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言简意赅的哲学

  导读:《老子》是中国哲学的珍贵典籍,文约义丰,言简意赅。这部分地是因为《老子》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各类比喻俯拾皆是,散……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珍贵典籍,文约义丰,言简意赅。这部分地是因为《老子》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各类比喻俯拾皆是,散见于全书各章节。对老子的比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实质。下面按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结合其表现形式,将《老子》中的比喻分为五类进行剖析:

  一、“母”、“子”喻

  这类比喻出现的频率很高,是拟人化类比造成的隐喻。例: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1章》)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4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第52章》)

  “母”、“子”的本义是家庭伦理意义上的“母亲”和“孩子”,昭示了这样一种基本关系:母生子。后来“母”、“子”的衍生意义越来越广泛,凡表示“制造”与“被制造”、“产生”与“被产生”等关系的概念,均可用“母”、“子”作喻。需要说明的是,这不仅指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更重要的是指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基于“母生子”的大众化理解,老子频频以“母”、“子”作喻,能更简洁有效地说明其深奥晦涩的哲学概念。比如在第一章,为了说明“有”这个抽象概念,在正面解说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老子称其为“万物之母”,这样就清晰而形象地给读者一个印象:“有”是万物之来源。又如在第四章,关于“道”的地位,老子仅以“吾不知谁之子”,就简洁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终极性:在“道”之前(逻辑上)没有其它东西,“道”是从来就有的,因其甚至在“象帝之先”,并将永远存在下去。这样,我们就对“道”的来源和存在状态有了更多的把握。

  在“母”、“子”这一对范畴中,还隐含了另一层关系,即“母”是“根本”,“子”是“末节”,“母”重“子”轻。如果把“母”、“子”视为一对矛盾的话,那么“母”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子”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母”、“子”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老子以“母”、“子”作喻,还暗示了其所喻的本体的重要程度不同,一为主,另一为次。如在第五十二章,“天下母”喻指天下万物的根本,掌握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认识万物的特性,而知晓了万物的特性,再回头坚守“天下母”这个根本,终身没有危险。这就是以“母”、“子”作喻体所阐述的认识论。认真考察一下此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后,“母”、“子”孰重孰轻,显而易见。

  二、“婴儿”(赤子)喻

  这是老子比较独特的一类比喻,很少在其它地方见到。例: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老子?第10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老子?第20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28章》)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第49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55章》)

  “赤子”即“婴儿”。刚出生的婴儿,对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认识,对于所处环境没有任何了解,完全处于“无知”的状态。正因为其“无知”,缺乏对有差异性的事物做出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所以,整个世界在它看来是“一”,没有什么区别,因而它也就没有什么偏好或倾向,即“无欲”。无知无欲,是婴儿的存在状态。老子讲修身养性,讲处世养生,基本方法就是不断地去私微妄见,日渐返朴归真,最终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老子设喻了,要如婴儿般无知无欲,浑朴抱一。显然,用婴儿喻指修养所要达到的境界,恰如其分,两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用婴儿作比喻,仅仅是比喻罢了,并不是说圣人的“无知无欲”和婴儿的“无知无欲”一样。圣人的“无知无欲”是一个自觉的修养过程的结果,要有“含德之厚”。按照老子的辩证法,圣人知之太多,大智若愚,所以“无知”;他视己与万物同一,人与宇宙同一,所以“无欲”。圣人的“无知无欲”是精神的创造,而婴儿的“无知无欲”完全是自然的结果,二者只是形式相同,而本质却有根本的不同。这一点,我们应该看得很清楚。

  三、“水”、“谷”(江海)喻

  这几个喻体具有相似的特点,故归为一类。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第28章》)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第32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78章》)

  “水”、“谷”、“江海”的共同特点是趋下、居下。水乃“处众人之所恶”,江海则“以其善下”,正所谓水往低处流,这与自然界中万物竞相勃发、蒸蒸日上的情状恰好相反。水又是非常重要的,它“善利万物”,是生命之源,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它。江海则雍容大度,海纳百川,气吞山河,“故能为百谷王”。喻体的这些自然品格恰好符合老子对圣人的要求:不争。何以能“不争”呢?在处世哲学上,圣人要“居善地”,如水之处下;在政治理想上,圣人要“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圣人具有高尚的人格,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之争,而且还宽宏大量,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而不与人争功争名争利,此谓之“不争”。“不争”之后又如何呢?老子回答说“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清楚地表明了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可见,以水之品格喻圣人之“不争”,涵义十分深刻。

  不仅如此。水性曰“至柔”,“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最为柔弱,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是从自然界直接观察得到的结论,水滴石穿即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经典例子。老子借此阐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其中也包含了辩证法思想。人之趋下居卑,反而能保持向上居高的地位;人之示弱持柔,却能胜强克刚,正所谓“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76章》)。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前述“不争”的思想,这里又说“至柔”胜“至坚”,岂不是自相矛盾?并不是这样的。“不争”是指人生态度和政治哲学,表明一种状态:“柔弱胜刚强”是指人的潜势和能力,表明一种结果。这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阐发思想,讲明道理,并不冲突。正如一个人具有举重100公斤的能力,但他不一定时时举着这么一个重物(状态)。以水作喻,正显作者“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66章》)的高明之处。

  四、个性化比喻

  与前三类相比,此类比喻显得非常独特:喻体卓然不群,个性鲜明,《老子》全书再没有第二个雷同例子,并且这些比喻在具体的语境中又极为贴切,舍此而无更为合适的了。其中有些比喻已经成为名言警句。例: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60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73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第77章》)

[道家言简意赅的哲学]

相关文章

浅析怎样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

随着建设市场日益激烈,社会越来越关注城市建设,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城市居民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的基础工程,因此,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的各项经济建...
资料大全2014-02-07
浅析怎样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

小孩胃疼是怎么回事

作为家长,肯定很担心自己的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适症状,如果小孩胃疼了怎么办?小孩胃疼是怎么回事?大人们肯定极为想了解,减少内心的不必要担心,对于小孩子胃疼的出现,因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每一个细节都...
资料大全2014-01-03
小孩胃疼是怎么回事

三字经全文朗读跟读全部

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三字经全文朗读跟读全部。《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儿童的必背读物。本文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全文朗读跟读全部,仅供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
资料大全2012-09-03
三字经全文朗读跟读全部

那歌

当酷暑渐退、天淡云闲,当第一片微黄的树叶不经意间横扫额头时,记忆喃喃地提醒你秋的讯息. 季节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变换着,装饰着世间万物.记忆,在秋季渐趋渐近一往无前的执著里,颤微着身躯,轻轻打了个寒颤:秋...
资料大全2016-02-02
那歌

橄榄油的功效

由于橄榄油的功效极佳,橄榄油是女性不可多得的保养佳品。橄榄油含有的多酚类物质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具有皱纹和防止皮肤出现色斑。而橄榄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很容易被肌肤吸收,橄榄油的功效很容易得到体现,也被称...
资料大全2013-08-08
橄榄油的功效

最后的感悟

时间飞逝,2014年已经过去了,下面来谈谈我2014年最后的感悟吧!为什么一个老板再难,也不会轻言放弃?而一个员工做得不顺就想逃走?为什么一对夫妻再吵再大矛盾,也不会轻易离婚?而一对情侣常为一些很小的...
资料大全2014-02-07
最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