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风琴
管风琴
管风琴
管风琴(管风琴)
管风琴(pipe organ),属于气鸣式键盘乐器(参见“乐器”词条),流传于欧洲的历史悠久的大型键盘乐器,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至2013年).管风琴是风琴的一种,不同的是一般的脚踏风琴是通过脚踏鼓风装置吹动簧片使簧片振动来发音,而管风琴是靠铜制或木制音管来发音。管风琴音量洪大,气势雄伟,音色优美、庄重,并有多样化对比、能模仿管弦乐器效果,能演奏丰富的和声。
目录 乐器简介 发展历史 乐器特色 主要组件 收缩展开 乐器简介管风琴是历史中构造最复杂,体积最庞大,造价最昂贵的乐器,是一架雄伟,庄严的机器。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年,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且仍在继续发展。公元十世纪后进入教堂中,14世纪定型为今天的样式,并继续发展壮大。管风琴一般和拥有它的教堂、歌剧院、音乐厅等同时建造——因为管风琴的结构是直接依附在建筑结构之上。也因此,管风琴没有明确的规格限制,根据教堂或音乐厅堂本身的规模、经济实力、偏好等来决定管风琴的大小。管风琴属于哨管和簧管混合型气鸣乐器,演奏方法类似于其他的键盘乐器。——其实,任何键盘乐器的键盘,都是从管风琴“继承”来的。管风琴音域极宽广,一般都使用数层的键盘,脚下还有脚踏键盘,由许多音栓来控制具体的音高和音色,左右手以大谱表记谱,脚踏键盘部分在大谱表下单独开一行低音谱表记谱。管风琴
的音量宏大,音色优美、庄重、不失表现力。 发展历史起源
最早古希腊城邦出现了一种名为“Double Flute”的乐器,它由两根不同音调的管子组成,后来这件乐器迅速被排箫所取代。但排箫难以手持,因此公元前250年古希腊工程师亚力山德里亚的克特西维奥斯制造的水压式管风琴,这是音乐史上第一架管风琴,到公元3世纪时民间仍使用,它以阿基米德原理,将水汽通入多跟音管内,从而可以使键盘放平,发出优美的乐音,因为体积极小(一管一音,音域为一个半八度),所以便于携带。4世纪出现了桌子型的伴唱琴,以风箱式装置替代水压式,增强了音量。5世纪末,管风琴扩充为房间的体积,并引入教堂。
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几乎每个小镇的教堂中都拥有或大或小的管风琴,每到宗教节日,都能听到悠扬的乐曲飘散在整个小镇。能够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担任管风琴师,也是音乐家们引以为豪的荣誉。但当时教堂较小,管风琴仅拥有几百根音管,并只有一层键盘。直到12世纪,法国才出现两层键盘的管风琴。 一个中型教堂内安装的管风琴大约有1200根音管、16枚音栓(不同音调)、两套键盘和1层脚踏板,而当时制造它则需要两年时间。后在装配时,还要根据演奏地点的室内声学特性来调节音响效果。13~14世纪时,流行建造大型管风琴,其音域扩大到有完整半音的3组,结构逐渐复杂,规模庞大,最有名的是德国哈尔伯施塔特1361年制造的管风琴,有三层手键盘和一个脚踏板,20个风箱,由10人操作。同时,音色独特的小型管风琴也相应发展,更灵活和敏感的键盘替代了笨拙的轨杆。
16——19世纪
管风琴在欧洲乐器中占有统治地位,被称为乐器之王(原为莫扎特所说),在音乐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6世纪初,各国出现不同流派的制作家,推动了管风琴制造的发展,键盘相应改变,除了笛管音栓外,还使用了能发颤音的簧音栓和共振器。为了产生音色对比,一些音栓还被设计成可模仿其他乐器。19世纪之前,管风琴都是为每一个教堂单独设计,并在现场制造组装。 到了19世纪,法国工程师卡伐叶(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开始试验工厂化生产管风琴。他大幅提升了管风琴的制作工艺,其生产的管风琴质量很好,演奏强音的时候音量巨大,能够制造出以前地管风琴所无法企及的雷霆般音响,同时它也能够奏出低声细语般的音色。他在脚踏板的深处增加了音量踏板、表情踏板(类似于电吉他上的两个旋钮),可以细腻地表现微妙的情感。巴黎圣丹尼斯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20余座教堂的管风琴都出自卡伐叶的工厂。在此期间,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也对管风琴进行了一些改造,它扩展了键盘和踏板的音域(最高音由C扩展至F),并将联动设备处理得像钢琴那样光滑,使演奏家可以尽情展现他们的技巧。1867年在巴黎首先使用电气式装置带动琴键工作。此后,各种改进都用来加强管风琴在音色变化幅度和精巧性方面的能力。
19世纪——现代
