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
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
目前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的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在有些人心目中也成为学生就业的培训机构,学生选课越来越注重实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逃离大学语文课堂。爱因斯坦说过,“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毋庸讳言,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危机。所以,我们应当在认清形势和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的最为实际也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品鉴水平 从当前大学课程的设置看,大学语文教学中汉语基础知识逐渐淡化了。这导致了大学生基本汉语言能力的弱化:很多大学生只顾埋头专业课,导致其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理解能力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大学生连最基本的行政公文、法律文书和日常事务文书的写作方法都不能掌握,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独立拟写出规范的求职资料;更有甚者,参加工作后连述职报告为何物都不知道。这势必对他们以后从事各种工作造成障碍。 因此,要想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材,必须借助大学语文这一工具。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在激烈竞争中的竞争力。例如,在工作中有好的创新意图,得以实现的途径就是用语言表达能力去说服、打动领导;日常工作中的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都需要一定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在同等竞争条件下,谁对这两项能力掌握得好、运用得好,谁发展的机会就比较多。另一方面,现代交际离不开汉语言的运用。现代社会是个开放型的社会,时时处处离不开交际,而交际要依靠语言作为载体存储、传递信息(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的生成、表达、理解、处理能力,都依靠具备一定的汉语言运用的水平。因此,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其工作、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二)有益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新时期最早倡导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界前辈匡亚明曾说过:“大学语文是门边缘性学科,讲授这门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培养改革人才,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可见,语文是学习文学的基础,也是学习一切的根本,语文到了大学阶段更应承担起传递民族文化薪火的责任。 (三)具有对大学生的精神激励和道德净化作用 大学语文是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有助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文学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反省自我,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实现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审视。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近几年,高校培养的一些专业性优秀人才,其个人私欲膨胀、使命感缺乏,在物欲膨胀、崇尚实用的现实情况下,强调大学语文的精神激励作用和道德净化作用,虽然会被有些大学生视为“空谈”、“讲大道理”,但这却正好说明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语文技巧时,都不该忽视其育人功能。 (四)有助于进行素质教育 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呈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1]由此确定了大学语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的远期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因素,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从而提升人的各种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大学语文的学习对提升大学生的各种素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人文滋养,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