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科举情感之纠结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科举情感之纠结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科举情感之纠结
王福臣(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系,山东淄博255130)摘要:蒲松龄一生对应试科举获取功名不遗余力,但科场屡屡失意让他经历了由期盼到失落、由失望到愤恨再到反思求变的情感交错与渐变历程。《聊斋志异》中的一些代表篇目如《考城隍》、《叶生》、《司文郎》、《贾奉雉》、《于去恶》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蒲松龄对科举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科举;纠结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0)11-0062-04蒲松龄一生汲汲于科举仕途,对科举“情有独钟”,孜孜以求,并把科举看成是自己获取功名利禄和报效国家的唯一途径。初试少年得志,成竹在胸;但乡试屡屡不中,虽才华横溢,却又久困考场、怀才不遇,以致对科场失望至极,心生诸多愤慨与不满,乃至对之反思批判、设想改革。《聊斋志异》中对科举、考场及士人的种种描述表达了蒲松龄对科举所抱有的复杂情感,也深刻体现了蒲松龄一生对待科举由期盼到失落、由失望到愤恨再到反思求变的情感交错与渐变历程。
一、对科举的狂热与期盼
科举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儒家“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的积极入世思想对读书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读书应举、入仕做官已成为读书人的必然选择,功名利禄、悲欢荣辱皆系于科举成败。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的时期,科举出身成为做官的唯一正途。“科举考试在明清形成严密的考试系统,共计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为乡试,由皇帝钦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源和监生、贡生等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二步为会试,由礼部主持,乡试第二年在京城举行,考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