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万佛石窟
锦州万佛石窟
锦州万佛石窟
锦州万佛石窟(锦州万佛石窟)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城西北十八华里的万佛堂村,前临大凌河,背倚福山。万佛堂石窟西区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了,是辽宁省内最早,最大的石窟群。
目录 地理位置 建造历史 菩提圣水 义县万佛堂石窟交通指南: 收缩展开 地理位置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城西北十八华里的万佛堂村,前临大凌河,背倚福山。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到了夏季,满塘的荷花更是招人喜爱。
建造历史根据碑文及史料记载,万佛堂石窟西区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了,是辽宁省内最早,最大的石窟群。 西区共有九窟,分上下两层,系营州刺史元景为祈福禳灾所建,并由开凿云岗、龙门两大石窟的北魏时期国师昙曜法师主持修建。上层有三小窟,下层六大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第一窟有窟门三个,窟为方形,高约五米,每边长约七米上下,正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跨入窟门可见并行两、三人的`洞廊和一间可容百多人的窟室。窟内壁上雕刻着千姿百态的佛像群、琳琅满目。从佛像数量看,除地面外,满洞皆是佛,名为“万佛”, 实不虚传。 东区共有七窟,各窟造像都已风化。第五留有《韩贞造像题记》。东区山顶,有一圆形小塔,为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所建。 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间,因为常年的自然风化与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不复存在了。现在仅存的石窟大部分是明朝的嘉靖年间重修的。石窟分为东、西二区。东区的石窟规模不大,仅留有少量的佛像,较为珍贵的是第五窟窟壁上的景明三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人的造窟题刻,是关于契丹民族的早期史料,可谓弥足珍贵。西区的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三窟,下层六窟,总计九窟。后崖有一大肚弥勒佛像,高达3.2米,佛像面带微笑,叉脚倚座,亲切慈祥,堪称石刻佛像中的精品。第五窟的题刻手迹乃是平东将军元景在公元499 年,造崖时手书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并被清末的康有为评为"元魏诸碑之极品"。
菩提圣水千手观音洞窟后面的山崖上,有一株躯干粗壮、根深叶茂的菩提树。从自然属性讲,这类树种一般都生长在南方,但据专家考证,这株菩提树已经有500多年的树龄,在北方同一树种中,是年龄最大、最为粗壮的一株。 更为神奇的是,在树下的断崖上,常年滴落晶莹的水珠,一点一滴汇入地面的一口水井,井水清澈见底,沁甜无比,多年来被人们誉为“菩提圣水”。可以想象得出:自然界的雨水、地下水经过菩提树根系的吸纳、岩石的层层过滤,必然含有丰富的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加之菩提树是佛祖释伽牟尼修炼成佛的地方,就更为“圣水”平添了许多神韵和灵气。 清朝的咸丰皇帝隐居承德避暑山庄,但他喝不惯塞上带有碱味的咸水,就命人寻找甜水供御用。找来找去,终于在万佛堂千手观音佛洞后找到了,捧给咸丰一尝,他大加赞赏,连呼“圣水”,此后,每月都有数十大桶“圣水”拉进避暑山庄供咸丰饮用,“菩提圣水”也因此得名。 从民国年间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后期,一位看护寺庙40多年的老人饮用“圣水”,活到103岁时,仍身强体健,看上去像只有六、七十岁的样子,后来当地政府考虑他年龄太大,几经劝说,才让他回家安度晚年,他一直活到138岁,才悄然谢世。 用“菩提圣水”泡茶分外清香、煮饭更加松软、熬药药力倍增……如今,来此求取“菩提圣水”的人络绎不绝,可以瓶灌、还可以桶装,带回去就能品味到被誉为万佛堂宝中之宝“菩提圣水”的神风灵气……
义县万佛堂石窟交通指南:义县万佛堂石窟地址:辽宁锦州义县头抬乡万佛堂 义县万佛堂石窟自驾车路线: 锦阜高速到义县下道沿307省道直行10公里左转然后再右转行驶约2公里处右转走305国道再行驶2公里右转直行5公里处到达目的地 义县万佛堂石窟乘车路线: 义县县区金三角大车店院内乘坐公交车半小时一趟20分钟到达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