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于丹
以下是unjs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林清玄于丹拆字论道妙解舍得
于丹和林清玄,一位是著名的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是文章如茶香的散文大家。近日,二人作客北京卫视“舍得·五星夜话”节目,坐而论道,畅谈人生。
节目现场,于丹和林清玄和主持人春妮一起,品着“舍得酒”,以各自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国学素养、独特的视角,通过巧妙拆解,诠释了“爱”的真谛、“酒”的豪情、“茶”的禅机、“舍得”之人生智慧,充分展示了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为我们奉献了一场洗涤心灵的对话。
拆“愛”见心
在林清玄看来,繁体的“愛”,比简体的“爱”好。因为繁体的“愛”里有“心”。爱,是心灵必然的感受,是那种突然天雷,勾动地火,立即的、绝对的、不容商量的感受。“爱”和“情”,构成了“爱情”。把“情”拆开,左边是“心”,右边是“青”。这说明,心要清澈才是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得从三个方面来衡量:第一,有没有完美的向往?第二,有没有浪漫的情怀?第三,有没有理想的怀抱?说到“浪漫”,林清玄认为,那是一个很美丽的词。什么是浪漫呢?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地走,浪费一些时间一起散步,浪费一些时间一起吃饭,浪费一些时间一起喝茶……这就是浪漫。如果心中有了爱,那么爱的力量可以让你减轻人生的负担。
于丹则从另外的角度阐释了对“爱”的理解。她觉得爱是天地人间固有的一种形态。在大自然,在天地人间,一年四季都有各种爱的形态。春天有春风化雨,催开绿叶、鲜花,你觉着这是一种爱;夏天太阳变得炽热,百草丰茂、一片葱茏,你觉得这也是爱;到了秋天,秋风转向萧瑟,开始有落叶,所有的颜色变得浓郁、厚重,还有丰硕的果实,这也是爱;最后到了冬天,一片茫茫大地,厚厚的雪那么安全的覆盖着、滋润着,然后会有新一年阳气蒸腾时候的生机,这还是爱。用了“心”的爱,如一粒种子,在世界的万千变化中孕育、孵化、成长起来,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只是我们的“心”在小的时候,会有许多抱怨。比如我们会爱春风,却会指责严冬;我们喜欢花开,却会讨厌叶落。爱的形态不丰满,就会在相守的时候产生种种不满,不如相逢有缘那么好,甚至产生一种“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实施绑架,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因此,爱的心思要清澈,用“心”去爱,用“心”经营,让心灵在爱的沐浴下成长。
狐狸点评:
拆“愛”见心,可见爱是一种源于心灵的感受。爱是一粒种子,发乎
于心,在心中生根、发芽、一天天长大。真的爱情,该是给彼此心灵以滋养,让相爱双方都在爱的沐浴下成长、成熟起来,让生命更加通透和充盈。从这个意义上讲,爱是给予,是付出,是舍得,而非占有和索取,更不能以爱的名义,实施“绑架”。爱有很多种:亲情之爱、友情之爱、爱情之爱,更有一种超越阶级、种族、国界的人间大爱。大爱无疆,见证舍得。拆“酒”见豪情
说起“酒”,林清玄追忆起当年和古龙豪放拼酒的往事。古龙生前酷爱喝酒,经常和林清玄拼酒,拼到后来没办法分出高下,不知谁的酒量更大,那就拼速度。两人各拿一个铁盆,倒满,干盆。有时,古龙酒性大发,喝醉之后让林清玄接着给他的小说写结局。有一次,林清玄当时在编报纸,请古龙写连载小说,古龙写了八百多篇,遇到报纸改版,他的小说都要停掉。于是打电话问古龙可不可以停止这个小说。古龙说:“不行啊,这里面有一百多个主角,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生命,没办法结束。”最后,林清玄在征得古龙同意后,写了一个结局,说有个人遍发武林贴给每个主角,邀他们来少林寺比武,结果来的一百多个主角全都被预先埋在地板下面的地雷炸死了。林清玄认为,适量、科学的饮酒有益身心,还可助兴。酒到了最高的境界都是和豪气相通的,在酣畅淋漓之间感悟快意人生。古龙的一生,是爱酒的一声,是充满豪气的一生。
说起酒和武侠,于丹老师认为,不同的武侠作家有不同的风格。读金庸、梁羽生的作品,会感觉到书中呈现的典雅、方正和中国人的那种侠骨气概,就像我们小时候受过的正统教育,大家都喜欢像郭靖、令狐冲、萧峰这样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人物。而古龙小说里的人物,则让人读出一种侠气和邪气,令人心动不已。只有古龙这样气质的人才会写出像小李飞刀、阿飞、楚留香那样的角色:哪怕最正的人物身上透出的一股骨子里的邪气。英雄都爱酒,像古龙那样的人是离不开酒的。说到兴奋处,于丹提议以古龙的名义开怀畅饮。
狐狸点评:
据说当年杜康酿酒,屡试不成。某晚梦中得一高人指点,要其酉时取三个人的三滴血加入其中,方能成功。次日梦醒,便等到酉时去村口,取文人、武士、疯子的三滴血滴入酒缸,终成天下第一佳酿。取名为“酒”,意为酉时取到的三滴血而成就天下第一佳酿。故事虽不足信,但酒可壮胆,想必是武士之血的作用;酒会乱性,想必是疯子之血的作用。文人往往嗜酒,酒至半酣,则兴致勃发,挥毫泼墨,下笔如神,行如流水。古有李白之豪情,今有古龙之癫狂。酒之特质,令人忘情忘性。忘情忘性,实乃舍得之境也。而酒之酿造,本身就是一个舍得的过程。“三斤粮食一斤酒”、“百斤好酒仅得两斤舍得精华”。正所谓“杯中乾坤大,梦里山水长”啊!
