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
桐城
桐城
桐城(桐城)
桐城市,位于安庆市北部,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呈阶梯分布。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9℃,年降水量1241毫米。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等三大交通动脉纵贯全境,水路菜子湖通达长江。下辖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个镇和3个街道,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2011年,全市总人口755462人。桐城,合肥经济圈核心城市,目前桐城市形成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纺服装、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六大优势行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 “中国羽绒家纺名城”、 “中国输送机名城”、 “中国刷业城” 、“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温商最具投资潜力地区” 、“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等称号。桐城有国家4A级嬉子湖生态旅游区...
目录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原始社会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胼手胝足,刀耕火种。夏商时期
,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 夏,属扬州之域。 商,属扬州之域。 周,置桐国,为楚附庸;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 秦,为舒县,隶九江郡。 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前164)改称舒县。 东汉,属舒和龙舒侯国,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刺史部。 晋,属舒县,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道,又隶晋熙郡。 南北朝,宋初为舒县,隶庐江郡;后为阴安县、吕亭左县,隶晋熙郡。齐,属晋熙郡阴安县,庐江郡舒县、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梁、陈,为枞阳郡枞阳县。 隋,初为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同安县,隶同安郡。 唐,初仍为同安县,属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沿用至今。 宋,北宋初年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属淮南西路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属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属安庆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属江淮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初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属安庆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元年(1912)直隶安徽省,民国3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17年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1952年改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区,1968年始隶安徽省安庆地区。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桐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别山,南滨长江。1949年以前,县域东南广,西北狭,面积3543平方公里。1949年2月,东乡及南北乡的部分地区析置桐庐县(今枞阳县);1979年12月,南境杨桥区大部分地区划入安庆市郊区。自此,县域东经116°40′—117°09′,北纬30°40′—31°16′。东邻庐江、枞阳两县,北接舒城县,西毗潜山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郊区。东西宽42公里(从桐梓山到三芝庵),南北长64公里(从大龙山牛冲到北峡山大佛尖)。 2012年,桐城国土面积1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
地貌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区为大别山东段余脉,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织绣铺锦。
水文
境内河道交织,形成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地表径流量年均9.7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约1.3亿立方米。
气候
桐城属亚热带湿润气侯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由于地形差异和季风活动的影响,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物候反映明显。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水量1326.9mm,年平均日照时数1903.34小时,日照百分率43%,年平均无霜期246天。
自然资源桐城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蟒、白鹤、白鹳、白颈长尾雉等,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水獭、小灵猫、林麝、江豚、鸳鸯、大鸨、白腹鹞、雕鸮、大鲵、虎纹蛙等。 珍稀树种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凹叶厚朴、榔榆、蝟实等。药用动植物主要有桔梗、柴胡、薏苡、元胡等。 矿物资源蕴藏量较小,以非金属为主,金属次之,主要有石墨、花岗石、透辉石、河沙、大理石、矾、泥炭、铁、铜等。
行政区划1986年桐城县下辖8区(范岗区、青草区、双港区、金神区、大关区、孔城区、石河区、黄甲区)、3镇(城关镇、孔城镇、青草镇)、53乡、1个管理区(鲟鱼)。11个居民委员会、468个行政村,实行镇管村体制。1988年8月,原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合并并组建新的安庆市,桐城县隶属安庆市。 1996年8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所辖区域不变。2004年5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罗岭镇由桐城市划归安庆市宜秀区。2006年9月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为12个镇、2个街道。截至2011年底,全市辖12镇、3个街道,198个行政村、23个居民委员会。 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 12个镇分别为:新渡镇、双港镇、青草镇、范岗镇、金神镇、嬉子湖镇、孔城镇、吕亭镇、大关镇、唐湾镇、鲟鱼镇、黄甲镇。 3个街道分别为:龙眠街道、文昌街道、龙腾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