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讲解-练习
自读-讲解-练习
[作者] 江苏海安县教研室 朱允恭 黑体 章松年
[内容]
以前,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不容半点含糊。其结果是学生课上一听就懂,课后一丢就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课上满堂灌,教师越俎代庖,违背了认知规律,必然事倍功半。于是,我们寻求理论指导,进行教改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自读—讲解—练习”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一、自读主动求知,务要粗懂课文“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1981年第一期《人民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谈教学的着重点》)叶圣陶先生的这一段话,不仅适用于白话文教学,也适用于高中文言文教学。高中学生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注释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每教一篇文言文,都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读“预习提示”,读注释,读课文,并且明确要求:通过自读,基本理解课文语句,达到初步整体认知的目的。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者在行间巡视,并个别回答问题。学生自读后,教者通过提问、笔答等手段,检查、评价学生自读的效果。我们认为课上自读是文言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坚持先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去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也正是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自读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把“预习提示”作为入门的向导,凭此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他们以注释为无声的老师,借此去理解词句,扫清文字障碍。每学习一篇文言文,他们必先看提示,再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偶遇不解的问题,便做上记号,听讲解时也就更加专注,老师稍加点拨,顿有“柳暗花明”之感。他们由此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从怕学文言文转而爱学文言文,进而到会学文言文。如此成效是满堂灌的陈旧教法不可比拟的。
二、讲解有的放矢,务使开窍解惑了解了学生的自读情况,讲解便能有的放矢,要言不繁。凡学生已懂的一概不讲,尚有模糊含混之点略讲,深奥难懂之处着力讲,务使开窍。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讲法,大致有如下三种讲解:
第一,补充性的。或对历史背景略作勾勒,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或简介作者的生平及思想倾向,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章中有关主张和见解;或对注释略作增补,以减少阅读障碍。
第二,点拨性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巧加指点,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在学生的认知易出现偏差之处,精心点拨匡正,避免陷入思维的误区。
第三,解惑性的。对于学生困惑不解的问题,教者着力启发、讲解,务使茅塞顿开。
三、练习注重双基,
[1][2]