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几月几日几点
冬至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随着2016年冬至的临近,2016年冬至是几月几日备受人们关注。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2016冬至是几月几日几点
2016年冬至是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廿三,星期三
2016-2025年冬至时间表:
1、2016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18:44:07,农历2016年十一月(大)廿三
2、2017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00:27:53,农历2017年十一月(大)初五
3、2018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06:22:38,农历2018年十一月(大)十六
4、2019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12:19:18,农历2019年十一月(小)廿七
5、2020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18:02:12,农历2020年十一月(小)初七
6、2021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23:59:09,农历2021年十一月(大)十八
7、2022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05:48:01,农历2022年十一月(小)廿九
8、2023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11:27:09,农历2023年十一月(大)十一
9、2024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17:20:20,农历2024年十一月(大)廿一
10、2025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23:02:48,农历2025年十一月(大)初一
冬至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一天,也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名称,也叫“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称其“长至”,是基于古人对天象变化的观察: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谓“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此后的白昼,便一天天延长了。称其“亚岁”,就是仅次于元旦(即今之春节)。而在我国民间,则更有“冬节大于年”
的说法。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了解了2016年冬至是几月几日,我们来看看2016-2017年数九日历。
冬至过后将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气候,三九、四九(2017年1月8日-25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保暖哦!
三九天开始后,河面结冰、江河封流,这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俗话说:在家千日易,出门一时难,说的也就是三九天的寒冷天气了。
2016-2017年数九日历:
一九:2016年12月21日-2015年12月29日
二九:2016年12月30日-2017年01月07日
三九:2017年01月08日-2017年01月16日
四九:2017年01月17日-2017年01月25日
五九:2017年01月26日-2017年02月03日
六九:2017年02月04日-2017年02月12日
七九:2017年02月13日-2017年02月21日
八九:2017年02月22日-2017年03月01日
九九:2017年03月02日-2017年03月10日
十九:2017年03月11日-2017年03月19日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汉末年。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传说冬至吃饺子缘起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据说在冬天张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冻坏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物体,起名“娇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保护耳朵。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时至今日,人们把包饺子的习俗沿袭了下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和热汤,积久成俗,“娇耳”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性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