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意大利学酿葡萄酒 30人入学10人能按时毕业
留学意大利学酿葡萄酒 30人入学10人能按时毕业
相比去英美国家留学,去意大利、法国等小语种国家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要少得多。昨天,我们采访了去意大利留学的重庆学子廖博洋,他对意大利留学印象最深的是:宽进严出,班里同学一学期比一学期少。
喜欢红酒,申请了红酒酿造专业
廖博洋今年20岁,高中毕业于重庆外国语学校,现在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葡萄酒酿造专业的大一学生。
“去意大利留学的学生多数是学艺术类专业。”廖博洋说,“我选择葡萄酒酿造专业,是因为从小有葡萄酒‘情结’。我10岁的时候,家里请朋友来吃饭,红酒、啤酒、白酒都有,父母会都让我尝尝,最后发现还是红酒好。”
“中国只有一所大学里有葡萄酒酿造专业,而这个专业所请的教授也是意大利的葡萄酒酿造师。”
“以后做什么我都想好了,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酿造师并开一家中国顶级的酒庄。”廖博洋信心满满地说道。
去年,同廖博洋一起申请上这个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一共有6名,分别来自中国的不同省市。
语言国内学半年,出国学半年
去意大利、法国、德国这样的小语种国家首要条件就是要过语言关。
“都是从零开始学的。我先在北京学了半年的意大利语,拿到了办签证需要的语言等级A1级。到意大利后,我又在语言学校学习了半年意大利语,拿到了语言等级B2级。只有过了B2级才能通过入学考试并拿到学生证。”
“但想听懂课还远远不够,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们还得抓紧时间学习意大利语。”
为练口语和专业课,去餐厅做试酒师
在廖博洋出国之前,父亲给了廖博洋一个学习目标——三年顺利毕业(意大利高校本科三年制)。“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还没有一个中国留学生能三年就顺利毕业的。”
“第一年课程比较多,下午5点多下课后,我就回住处复习功课。到上个学期,为了多练口语和红酒品尝的实践能力,我去了一家餐厅做试酒师。”
试酒师的工作就是品尝顾客点的菜,然后为他们推荐合适的'酒。廖博洋每天下课后都要去这家餐厅工作5个小时,平均每天品尝20道菜左右。“按照意大利的留学生政策,只有在意大利满一年后才能去打工。”廖博洋说,“其实工资不高,一个月500欧元,但得到的锻炼是非常珍贵的。”
品酒课,教授带来8种红酒100个杯子
半年的意大利语学习之后,廖博洋就开始学习专业课了。葡萄酒酿造专业的课程包括《食品安全法》、《葡萄酒法》、《质量管理》、《葡萄酒的鉴赏与品评》等。大一的时候,主要是一些理论课,但也有如品酒课这样的“实战课”。
品酒课是廖博洋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每次上课,教授就拖着一箱子红酒和一箱子高脚杯进教室了。“红酒箱子里至少有8种葡萄酒。”教授把红酒一瓶一瓶开启,将100个酒杯倒上酒,然后把酒杯顺序打乱,让班上的30位同学品尝。
“比如你喝的是什么种类的红酒,是什么年份的,酸度、甜度是多少?到大家品酒完毕时,教授才会公布答案。”廖博洋说,“两个学期下来,我们已尝过不下100种葡萄酒了。”
除了品酒,教授有时候还会带来一些牛排、生鱼片等。“每种食物有其对应的酒,每位学生尝了牛排或者生鱼片以及对应的酒后,都要说出品尝后的感觉。当然,这样的感觉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第一学期结束,两名中国同学被“淘汰”了
除了品酒课这样有意思的课程,葡萄酒酿造专业还有比较沉闷的课程,比如法律。廖博洋说:“自博洛尼亚大学1087年建校以来,很少有中国学生在第一学期就通过法律考试。”出乎廖博洋自己预料的是,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通过了包括法律在内的所有考试科目。“学校奖励了我200欧元的饭卡,并且给了我申请5000欧元奖学金的资格。”
其余5名中国学生中,有2名中国学生因第一学期期末学分没达标进入第二学期。“一个学期总学分60分,如果达不到30分,要么退学,要么重修。根据前几年毕业生的人数来看,我们班30人中只有10人能三年顺利毕业。”
意大利以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大学都是宽进严出,每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都会发现班里的同学减少了。
意大利大学的考试也比较严,一般期末考试都有笔试和口试,只有笔试通过了才能考口试。而在笔试中,同一个班的试卷又至少有3个版本,有些人数多的班甚至会有六七个版本。“作弊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
他给师弟师妹的建议:
留学一定要努力,证明自己靠的是实力
聊到给想出国的学生的建议时,廖博洋提到了三点。
“学好语言;证明自己靠的是实力;心无旁骛地学习,出去的孩子,总是因为寂寞,或者因为想家,不用心学习,导致挂科不能按时毕业。”
中国人喝红酒的三个误区:
在学习过程中,廖博洋发现了中国人喝红酒的三大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觉得红酒越陈越好,其实只有所有味道(包括酸甜度、陈旧度等)都不突出(综合后平衡)的酒才是好酒;第二个误区是觉得不挂杯的红酒是好酒,其实不挂杯只能说明红酒的酒精含量偏高,不能说明其他问题;第三个误区是觉得红酒是红葡萄酿的酒,白葡萄酒是白葡萄酿的酒,其实两种酒都是红葡萄酿的,只不过白葡萄酒是去了皮的红葡萄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