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池
爱莲池
爱莲池
爱莲池(爱莲池)
爱莲池位于庐山南麓星子县城区周瑜点将台东侧,其东南紧连冰玉润,正南距鄱阳湖1020米。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时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现在的爱莲池呈正方形,四周花岗石护砌,长48.84米,宽34米,深3米,总面积为1661.24平方米。池之正中,筑有面台,花岗石彻垒,内筑五花土,台上有观莲亭,亭四方形,立柱起架,柱础莲瓣纹。顶为重檐歇山顶,亭之前后,有池桥各一与池相连,三墩四孔,墩以花岗石彻垒,后桥为"之"字形曲桥,衔接桥长10.55米,宽1.23米,高2.78米;二桥下方,各有莲池两方于侧。
目录 说法一 说法二 庐山爱莲池 历史沿革 收缩展开 说法一爱莲池故址在今湖南省邵阳市城北路6号市政府院内。宋治平四年(1067)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期间,在此辟池种莲。池方形,广十余亩,与江水通盈涸。池周砌石为墙,环植垂杨。池内莲花叠瓣充楼,香幽而不实,亦不藕。据说,周子的传世名《爱莲说》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因之称为“爱莲池”。
说法二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嘉佑六年(1046)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曾任赣州通判,他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因此在他的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名为“爱莲池”。 据说,爱莲池在全国有好几处,对原址在什么地方,《爱莲说》在何地所写,颇有争议。其实,就算此池非彼池,又有什么关系,后人敬重的不就是你那池中莲荷之风骨,周公爱莲之情怀吗?
庐山爱莲池爱莲池是位于庐山南麓的一处天然景观,风景秀丽,优美动人。 位于星子县原南康府衙故址东侧,是宋周敦颐(濂溪)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时赏莲、写莲的`故地,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周敦颐墓又称濂溪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莲花镇周家湾之栗树岭,1999年,在江西省、九江市有关部门的关心下,香港周氏宗亲总会再出100余万元巨资复修该墓。 目前保
留修复的爱莲池呈正方形,面积近170平方米。池中高筑石台,台上建有“观浮亭。”台面积70平方米,内填“五色土”。台两端均有石桥曲栏与台相连,台北为20米长的五礅六孔“之”字形石桥,台南为18米长的三礅四孔青石平桥。池中分划十方池,种植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莲花,盛夏之季,漫步莲池,微风悠悠,清香朴鼻,似步入清凉之世界,心旷神怡。如左河水《爱莲池赏荷》云:“俏姿幽雅舞池塘,红粉白肤短绿妆。 一串珍珠迷岸客,未谋娇面已闻香。”。修复的爱莲池整体建筑优雅新颖,清新大方。 历史沿革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其中“出淤泥而不染”已成千古名句。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