明末清初,管风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展开逐渐进入中国,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安装使用。但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这些管风琴消失得无影无踪。北京音乐厅于1990年安装了一架管风琴。在我国的一些重要文化场所,如国家大剧院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以及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地的音乐厅又陆续安装了管风琴,使得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管风琴辉煌无比的音响效果。 自20世纪起,管风琴中逐渐采用电动鼓风机送风,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优化设计,克服送风管内产生的涡流干扰,使电动送风的管风琴也能像手工送风的琴一样具有典雅的音色。20世纪后半期管风琴进入了电子时代,出现了电子辅助的机械式管风琴和电子合成器式管风琴,由廉价电控设备取代传统机械设备。音乐厅里大部分使用这种经过改良的机械式管风琴。电控管风琴使用电子信号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原理,使演奏人员在触键感觉上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传统的音栓体积减小,可以轻而易举的'安放在琴的两侧,甚至键盘和踏板的旁边还配有可编程的音色存储电钮,这样演奏家不必在现场演奏时更换音栓。由于键盘不再需要机械连杆直接连接,演奏台也就不用局限在一个固定位置,而可以任意移动。但从演奏角度来讲,音色和音响上还是传统机械式更能诠释巴洛克经典作品的真谛。
乐器特色结构复杂
管风琴誉为乐器之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从公元前3世纪起源至今,管风琴的发展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而这个进程也可以说是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进程; 与此同时,管风琴还有着所有乐器中最复杂、最庞大的结构:多层的键盘,众多的音管、音栓,以及复杂的地声原理和操作技术,让管风琴成为了一架能发出美妙声音的巨型机器;它还有着其它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丰富而辉煌的音响;管风琴能够模拟管弦乐队中所有乐器的声音。属簧片乐器族中的自由簧乐器,音域最为宽广,有雄伟磅礴的气势,肃穆庄严的气氛,其丰富的和声绝不逊色于一支管弦乐队,是最能激发人类对音乐产生敬畏之情的乐器,也是最具宗教色彩的乐器。
音域宽广
管风琴音域极广,管长则是决定音高的要素。 下列管长(英呎')或(英吋")及音高(Hz) : 128'——4Hz, 64'——8Hz, 32'——16Hz, 16'——32Hz, 8'——64Hz, 4'——128Hz, 2'——256Hz, 1'——512Hz, 6"——1024Hz, 3"——2048Hz, 1 1/2"——4096Hz, 3/4"——8192Hz, 3/8"——16384Hz, 3/16"——32768Hz。 人之听觉范围约20hz至20000hz。在人的听觉范围以外的音高(次声波与超声波),是用感觉的。
主要组件管风琴由音管、音栓、键盘、轨杆机、风箱、琴箱组成。
音管
音管有两种,分别称作哨管和簧管,采用不同的发音方式。 哨管有圆柱形管体,圆锥形管脚,发声原理与管弦乐队中的长笛非常相像,演奏者的肺代替风箱来供给气流。气流通过哨管的根部进入,当气流在哨管的腔内分裂的时候就产生振动而发声。这个声音在通过笛腔或哨管的其余部分时被放大了。多组木制和金属制的音管,其长度(决定音高)和形状(决定音质)各不相同;其尺寸与音高相一致,长的奏低音,短的奏高音。 簧管在圆锥形管体内安装金属簧片发音,除本身音色外还可发出类似铜管、木管独奏的音色。簧管的发声原理是:空气从哨管底部进入,振动却发生于簧舌(通常是黄铜做的)与哨管底部的一个凹槽(即共鸣器)之间。 音管分排竖立在键盘后方的由风箱供气的贮气箱上,各排音管都由音栓控制。管风琴的音域可扩展到9个八度以上,其音量宏大,气势雄伟,音色庄重优美,对比多样,能模仿管弦乐器的音色和演奏丰富的和声。管风琴是所有乐器中最复杂的乐器,然而,其基本原理在2000多年以前就已被发现。
机械装置
在有电力之前,风琴的风箱要用手来鼓动。在一些古老的乡村教堂中,至今尚可见到那种鼓风用的杠杆。到了近代,也有用水力机或内燃机来鼓风的;不过现今的管风琴大多用电力鼓风。
键盘
管风琴上有一层或多层键盘。这些用手来操作的键盘叫做手键(manual)。大一些的哨管往往要用一种特殊的键盘来操作,即用演奏者的脚来操作,叫做脚键盘或脚踏板(pedal)。 现代的管风琴都有这两种键盘,一般手键盘有61个音,从C~c4,5个完整的八度。脚键盘32个音,从c~g1,两个半八度。与其他重要的键盘乐器如克拉维科德、羽管键琴和钢琴不同,它是通过管子而不是琴弦发音。 键盘与储气箱相连接,即通过一种联动装置(action)与哨管相连接的。有若干种不同的联动装置,最古老、也是最耐久的一种联动装置叫做滑片(tracker)。当琴键被按动时,掣子拉动滑片至指定位置,滑片上的小孔正好对准指定的音管。
音栓
音栓也叫拉栓,是圆形突钮,可推进推出,通过轨杆机操纵滑板,控制音管;滑板上有与该排各音管对应的洞孔。音栓主要有:主要栓、笛音栓、弦音栓、簧音栓、变化音栓、混合音栓、联键音栓等。管风琴音量洪大,气势雄伟,音色优美、庄重,并有多样化对比、能模仿管弦乐器效果,能演奏丰富的和声。 大多数教堂中的管风琴,控制气流进入某组音管的音栓大多放在演奏台的两侧。音栓的作用是关闭或阻塞气流进入通向音管的通道。今天的音栓一定要拉到“ON”的位置,音管才会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