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诈骗因何而生?
校园诈骗因何而生?
11月8日,一个不法团伙在我校北校区对大一新生行骗,谎称可以让新生做商品代理,共骗取现金近3000元,
校园诈骗因何而生?
。文法学院团委书记金宏妍在接到学生受骗的消息后立即与数名学生将正在就餐的五人拦截并通知保卫处,保卫处迅速赶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受骗现金全部追回。据有关师生介绍,这之前一个月就有新生受到同一批人的欺骗,但时间相隔较远,证据不足,损失已经无法挽回。类似的受骗事件也在诸多高校发生,为什么大学生成为不法分子行骗的主要对象并且一再受骗呢?经济的需求与实践的渴望给诈骗者可乘之机
贫困学生对经济来源的迫切需求是大学生容易上当受骗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了解,此次被骗的学生全是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们所谓的购货款或是其他用途的现金都是向周围同学筹借的,自身并没有什么积蓄。
不少贫困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做兼职工作以获取一些生活费用,减轻家庭负担,在这具有独立意识和分担家庭负担的初衷中却隐藏了巨大的风险。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以前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考大学式的生活,对社会接触太少,以致进入大学后往往因为社会经验缺乏而容易上当受骗。而在这个受害群体中,贫困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因为他们在缺少社会经验的同时还得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出于对经济来源的迫切需要,在面对“提供职业者或是挣钱中介人”时,他们通常是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即便有疑惑,但在诈骗者的一席妙语中,他们就失去了仅有的理性与警惕。原本贫困的学子在被骗后,对于他们艰难的生活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然,除经济困难的学生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也是诈骗者主要进攻的对象。对于他们,兼职所挣取的收入并不是他们从事兼职的最终目的。毕业后,学生面临就业和深造双重选择,就目前来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使他们更多地想通过兼职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增添砝码。但在实践的同时务必谨慎,可以多征求老师的意见。
维权意识淡薄使诈骗者屡屡逃脱
记者从此次校园诈骗案中还发现,许多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淡薄,
资料共享平台
《校园诈骗因何而生?》(https://)。在此次校园诈骗案中,受骗者和受骗者的同学不少,但几乎没有人想到找老师帮助或是报案,被骗后的第一反应是无助,是不知所措。伴随而来的是对受害者的叹息与安慰,受骗者也自认倒霉,算是自己花钱买了教训。一位警惕性高的女生暗自跟踪诈骗者才使得此次损失全部挽回。这种状况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受骗后一段时间内教师毫不知晓。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上当受骗之后,不知道报警,错过了挽回损失的机会。保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大学生在学校受骗应立即到保卫部门报案;如果在学校外面受骗,则应立即拨打110,也可以拨打当地工商部门的投诉电话。但是很多受骗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骗子的详细联系方式,这给查处这些骗子带来了很大困难。维权意识淡薄使诈骗者屡屡逃脱并使得大学生一再成为受骗对象。
大学生从事兼职工作,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念: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前提,以锻炼自身能力为目的,不为利益所驱动,不轻信、不盲动,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高校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些高校没能对学生、特别是新生进行有效的防骗教育和就业指导,以致学生对社会上的不法行为缺乏认知;学校没能对校内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良好的管理,致使野广告在校园内外四处张贴,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视听。在一些校内的广告牌上,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中介机构张贴的招聘兼职的广告,广告声称:“不需付出太多劳动,就有高额回报”,这种宣传倒是吸引了不少大学生报名参加兼职招聘。而一些中介公司在收取了大学生们一定数额的报名费、介绍费、押金之后,便失去联系,没有了下文。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加强防治;清扫野广告,打击行骗者就显得十分必要。针对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现状,学校可以提供这方面的'高水平的法律讲座,拓展同学们的视野,丰富法律知识。
减少学生上当受骗的另一途径是校方成立一个可以为学生介绍兼职、联系兼职的部门,专门为学生服务。在这一方面,我校的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当前学校所能够提供的兼职岗位并不多,不能完全满足同学的需求。尽力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开发出更多的岗位也就成为勤工助学部门面临的重任。
结束语
此次校园诈骗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这些。学生损失得以挽回,这是不幸中的幸运。这也得感谢教师和保卫处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在学生利益受到损害时,即使有一定危险也要坚持为学生讨回公道的教师形象展现的不是一幅凝滞的画面,而是一个生动的个体所具有的品德与精神。同时,防骗也需要学生自身提高警惕,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提高自己辨别真伪的能力。重视校园防骗,维护我们共同家园的贞洁是学子们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