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熊
貂熊
貂熊
貂熊(貂熊)
貂熊(学名:Gulo gulo)属于貂熊属,为貂熊属下唯一的一种,有6个亚种。分布于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包括两个亚种;中国仅见于大兴安岭。身形介于貂与熊之间,体长80~100厘米,尾长18厘米左右,重达8~25千克,为体型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雄性远大于雌性。毛被棕褐色,体侧向后沿臀周有一淡黄色半环状宽带纹,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貂熊栖息于亚寒带针叶林和冻土草原地带,非繁殖季节无固定的巢穴,栖于岩缝或其他动物遗弃的洞穴中。多单独活动,昼伏夜出,食性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也捕食狐狸、野猫等。善长途奔走、游泳和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有“飞熊”之称。性机警凶猛,力气大。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会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有半冬眠的习惯。由于栖息地恶化,食物来源较少,中国貂熊仅存约200头,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目录 外形特征 栖息生境 生活习性 地理范围 收缩展开 外形特征貂熊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貂熊在身体外形上介于貂与熊之间,身体和四肢粗壮像熊,但有一条长尾则象貂。身体不大,体型粗壮,连头带尾长约80~100厘米,尾长18厘米左右,体重达8~25千克。毛被棕褐色,体侧向后沿臀周有一淡黄色半环状宽带纹,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由于两肋至后腿根部的毛延长,长度可达12厘米,如同围着一圈长长的“毛裙子”,加上它蓬松的尾毛,在密林中自由跳窜和自高处跳下时烈烈飘动,宛如飞翔,故貂熊又被称为“飞熊”。尾巴粗大,尾毛黑褐色,呈丛穗状下垂。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跖行性,爪长而直,不能伸缩。 毛色随着季节的变换,每年要脱换两次,10月换上的冬毛颜色较深,4—5月换上的夏毛颜色较浅。无论冬毛还是夏毛,都与它所栖息的环境一致,形成较好的保护色。貂熊的毛皮又长又厚,有很强的保温性和耐用性。 随着亚种的不同,一般分布区越靠近北部的体形越大,分布区越靠近南部的体形越小。雄性貂熊要比雌性大许多。
栖息生境貂熊是典型的栖息于亚寒带、寒温带的针叶林和冻土草原地带的动物,活动范围广,从山地冻土区到岩石裸露的山顶,都有它的踪迹,最喜欢的生境是草类一白桦一落叶松林和杨树河岸林,其次为钻天杨—甜杨一河岸林,有时也在草类一杨桦阔叶林和迹地灌丛,以及杜鹃一落叶松林或杜鹃一樟子松林等,冬季一般多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山腰或山麓林缘中,尤其喜欢在森林中的沼泽地、河谷以及溪流的发源地等处活动,特别喜欢在森林的边缘活动。 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貂熊主要栖息在落叶松林里。据1992的调查,发现貂熊对山地坡向的选择率占43.5%,调查中曾找到5个洞,4个在阴坡。此外,貂熊较喜在山坡下位的沟塘、溪谷和台地活动,其出现频次为58.7%;而雪被的厚度似乎对貂熊的活动影响不大。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在
非繁殖季节无固定的巢穴,栖于岩缝或其他动物遗弃的洞穴中。 貂熊没有固定的迁徙路线和巢穴,不筑巢穴,也不挖洞,常常借住熊、狐狸、獾、旱獭等动物的废弃洞穴,或者以山坡裂缝或石头堆中的空隙为家,甚至栖身于树根、倒木之下或枯树空洞之中,但每个洞通常都有2个出口,便于遇到危险时逃匿。 生活习性捕食 貂熊生性贪吃,其拉丁学名的原意即为“贪吃”。食物很杂,喜食大型兽的尸肉或盗食猎人的猎物。包括驯鹿、马鹿一类大型食草动物的雌兽和幼仔,还捕捉狐狸、野猫、狍子、麝、小驼鹿、水獭、松鸡、榛鸡、鼠类等大大小小的动物,也吃蘑菇、松籽或各种浆果等植物性食物。 貂熊会采用由树枝上突然飞降下去捕猎的方式,为了捕到猎物,经常躲藏在其他动物经常经过的.小路旁,有时干脆藏在树上,当动物走过时,一跃而下,突然袭击,加上它的爪牙锐利,力气也大,猎物很难逃脱。有时,貂熊也会冒险从比它体形大得多的食肉动物,例如狼、熊等的口中夺取食物。 在西伯利亚和北美,貂熊常常偷盗人类的食物、偷盗或毁坏人们的器物。猎人安装好的捕套器,常常被它毁掉,而它却能很好地躲避圈套。猎人套着的毛皮兽如银狐、黑貂之类,也常被貂熊吃掉或咬坏。 习性 貂熊是中小型食肉类动物中凶悍的一种,猞猁也让它三分。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平时多单独栖居,只是在繁殖期间才营家族式生活,善长途奔走、游泳、攀援,常在密林中自由跳窜。 貂熊属夜行性动物。视觉敏锐,但嗅觉稍差。在自然界中天敌很少,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臭腺分泌出的臭液散发出来的气味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有时,貂熊会在臭液上打个滚,使臭味遍布全身,让敌方无从下口,它便趁机逃之夭夭。利用尿液保存食物(将尿液撒在食物周围,使其他动物不敢窃取)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 貂熊有半冬眠的习惯,到了白雪皑皑的冬季,许多动物都找隐蔽处过冬,有些还进入冬眠,而貂熊却仍旧在山林里游荡,四处为家,只有少数呈半冬眠状态,趴伏在洞穴中半睡半醒,一有风吹草动便醒来走出洞外。 貂熊冬季的平均昼夜活动距离为14.3km;雄性最大领域可达686.5km2,雌性最小领域为138.8km2,平均领域面积为200-500km2。其分布的特点是稀疏的广泛分布,一个个体常常需要几百平方公里的面积,其生态学特点要求提供相当大面积的栖息地才能满足一个貂熊种群长期生存的要求。
地理范围貂熊为环北极型动物,包括两个亚种。分布在北半球的广大地区(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包括北极、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亚、斯堪的纳维亚,它们还出现在俄罗斯以及波罗的海各国。历史上,貂熊曾出现在北美南部地区,例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等地。 中国仅见于东北大兴安岭北部、内蒙古和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林区。历史上貂熊曾广泛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20世纪末仅大兴安岭北半部(如黑龙江乌底河保护区)有分布。中国为边缘分布区。 原生国家:加拿大、中国、爱沙尼亚、芬兰、蒙古、挪威、俄罗斯、瑞典、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