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珍爱我们的孩子
真爱(珍爱)我们的孩子
自古至今,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优秀的民族(如犹太民族)无不把自己孩子的教育(或称之为后代的教育)放在继工作之后的最重要的位置(不是有“教育工作”这么一说嘛,并列短语,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偏正短语),即使是农民也懂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这样的道理,然而教育——学校教育——本身在这样的过于“负重”的责任下面,有时也显得力不从心,可却不得不拉大旗作虎皮,反正是政府办的(公家的怎么弄都不怕,反正归罪不到自己的头上),人民不相信政府还能相信谁?整个教育体系因为急躁而盲目,着急搞试点,盲目跟风潮。落伍了不是挨打,而是挨骂,骂的是政绩,骂的是文件上的那一点点数字,数字化时代嘛!别糊弄那些当领导的,领导人都知道的!现在的大学教育的任务和职责由原来的培养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工作是包分配的),转型(或者说是异化)而成为了现在的一颗社会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大学应该市场化、产业化——市场化可以促进教育平等、权责明晰可以提高大学的运作效率、产业化可以增强其生命力;但不应该工业化,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单单是一个知识产品、技能产品,更是一个区别去机器与动物的人,是具有精神价值的独立个体。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没有思考、不会思考、不敢思考,那只能是冷漠的机器、麻木的奴隶、媚骨的奴才),更直白的说是为4年毕业之后(而不是将来)的一份好工作(而不是一项事业)而培训之(而不是培养之,培训只是纯粹的知识技能—金钱的交易,没有人之为人的解说,甚至连职业道德的说明都没有!而培养则是对一个人的潜力的挖掘,对一个人人性的升华或者说是去污),大学教育已经完全堕落为“职业教育”(此职业教育非彼职业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乃是利国利民的“全民总动员”,而我国则是只是模仿其表,不懂实质。),只不过是挂羊头还是挂狗头的名目。曾经那神圣的大学教育早已经隐现,无奈的低下了那高傲的头颅。实用知识替代了人生理想(不是正有人说“理想顶个屁用?能给我一个好工作吗”还不如有一技之长,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毛大头才是硬道理)、科技知识替代了人文文化(科学转化为技术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对于掌握之人则转化为人民币)、投机取巧替代了伦理道德(现在的二奶素质以及提高到了大学本科水平,甚至是研究生水平,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悲,是该笑还是该哭)、偷奸耍滑替代了法律正义(现在纳税第一的不是什么100强,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因为是私企,所以怕官老爷,国企呢?嘿嘿,大家心知肚明吧)。好男人不如好工作——这也是当代女性嫁人的一个标准,“女怕嫁错郎”的帽子从一个男人的朴实、厚道、本分抛给了高工资、好岗位,嫁妆的三件套从什么金银首饰换成了“房子、车子、折子”。老实的男人估计只有寺庙才有一颗佛心收留吧……阿弥陀佛我们俗语所谓的“望子成龙”应该为真,但也有水分,因为在古代能上的起学的一般非富即贵,农民家的孩子要想上学,除非是富农,况且,就算是有成就也不能成龙啊,能成一个地头蛇就不错了,龙那是皇室的专有名词,要有名誉权的!而“望女成凤”则纯粹是为了和“龙”搭配着捆绑“销售”,反正父母都舍得给孩子花钱,现在又提倡男女平等,多出个成语,孩子写文章字数也多些不是?学校的职责是教育,而家庭的职责是养育,但二者又有交叉,甚至是融合,因为“教养”一词不仅仅是关乎学校或仅仅关乎家庭的褒义词,谁都不想在前面加一个否定词,因为关乎脸面,中国人尤其在意这个脸面。可现在的绅士、淑女,似乎都没有那些痞子、女匪吃得开了,后者敢想敢干,不是要一部分先富起来嘛!你们缩头缩尾,俺们来闯!什么法律、道德、有钱还摆不平什么!人已经物化,所以一切皆可拿来交易的,良心10块钱一斤、处女膜50块钱一贴……80年代给男人介绍女朋友,男方先问人家谈过没有;到了90年代给男人介绍女朋友,男方则不问女方谈过没有而是问日过没有;进入了21世纪,这世界的变化可真是大啊,到了给男人介绍女朋友的时候,则不问还是不是处女,而是问流过没有;到了2010年,到了给男人介绍女朋友的时候,则该问变过没有了……90年代,电线杆上贴的最多的是“专治阳痿早泄”,2000年则更新换代为“无痛人流”,美国的麦当劳来了,给中国的孩子们带来了一个乐园;美国的“伟哥”来了,给中国的男人们带来了一个天堂——天堂里还有好几个美丽的“天使”在等着自己,谁说中国的男人不大气,这不一下子可以保养好几个“天使”呢!当你问及一位家长:你爱不爱孩子,回答说,当然爱!又问及:你想不想让孩子出人头地,这还用说?!(爱成为了对孩子施加各种要求的尚方宝剑,家长们会说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对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好——就算不是为了眼前的好,也是为了未来的好——仿佛每个父母都是预言家,都能预言社会以后的发展和孩子以后的成就,因此,你这个做好孩子的学生也应该义无反顾的接受它,如果我不是你的爹妈,你更应该感恩戴德的痛哭流涕,祈祷自己降生到了这么一个不仅能顾及温饱而且重视教育的家庭中)可当问到许多家长如何实施他们的教育理想的时候,他们却大言不惭的说道“不是有学校的老师吗?跟着老师好好学就肯定能考上好大学!”说的斩钉截铁、说的掷地有声、说的振振有词,仿佛广大教师的代言人一般。