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言语表达训练之形象感
第四讲 言语表达训练之形象感
好的语言不仅是为了传情达意,而且是在传情达意的基础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为了这种“滋味”,我们民族言语表达走的是“立象以尽意”的路子。试问闲愁都几许?倘若回答成“我之闲愁,且多且长且乱且久”,那就不是我们所喜欢的,我们的大脑喜欢自主加工自主获取信息,而“立象”正好可以让大脑历经一个由“象”悟“意”的愉悦过程。所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定要回答成“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让愁之多、之长、之乱、之久的意义由读者自去领悟出。所以,我们在传情达意时,可以凭借联想,将抽象的意义化为形象的表达。看两段材料:
材料一:责任不是一个轻松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冷峻。一个人成年之后,便要担负起责任,而且,你还要时时小心翼翼。你为责任付出沉重的代价,而责任回报你的却往往只是痛苦。责任如此沉重,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承担责任呢?因为责任能使你的人格伟大。
材料二:责任不是一个轻松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不知不觉地卸落在他的肩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却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的痛苦。这样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还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不难看出,两段文字在传情达意上并无多大差别,但两段文字的形象感却就有了天渊之别,材料一好似严肃的社论,而材料二则似图文并茂的画报。究其根
源,材料二中,抽象的意义都做了相应的'形象具体的联想。“冷峻”是抽象的,但与“岩石”联想起来,也就具体形象了;“责任”是抽象的,但与“一份成年的礼物”联想起来,也就具体了,“承担责任”是抽象的,而“不知不觉地卸落在他的肩上”却是形象可感的;“小心翼翼”也是抽象的,而“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却就将“小心翼翼”转化成具体可感的了;“痛苦”,感觉起来也有些模糊,但联想到“灵魂与肉体”,那痛苦就真成了剜心切肤之痛……由此,我们就应该牢记一个写作原则:运用各种联想手段(尤其是类似联想),将文章中抽象的意义转化为形象的表达。
倘若用物理的眼光看,联想便是为了给对象确定参照物。单说“愁”,难以说清,更难以说出情味,于是为“愁”觅一形象的参照物,让读者在比照中自求自得,于是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其实,化抽象为形象的基本技法就是比喻。然而,翻开我们的作文,比喻却少得可怜!究其原因,非我们学子不能“比”也,实为缺少“比”的意识!为此,要使自己的言语形象化,千万别忘了将你要渲染强化的意思用喻一比!
要想真正获得化抽象为形象的言语能力,一定得养成两个读写的良好习惯:一是用联想把每一个文字相关的信息激活,比如,由“家”这个字,我们可以联想到家门前的老槐树、老槐树下的旧石磨,也可联想到古道西风里的游子、月夜捣衣的思妇,等等;一是用想象把每一个文字“立体”起来,比如,由“凌晨四点”,眼前凸显出一幅黎明图景:夜的黑,灯火的倦怠,环境的阒寂,夜虫的呢喃,落花的声响,等等。有了较强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言语的形象化便不成问题。除此之外,你还得完成一项记忆积累:给自己的大脑储存一本相册,相册里面充满了形象的元素。一说“江南”,便有“小桥”“流水”“乌蓬船”等词语跳出。相册里的“象”从哪里来——生活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