拆“茶”见禅
林清玄将“茶”字拆解为“人在草木之间”,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当你站在天地之间,会发现自己跟这世上的草木没有分别。当你全身心进入了一杯茶里面,品出的就不只是茶,而是人生滋味了。当茶味禅味,味味一味;诗心佛心,心心相印时,你就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禅茶一味,说的就是“人生百味,味味一味”。这味道,就是回到天真、拙朴,没有分别的状态。人生百味里面,若有一个滋味你可以体会和领略,那么其他滋味也就同样可以体会和领略了。人到最高境界,东西都是相通的。写诗的人写到至高境界,像王维、陶渊明、苏东波、李白的这种境界,跟佛的境界没有什么两样。而修佛之人,开悟的时候一定会写诗。因为没有比诗歌这种语言形式更简约的表达方式了。诗心佛心贯通以后,心既能跟诗相印,也可与佛相印,跟天地精神往来,与更高的境界相印。另外,茶和水的最大区别在于茶里有文化、有感情、有思想、有境界。境界不同,喝茶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在于:随着年龄增长,你的感受有没有增长,你的智慧有没有增长。就好比二十岁的你是站在桥头看风景,三十岁你是站在楼头看风景,四十岁你站在山上看风景。到了五十岁,你就是在云上看风景了。而到了八十岁,你就是在天上看风景。五十岁的你和二十岁的你,看的是同样的风景。然而,你的位置更高了,它就变得更开阔,变得更美好,更可以包容不同的事物。年轻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想追求成功。其实,只要你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比昨天更加慈悲、更多包容、更能品出一杯茶的味道,那么今天就是成功。拥有一颗平常心,活在当下,成功其实并不难。
于丹认为,茶和牛羊吃的草的区别,在于茶加了一份心情去鞣制它。做茶的人是知味的,品茶的人也要知味。用心泡出的茶,知味的人才能喝得懂。茶,其实是一个人生开悟的过程。年轻时候喝茶觉得太淡,淡到不足以安顿一颗少年心,所有浓郁的东西都喜欢尝试,所有冒险的事情都敢去做一遍。但是后来逐渐从容下来。喝茶这种境遇是要缘分的,心情不到,别人赠的好茶是喝不出来的。每天早上用心为自己沏杯充满阳光和幸福的一盏香茶,会让人身心柔软、宁静、从容、舒朗,会让人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如果没有这份心境,那饮茶跟牛羊吃草也就没有区别了。于丹将世界比作一锅滚开的水,谁投进这滚水里面都是一种煎熬。若是一颗生鸡蛋,投到滚水里煮啊煮啊,会被水煎熬得越来越硬。就像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些硬邦邦的人,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以偏概全,总说人生是悲观的,人心是险恶的,世界前途是茫然的。如果扔进去的是一根胡萝卜,一开始很挺拔,有款有型,但是煮久了就变成胡萝卜泥了,这就是被生活煮软了。软的人处处妥协,一切都随着他人的意愿。但要问问本心在哪里,早已经被水化散掉了,这就是煮软了的人。如果投下去一把干茶叶,滚水和茶叶一起滚得越久,茶叶越舒展,越丰美,越滋润,同时它把这锅水改变成了香茶。人生如茶,你去跟这个残酷的世界相遇,煎熬就变成了一种成就。
狐狸点评:
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禅茶文化。禅茶一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曰“苦”:茶性如人生,茶的特性是苦后回甘,正如人生百味,苦中有甜。其二曰“静”:唯舍掉喧嚣浮华,方可得清净自在,心气浮躁之人,是品不出茶中妙味的。其三曰“凡”:禅的本质,无非是要我们平常心做平常事。于烧水品茗中感悟人生智慧。其四曰“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在于“放不下”。放下一切,自然轻松自在,看世界山清水秀,日丽风和。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冗杂事务,偷得浮生半日闲。有诗为证:“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拆“舍得”见智慧
由禅、茶的话题,于丹和林清玄谈到了舍得。
