一封给家长的信,信的内容是:加强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让家长与学校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特别是夏季即将到来,为了防止溺水事件的发生,请家长多加注意。
拿到这些信后,我在想如何先教育一下孩子们呢,想到了这次四川大地震,就有了个好例子。下面就是我与学生的对话: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爱读书,有一些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喜欢读书,可是他们再也不能读书了。
生:为什么啊?
师:因为一场地震,他们死去了。(出示用相机拍的图片)
生:好可怜啊!/掺啊!......
师:是啊,我们身边永远存在着危险!比方说:龙卷风、地震、洪水.....等,不过这些我们的常识课上都学过应该怎么办。那么电,水呢,这些东西虽然平时能给我们带来方面,但是如果不小心就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以后天气慢慢暖和起来,小朋友肯定也喜欢水,也许会到河边或者池塘边去玩,这样就可能有危险了,很多溺水死去的小朋友都是贪玩才送掉了性命的。所以以后不要随便去河边玩耍哦!
感叹:每一个生物都在演义着生命的凯歌。并且努力着,希望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也会有身不有己的时候,就像这次四川地震遇难的同胞们,他们哪一个不是为生命的延续而奔波而忙碌呢?可是天灾阻碍了他们生存的权利,也没收了他们奔波忙碌的机会。在这里我只能感叹生命的脆弱。因此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最大程度的体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价值。生命万岁!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生命”的故事
前几天妈妈跟豆豆一起看到一个画面:一个妈妈被大火烧死了,她的孩子哭着喊着要妈妈。当时妈妈怕吓到豆豆,没怎么跟她讲,结果豆豆念叨了好几天“宝宝的妈妈没了”、“被火烧死了”、“豆豆的妈妈在这里陪豆豆”之类的话,还老说“妈妈豆豆不死”之类的语句,豆豆妈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遇到这类情况,家长要懂得体会孩子的痛苦感受,坦然地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否则,家长遮遮掩掩的态度反而会让孩子嗅到更可怕的气息。反之,如果借机进行关于如何保护生命的教育,则是更值得推荐的做法。
二、什么是“生命教育”
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不仅要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要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与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生活在同在一片蓝天下;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三、怎样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一方面
家长要自己先拥有积极正向的生命信念,为孩子树立榜样。
另一方面
要关注生活中与孩子互动的小细节,挖掘教育契机,培养孩子的生命智慧。
现实生活中,一些突如其来的灾变,不是人的能力所能左右的。当灾变发生时或发生后都是在考量我们的生命智慧,能否机智应对关系到生命的安全和损失的大小。大灾变毕竟很少,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小矛盾的解决就是生命教育的一次很好历练。家庭生活中其实有许多有待发掘的细节。下面我来分享几个家庭中借由生活细节进行生命教育的案例。
案例一:
有一次妈妈陪贝贝看关于动物胎生和卵生的绘本,小家伙突然问妈妈“那我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妈妈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就答应儿子考虑一下再给他答案,后来有朋友向贝贝妈推荐了相关绘本,问题才得到解决。但过了一段时间,当贝贝又问妈妈“那为什么妈妈会生孩子,爸爸不会生孩子?”的时候,贝贝妈又犯难了,不知道该不该回答孩子的这类问题。
解析
几乎所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对自己的生命来源产生疑问,这类问题通常会让家长恐慌,因为他们以为孩子想跟他们打听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实际情况却是,孩子只是对自己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到好奇,家长给他们一个适合他们年龄的回答就可以了,比如,小一点的孩子,可以简单地跟他们说“你是妈妈生出来的”,孩子得到答案后,往往会满足一段时间,但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他们又会对自己的生命起源产生更深层次的疑问,问些类似贝贝这样“为什么妈妈会生宝宝爸爸不会生宝宝?”之类的问题。这个时候,家长也要尽量用浅显易懂的答案回答他们,比如“因为妈妈的肚子里有个叫子宫的东西,小宝宝可以在里面成长,爸爸身体里没有这个东西,自然不能生宝宝了。”
总之,这是一个常问常新的问题,考验着家长的教育智慧,幸运的是,当前市面上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绘本,为这方面的亲子互动提供了更多生动的载体,对直接谈论这个话题感到不自然的家长们,不妨为孩子选购部分此类绘本,如《小威向前冲》、《圆圆的肚脐》等,作为亲子共读的素材,如此,既向孩子传播了科学的性知识,又避免了直面问题的尴尬。更重要的是,这些绘本不仅注重相关生理知识的传授,还有非常贴心的心理发展关怀,适合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