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结合教育实践谈谈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结合教育实践谈谈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结合教育实践谈谈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火山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准确来说,这两个表达方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不妨可以看作是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
现在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人的个体心理依然都是在发展中,停滞的心理会让我们人类饱受苦难;无论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我们人类都不甘心在某一些方面在停留,都想追求做一个完整、完美的人.除非自己将自己的感觉忽略,要不然人总会活在不断的反思当中.实际上,学校的完善的系统化知识教育,可以有一些好处:将一些过去相对共识度比较高的理论体系,直接高效的让学生认识、体会、领悟.或许一些想法和思路,可能离他们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愿意走进抽象思维的世界.当然也有可能是学生当时的思维、心理发育程度没有达到,因此我们在教育中提供多种有可能的相对成熟的选择,让他们在知识和思维的海洋中,找到他们愿意落脚的地方.
我长期教初中生,而且还是初一、初二的学生,他们这时候,多数逐渐有了自主意识;愿意建立自己的认识世界,而且他们很容易发现家庭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差距;随着认识圈子的加大,他们对认识的怀疑和建立,已经有一定的认知.无论他们是否认知得当,这是他们愿意自主掌握自己的开始.有些人为什么最终走向反面?其中,和他们本身对是非的分辨能力有关,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而学校提供的可能和社会是有差距的;虽然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已经相对的在某些领域中已经纯化,特别在中国学校已经几乎成为了社会最高的道德高地、学习园地.社会的复杂程度逐渐对学校有不少莫名渗透,如果不保证一个相对清静的教育修炼环境,相信学校的教育贯彻必然会大打折扣.利益和权力的无孔不入,导致学校教育失范,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其它行业是有一定的本质区别.学校担负着社会发展的均衡层面,如果太过用绩效来衡量基础教育,特别是初中的教育,这是和饮鸩止渴差不多.因为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决定了我们进行教育的效度,我们不能一味用灌溉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更不能以为教师在一定的道德高位或知识高位、思想高位,就能代替学生的前进方向.切合了解学生目前所在的状态,如何进行一些详细的微引导,让学生们找到把握自己,也感觉到自己一直在成长的感觉.我们不能代表学生去选择什么方向,但是我们提供了无数的好方向,他们的选择余地就很大,成才的几率也很大.
据说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是在芬兰、丹麦等地,反而不是美国,其实认真考察一些资料,发现他们在让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很大.教师可以根据他们个人对学科在社会中作用的理解作为教法的蓝本,自由选择适用的教材,甚至自己编写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来选择相应的老师,修到一定的教育学分;这样出来的学生和这样的老师,都不会因为过于偏颇,而流于形式.
教育的理解,从某些程度上来说,是可以从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能力结合来定的;并不是一纸什么证件所能代替的.特别在面试、面谈的环节,我们很容易发觉不少学生或老师本身对一些问题都是空白的;可能他心里面明白,但是到了需要表达的环节,他们都几乎成了哑巴或者是极度的紧张.给教育有相对的自由表达、辩论,我们不是一直以为真理越辨越清?心里面没有相当的组织,他所说出来的话,就会经受不住现实共识的考验.
我们需要培养怎么样的人?一个个有自信、有知识、有文化、有方法、有能力、有表达的人,这是时代非常需要的人,只要这样的人才对社会有更长远的贡献;也只有这样,社会整个风气才能逐渐扭转过来,教育才更有现代化的盼头.如果长期纠缠在是非的争论中,没有理出一些
清晰的做法,我们的教育还会有好一大段的路要走.当然,我们国民本身对教育的心理上包容也要强,不然教育改革发生一些难以达到的期望就失去了整体的希望,这样反而会危害着我们作为人的动力.伴随着不同时期心理的共识建构成熟,我们的教育才有明显的出路,才有更多的宝藏去挖掘,挖掘出和谐社会存在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