对于“舍得”二字,林清玄借用了“俗”、“仙”、“佛”三字来拆解,“俗”、“仙”、“佛”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三个不同境界:“人”字右边一个“山谷”的“谷”,那叫俗。人往山谷走,就是不舍得的人,最后就变俗了。“人”字右边一座“山”,人往山上走,那就变成“仙”了,轻快如神仙。若继续往上走,走到最高处再往上走就是佛了。“佛”,“人”字右边是“弗”。“弗”即“不是”的意思,所以“佛”就“不是人”。佛为什么不是人?佛是舍掉了所有“贪、嗔、痴、慢、疑”等幅面情绪的人,而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化为“悲、智、行、愿、力”。慈悲、智慧、实践、愿望和力量。舍得就像装满东西的杯子,只有倒空了,才能装进新的东西。人一般最先装满的东西是物质的、欲望。这些东西装满了,别的东西就加不进来了。要把它掏一点出来,加一些文明的、文化的、艺术的、思想进去。满了以后需要再掏一点出来,加一点灵性的、体验的、或者境界的东西进去。如果一个人有物质、欲望的层次,有文明跟文化的层次,还有灵性跟境界的层次,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人。舍得并不是舍掉一切,舍得是舍掉那些使你沉重的,使你堕落的,使你走不远的那个状态。放一些让你轻快的,或者让你灵性向前迈进的东西。舍掉不好的,就会得到一些好的。所以佛不是全部都舍掉,而是舍掉负面的、消极的,留下正面的、积极的。在舍弃的同时也在得到,有这样觉悟的人就成佛了。人可做的事情是无限多的,当你的人生道了一个新的阶段,就该加一点文化的、性灵、利他的东西进去,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
关于舍得,于丹认为,舍与得是同步的。并不是先舍了什么再得到什么,人在舍的同时,也一定在得。我们总说人生要饱满、要充实,于是拼命地给做加法,用很多物质的东西去填满自己无休止的欲望,却不敢做减法。其实,人生最好的境界不是花枝春满、天心月圆,因为花全开以后,下一个瞬间就是残损。月全圆以后,下一个瞬间就是凋敝。所以,要给自己留点空间,留点期待。“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因而,由舍开始的,是一个人生命的宁静和自信,一个没有信心的人是不敢舍的,一个心不静的人是不敢舍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自以为懂得太多东西,但是懂得太多以后,人心就较劲。于丹说,星云大师曾给她拆过一个字:知识的“知”加个病头,就是“痴“。知识多了本身不是坏事,但知识要是全粘在一块,就会生病了。知识生了病,就变成了“痴”。星云大师说:“你看那些没多少知识的农夫村妇,喜欢了就在一起,不喜欢就撒手了,没那么多的恩怨痴缠。痴缠的全是有知识的人,那就是因为知识生了病,所以痴了。”所以这世上什么东西都是过犹不及。舍得,有时候就是舍份量,得质量,得通透。《老子》里边有四个字,叫做“光而不耀”。意思是说,你可以有光明,但别耀眼。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含蓄、圆润、蕴藏的光明,如磨砂过后亚光的色彩,不会刺伤别人。《庄子》里面有一观点,我们的心是个心府,要保光,要保持生命的光明,保住内在的光明,你的外在就会透出一种滋润而从容的光泽,不是一种万丈光芒。当把那些光芒打磨亚光的时候,贼光就消失了,宝光就升起了。这就是光而不耀的人格,就是舍得。
狐狸点评:
从拆“愛”见心、拆“酒”见豪情、拆“茶”见禅,再到拆“舍得”见智慧,我们看到,人生到处都蕴含着舍与得的道理。在我看来,“俗”字还有另一种拆解:“人字”旁边是五“谷”。人活一张嘴,树活一层皮。所谓俗人,无非是为五谷杂粮,寻常生计而奔走的凡夫俗子。而“欲”,拆开来,就是“谷欠”。因为欲望,我们的生命随时处于捆绑状态。有人崇拜金钱,成为金钱奴隶;有人迷信权力,却被权力扭曲;有人追逐爱情,却在爱中失去自我;有人热衷思想,却在思想中走火入魔……
曾问过朋友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舍得?什么是智慧人生?这里有三个词是比较容易混淆的:精明、聪明、智慧。精明的人善盘算,聪明的人善思考。然而,一个精明的人不见得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聪明的人,不见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赚了一辈子钱的精明人,也许只赚来了满脑子烦恼。一个自以为很有思想的聪明人,也许只是个被痛苦痴缠纠结的人。而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个快乐的人,包容豁达的人,少计较,懂舍弃,明心见性的通透人。
欲望是一匹烈马,我们要驯养它、驾驭它,而不要被它带着肆意狂奔。面对我们的欲望,看清我们的残缺,明了我们的需求,加以驯养,适当满足,也有所克制。快乐的秘诀,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计较得少。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在和快乐。
人生是一辈子的修行,在平凡琐事中修行,是最好的修行。用事业成就人生,用爱情完善人生,用艺术滋养人生。抛开得失荣辱,舍掉浮华喧嚣,摒弃自我中心,活在当下,善待身边人,珍惜每一天。无论爱情的圆满,事业的成就,都只是修行的副产品。
[林清玄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