家长们凭什么那么相信学校的老师?学校教师的成分或者说成色有几分,有多少家长做过深入的调查?或者说作为孩子的家长既然这么在乎自己孩子的教育,什么事都可以马虎,唯有教育这样的终身大事(而不是“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了!)而不能马虎!那么又有多少家长担负起了这个艰巨的责任?家长们是不是一推二到五?有多少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所在学校的教育之中?如果说不仅中国的教育家们为中国的教育体制着急愤怒,中国的所有家长们都有一颗真爱自己孩子的心,那么我想家长们也都会关心、关注、甚至是仗义执言的!先撇开整座庞大的教育体制不说,光说现在学校里有多少不称职的教师,家长有过调查没有?家长如果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真的关心的话,那么就应该对孩子所在学校的教师以及学校的学习环境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或者说是深入的调查,或者是直接到孩子的班上去听老师讲课,我认为这才是负责任!有多少家长是清楚的知道教育的本质和或者说是学校的内涵的?(这里分为小学、中学以及大学,这三类学校是属于各级的学校,各类的学校则如培训类的技校——属于职业教育且独立且交叉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因为交叉——倒不如说是混合——在中国则是责任不清、权利不明的同义词,有利益了谁都可以主管、出了问题谁都可以推卸的一个灰色地带,这或许也是一个中国特色吧——部属直隶院校,如有属于林业部的、水利部、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外交部……不一而足)或许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教育经历来通过“物换星移”的精神嫁接转移到孩子的身上,以为(更多的是想当然)把孩子送到学校里面就万事大吉,一劳永逸了,甚至连家长会都懒得去参加“家长会”(大学因为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基本完成而取消了家长会),因为很多老师以及家长们根本不明白开家长会的涵义(比方说学校组织——而非家长组织,但一切责任基本上都旁落到了班主任的肩上,几乎没有校长或者教导处主任去参加的——举行的家长会、运动会、开学的军训、穿校服升国旗……等等许多学校的活动)。如果说教育的类型分为三种: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长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融合学校教育与家长教育,合力朝着孩子的健康方向发展,有什么问题了,大家商讨着如何来解决;有什么困难了,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一起来帮助,不仅是为了学生们的教育,更是为了家长们的教育,一种互敬互爱、互助互学的小团体。借用葛优的一句话——“我相信群众”,为什么?因为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就算我们中国没有所谓的社区教育,但家长会这个形式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社区形式——一个小的团体,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中组织一个所谓的“教育委员会”选出几名在社会上或者家长中比较有地位或者声誉的人来做委员,帮助老师一起为孩子的教育出谋划策,甚至是出资捐助,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这个班里的某个孩子家有了生活上的困难,作为同一个班集体的其他孩子家长是不是也该在人道主义精神的带动下去帮助之?况且一个班几十人也就是百十来号家长们了,一起帮助一个困难的家庭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走笔至此,肯定会有人说我是在建议学校办成慈善机构,肯定会有人说我们不是有政府嘛,学校的职责就是好好的教孩子学习,考试好就行了,可是学校的职责在育人吧?把孩子送到学校的主要目的,我想是为了想让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吧?如果只是想为了他以后找一个好工作的话,那还不如提前把他送到公司或者厂房,论工龄最后也能混个职称什么的,可那是育人吗?育人就是培育孩子潜在的美好的人性,具体的说就是人性中的善,比如善良、诚实、礼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助人而培育出的乐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守法……家长们一起帮助另一个家庭,这件事本身就是一堂很好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们耳濡目染也一定能培养一颗善良同情的心来的。在许多家长们的眼中,教育好孩子是老师的责任,家长的义务就是把孩子送到好学习里面去,幻想着孩子在一所“名牌”学校里面自然而然的就成为家长们理想中的骄傲。可孤儿的悲哀在于举目无双,热切的家长的悲哀却在于举目无章。上个世纪五六十出生的家长,现在完成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义务”(那时人们对义务的理解是有义务送孩子去接受教育,而非有义务以身作则把孩子培养成人)已经在期待着孙子辈的孩子们接受学校的“再创造”,之所以用“再创造”一词是因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时代,学校的职责已经由原来的纯粹知识传授递换成思维的培养、品性的熏陶,是方法的启发,是潜能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