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长臂猿
黑长臂猿
黑长臂猿
黑长臂猿(黑长臂猿)
黑长臂猿(学名:Hylobates concolor)共有6个亚种,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边有几根白毛。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两性大小没有区别,体重可以达到8千克。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头雄兽、一头雌兽和一至三头幼兽组成。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来标志。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分布于中国(云南),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越南。
目录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收缩展开 外形特征黑长臂猿属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kg,体长400-550mm,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为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雌性体背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
栖息环境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栖息地海拔约从100m至2500m,是已知长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在中国云南中部的栖息地气候温凉湿润、终年无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树叶、花苞和果实。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活动与觅食均在15m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m以下的`小树上活动。
生活习性黑长臂猿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热带雨林区,在海拔约二千米的山地森林里,每当日出时分,晨曦中常能听到惹人注意的猿啼声,“呼-呼-呼,呼,呼”,清澈嘹亮,此起彼落;有时又混和着低沉的应诺声“乌-乌”,交错嘈杂。这是黑长臂猿的唤叫声。黑长臂猿有个与众不同的形象,好像怒发冲冠,因为头顶冠部长有一簇矗起的冠毛。 黑长臂猿喜欢在茂盛的树冠上栖息,白天活动。活动时,很少下地,也很少在树上用前肢爬,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树枝上用前肢攀登,或在树枝间悠荡,可说是凌空跳跃,长臂攀揽自如,悠荡时只用前掌四指搭一把便腾跃而过,不必用拇指抓握。但爬树则要用大拇指。 黑长臂猿从不造窝,只在茂密树叶丛里休息。休息的姿势十分有趣,像人蹲在地上那样,前肢抱拢两膝,脸贴胸、膝。这样,身上浓密厚毛不透雨水,更保温暖。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只有在觅食时才爬到高突的树冠上,或爬到竹林灌丛中去。 黑长臂猿贪食淘气。主要食物是水果,也吃少量的花、叶、芽和昆虫。不大喝水,主要靠食物里的水分,或雨后舔树叶上的天落水,在春旱时才偶尔下地喝水。 黑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一般每群有6只甚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公顷左右,远大于其他长臂猿(蒋学龙等,1994),种群密度为2.6只/km2(马世来,1994)。 初生的黑长臂猿幼仔是黄褐色的,要五至六个月后才逐渐变黑,到五至七岁成熟。这时,雌猿体毛又变成浅黄褐色,头顶额冠处仍保留一小块黑毛,也可说是万变不离其宗了;雄猿的体毛则是全身墨黑。有的黑长臂猿两侧颊部有白色斑或淡黄褐色斑,有人把这一类命名为白颊长臂猿。 配对的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的二重唱结构稳定,由雄性主导,而且有着极高的雌雄特异性--两性的鸣叫不论在音调还是音节上都没有任何重叠。尽管长臂猿的鸣叫是由基因决定的,每种长臂猿都有其固定的鸣叫模式,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其鸣叫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这就会体现在其个体的差异上。
繁殖方式黑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
在于它的种群较大,一般每群有6只甚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公顷左右,远大于其他长臂猿,种群密度为2.6只/km2。黑长臂猿6-7岁性成熟,一年1胎,一胎1仔。产仔期约在每年的5-6月。饲养寿命可达3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